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人间佛教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企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人类的优胜,在许多经论中受到赞扬。  相似文献   

2.
一、香港佛教的概况佛教是香港信徒最多的宗教,其信徒分布于社会工农商学各个阶层。现在大约有比丘400名,比丘尼2500余人。香港回归之后,1999年香港佛教联合会编撰了一部《佛陀在人间》,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在序言中介绍,当时香港有80万佛教信徒。笔者在香港时,觉光法师介绍,现在香港的佛教徒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香港佛教的具体情况如何?可以从《佛陀在人间》的记载上看出端倪。《佛陀在人间》记载了1999年香港“寺院及佛教社团”的概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香港佛教的状况。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基本框架不会发生大变化。现按原书记…  相似文献   

3.
人间佛教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坚——市民阶层的宗教需求而进行自身改革,以期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净化社会的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她继承着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其影响至少已扩展到全球华人社会。人间佛教的源头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而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本有的  相似文献   

4.
略论“人间佛教”陈星桥“人间佛教”本是佛陀时代既有的根本思想,但它作为一种观念或口号的提出并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还是本世纪的事情。其宗旨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佛教发展的历史脉胳,追寻纯正的佛教精神,以人为本,因应众生的机宜与时代的发展,以更好地弘法利生。随...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6.
佛敎新闻     
《法音》1993,(9)
生活禅夏令营缘起近代佛教界以整理僧伽制度为己任的太虚大师极力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现已成为世界佛教发展的取向。教界有识之士无不认为:佛教应该面向社会、关怀人生,致力于建设一个清净、庄严、和平、幸福的人间净土,以畅佛陀济世利人的本怀。河北佛协的弘法工作几年来一直以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归。1988年本会成立伊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4,(10)
正尊敬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尊敬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秘书长泰阿利先生,尊敬的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谨代表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和美国佛教青年会对"世佛联"第27届会员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诚挚的祝贺和衷心的赞叹。27届世佛联会员大会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有两大要素:一、本次会议决定在法门寺举行其意义深远,法门寺供奉着佛陀的指骨舍利,充分证明了佛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人间,说法在人间,涅槃也在人间。  相似文献   

8.
陈兵 《法音》2004,(8):3-10
人间佛教自20世纪20年代由太虚大师等提倡以来,经过近80年的研究、实践和弘扬,已经被中国海峡两岸的广大佛教界人士普遍认同,受到社会的好评,影响波及海外,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综观当代全球佛教,即使未明确打出“人间佛教”的旗帜,而其思想内涵和发展趋势,很多与中国的人间佛教之旨不谋而合。事实证明,人间佛教,是深契佛陀本怀、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模式。可以断言,它将进一步发展,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人间佛教虽然重视“人间”———现实人生的改善,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达,或曰“人文精神”的强调,而终归是“佛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对"人间佛教"进行观照,试图由此而切入关于"人间佛教"之概念及其意义与价值的理解。(1)从历史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根本精神的继承,是针对中国佛教之衰落形态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改革运动,体现为中国化佛教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从现实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在现代生活场域之中,以"契机"为方便而实现的关于佛陀教义的化仪更新,体现为佛教的一种新实践;(3)从理论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之根本义理及其价值的重新拣择,基于化仪更新而实现了佛教价值之实现境域的转移,而体现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和平     
观藏 《法音》2003,(9):32-34
和平,无时不为世人所渴盼,它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宁静祥和、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状态。而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从根本上来说,佛教与和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是和平的永远向导,和平是佛教的外在体现!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佛陀降诞人间,那时的古印度由多个小国家组成,并且纷争频繁。佛陀洞察了人世间的烦恼与痛苦,透视一切所知的境界,圆证缘起《法音》2 0 0 3年第9期性空的真实,悟得无上菩提。之后,佛陀与诸多弟子四处弘扬佛法,劝人远离争斗,广行善道,亲近善法,息灭一切战争,使得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得以平和,不协调的社会关系得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从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伦理体系入手,初步建构印顺佛化道德概念在人间佛教的不同维度中所形成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纵向的差序层级、横向的规范原则及其佛化伦理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印顺以众生性、人性和佛性的不同区分出人间佛教伦理道德的境界序列,又以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为背景提出佛陀人间化的伦理前提、智慈合一的实践理念、集团生活的时代倾向与救世之仁的实践意义作为人间佛教伦理观的原则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家、出家两种殊途同归的佛化道德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自佛陀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悟道,以心印心,禅学便开始流传于世。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东渡来华,将禅学传入中国。二祖、三祖均在中国的安徽建道场,弘扬佛法。后六祖惠能大师创顿教,给中国佛教注入新鲜血液,将佛教中国化,使中国佛教重焕生机,禅宗在中国自此大兴,禅学思想深入人间,兴盛至今。  相似文献   

13.
时代的巨轮飞速向前,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终被历史遗弃.随着迎新的钟声,整个世界进入九十年代.我们佛教在世界上已度过二千五百多个春秋.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世尊是诞生于人间、成佛于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陀所倡导的佛法是重实践的,而佛陀的化度则重时节因缘和应机施教.如果离开生活实际和时代的潮流,佛法的延续就会受到挫折,更谈不上弘扬了.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6)
一、关于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发扬了佛教积极人世的精神,更能体现佛陀本意;拂去了附积于佛教的各种历史“尘垢”,使人们得以睹见佛教的真面目,功德无量,意义深远。我认为人间佛教不只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只要立足于人间,目的是为了众生,举凡佛教的精华:般若瑜伽之教,龙树无著之学,罗什玄奘之文(欧阳竟无语),这个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以及以后形成的十宗,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除非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否则像慈悲、施舍、精进、无我、利他等伟大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人间佛教的提出,使佛教翻开了新的一页。我祝愿海内学人,发幽抉微,把佛学研究推向新高潮。二、关于禅诗《维摩经》:“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禅宗讲“不立文字”“以  相似文献   

15.
人间佛教代表了20世纪以来中国佛教界提出的适应新时代的佛教发展理念。那么,人间佛教理念的内涵是否舍于佛陀之本怀呢?基于《杂阿含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探讨,尝试从原始佛教的角度探究释迦牟尼佛对于世间与出世间关系的看法。原始佛教中诸多关于“苦”、“无常”、“出离”的法义,并不意味着是对人生的消极理解,相反的,其背后反映的恰恰是对生命觉悟、解脱、幸福的追求。世间与出世间本质上是从有漏与无漏、缠缚与解脱而言。所以世间与出世间本质上是“流转”与“解脱”的不同,并不是在世间外另有一个出世间。  相似文献   

16.
赵朴初会长在佛协四届二次会议上拈出关于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三大优良传统的问题,实为当前佛教界开展爱国爱教工作的重要课题。世界上任何事业,如果不植根于现实,不适应时代潮流,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它就没有生命力。我想佛教事业也不例外。佛陀曾经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枯。”要继承中国的佛教事业:一不能脱离时代;二不能脱离国家;三不能脱离人民。否则便是空谈。中国佛教有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其间,由于历代高僧大德们遵循佛陀的教导,结合我国的国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  相似文献   

17.
佛法是解脱道,但仍以人天善果为基础,以此逐步上达,以臻于究竟圆成。既生人间,就免不了要做种种资生事业。佛教不主张贫穷,佛教徒应是华严富贵的象征。但获取财富有种种手段,佛教徒应当如何求财?对此,佛陀提出了“正命生活”的原则,即正当无害的职业,合法、非暴力的手段,在财富的分配、使用上,佛陀提出应避免挥霍和吝啬两种极端,应合理分配财富,为自他和社会谋福利,还应回馈自然,造福后代。本期接续今年第一期,刊出净因法师《论佛教的财富观》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我与朴老交往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了朴老那崇高的道德、宽广的胸怀和亲切和蔼、提掖后生、注重文化、弘法利生的长者风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千百年来佛陀的正法皆赖四众弟子的弘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宗教政策得以恢复落实。佛教的发展应向何处去利弗教界正在徘徊之时,是朴者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阐述了佛教的本怀,充分体现了佛阳出现世间、教化世间、慈悲救世的精髓,给恢复之初的佛教界指明了方向,使全国各地佛教从无序走向有序。90年代初,当佛教在恢复之后,沿着人间佛教的大道前进时,遇到了又…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7,(8)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后记面对这部即将交付出版的书稿,不禁思绪绵绵。我这一生竟然会与佛教研究结缘,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有种自我惊异的感觉。佛陀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我与佛教研究的因缘起码要从考上北京大学东语系说起。1960年金秋时节,我怀着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