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程 《佛教文化》2016,(4):80-85
《幻茶谜经》注定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它是导演赵梁的一个梦。在梦里,亦真亦幻的女子茶幻与三位男子——樵夫、高士、僧人之间,发生了五光十色的人生故事。这样的人物关系脱胎于电影《罗生门》,但又比《罗生门》复杂很多。樵夫和高士先后饮下了茶幻的茶,颠倒梦想又互相争锋。而在僧人出现后,亦在茶中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2.
人生三道茶     
人生如三道茶。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由于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所以味道也各不相同。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人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蔗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4.
离清明还有五六天光景,一大早,手机响了,有短信传来:一杆旗枪,满园清香。 短信脱胎于“清明一杆枪,姑娘采茶忙”,本是龙井村茶谚。“枪”乃“旗枪”之简称。茶家规矩,一芽之茶为“莲蕊”,一芽一叶为“旗枪”,一芽两叶为“雀舌”,茶友巧用茶谚告诉我,新茶上市了。  相似文献   

5.
巩志 《福建宗教》2001,(6):21-22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茶在道教未正式形成之前,便已和神仙结了缘。如茶的发现,相传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而解之”。道家发现武夷茶赞日:“武夷真是神仙地,又产灵芝又产茶“。茶被视为仙人所发现的神物仙品,他们称茶为“灵芽”或“仙草“。  相似文献   

6.
好友如茶     
好友如茶.偶然想到这句话,是在一个深秋的午后。那日,天高气爽.朋友的庭院中,阳光将我们的背影拉得长长的。递给我一杯茶时,他问.怎样的朋友最好、最长久?捧着芬芳的香茗,我未加思索,“好友如茶”这四个字,便脱口而出了。  相似文献   

7.
巩志 《福建宗教》2002,(1):34-35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苦涩的茶     
祖母喜欢喝茶,父亲喜欢喝茶,他从小被迫着,也喜欢上了喝茶。 起初,他觉得茶真是太难喝了,特别是那时家里穷,所能喝的,也只是极便宜的茶。入口极苦,也并没有品呷到那种口角生香的感觉。可是,就这样苦涩的茶,后来却成了他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书香·茶香     
中国文人,大多爱书好茶,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闲暇的时候,我也读点书写点文章,和大多数文人一样爱书好茶,尽管我知道,作为真正的文人,我还远远不够资格。 在一家不温不火的事业单位供职,收入自然有限,除去日常柴米油盐家用开销,手里的余钱也就寥寥无几了,而这些余钱,几乎全都花在书与茶上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在上千年前,仡佬族先民们开荒僻草求生存,常饥饿难忍。突然,一仙女下凡路经此地,指点饥民们采用山间绿油油的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不仅无毒,具有先苦、后甜、再香的滋味儿,而且尚能暂时充饥。逐渐先民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种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冠以“仡佬油茶”、“仡仙油茶”等美名。到了近代,还用熬得浓浓的油茶戒鸦片烟。如今道真仡佬族油茶的加工技艺日趋成熟,饮用方法也超于定型化。  相似文献   

12.
草木之间     
人们总爱说,人生如茶。有人说,从茶字来看,人就嵌在草木之间。也还有人说,撇开人不说,这茶不也是:不草不木,亦草亦木——属于一种中性的东西!于是人们说,人生如茶,是说人生是在向往一种中庸。  相似文献   

13.
雅安茶是新时期雅安时代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建构了集皇茶、贡茶、仙茶、禅茶、边茶等为一体的茶文化体系。因其"五朝贡茶"、中国"十大名茶""千年之茶""生命之茶"等身份,彰显了一种尊崇而神秘的符号之美;其"仙茶故里""禅茶一味"的身份,暗合了传统道家、佛家"天人合一"、自然本真的审美人生境界;其绿色、健康、生态、精细的卓越品质和传统工艺,紧紧抓住了大众消费的审美文化心理;其甘醇鲜爽的独特风味和作为团结茶、友谊茶的身份,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美""中和""仁爱""包容"的深厚审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2011,(3):106-107
今年“五一”是在四川过的,学生小石和她男友赶到宜宾看我。下午大家在金沙江、岷江汇合处的江边茶摊上喝茶,又去李庄古镇吃饭,回来时已经很晚了。下着雨,俩人却不肯告辞,坚持要同我喝茶,尽管我有些累了,看到这爱茶的年轻人,估计他是有问题要问,便愉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在北京城里,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自清代以来一直有熬奶茶的习俗,皇宫内务府还固定时日,为雍和宫发放“熬茶银”,即僧众熬制奶茶的费用。 当时,熬茶也是清宫廷的盛事。清代最好茶的皇帝是乾隆,自乾隆八年至乾隆六十年,在清宫内皆有茶宴。其中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即有“进茶”和“赐茶”仪式。此仪式均用奶茶,清宫廷日常生活中也爱用奶茶。《养吉斋丛录》云:“旧俗尚奶茶,每日供御用奶牛及各主位应用乳牛,皆有定数。取乳尚交茶房,又请茶房春秋二季造乳饼”。清宫“千叟…  相似文献   

16.
在商场保健品货架上,看到一款包装精致的保健茶,上面印着一种植物图片很熟悉。拿起来细瞧,上而标着“黄苠保健茶”,盒子下面写有许多关于黄芪茶的保健功能及功效。我轻轻放下茶盒,流年深处的记忆一点点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7.
木杉 《佛教文化》2016,(5):56-61
“茶对我们了悟生活的本真有着一种引导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茶,体会到禅茶一味,回归本分,回到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养壶·养心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文章叫《养壶》,他说:一把好壶,它的外表和内力都酝酿了时间的光泽,有着深沉的香气,即使不放茶叶,光是冲进开水,也会有茶的香味,那香味是无数好茶所凝聚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茶宴的目的还是为了僧人修行服务的,茶融入到僧人的整个生活当中,是跟僧人的修行息息相关的。径山茶宴可以说赴失传了,但并不是说消失了,只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形式发生了变化。只要有径山寺,有僧入在喝茶,禅茶的内涵和精神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20.
正有时我固执地认为,熬茶也是解读青海的密码。几百年中,熬茶浸透了整个青海大地,平川谷地、深山低壑、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熬茶的影子。民族的发展史、民族的交流史、民族的交通史,甚至整个青海的近代史都与熬茶有关。善舞的藏族、好客的回族、英俊的撒拉族、忠厚的土族们都与熬茶相伴一生,熬茶的味道深深渗进各民族的骨头里。然而同一种茯茶,熬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如藏族的熬茶中飘着酥油香味,回族、撒拉族的熬茶中飘着红枣的味道,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