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昳  陆桂芝  李勇 《心理科学》2018,(5):1261-1267
为明确自我关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负面评价恐惧、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作用以及性别差异。选取44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自我关注部分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社交焦虑;(2)关系型自我构念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在高关系型自我构念下,自我关注可以显著预测负面评价恐惧;在低关系型自我构念下,该预测作用不显著;(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在女生群体中,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效应大于男生群体,且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显著;而在男生群体中,该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6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社交焦虑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社交焦虑—抑郁这一中介过程中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我损耗理论和性别角色观念,以894名具有网络使用经验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2)相对剥夺感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过激行为;(3)性别调节该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和直接路径。具体来说,相对于女生,男生的相对剥夺感对自我损耗和网络过激行为的预测作用均更大。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形成机制及个体差异,对大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干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皑 《心理学报》2012,44(3):377-387
以6175名17岁以上的个体为被试, 采用四种自编问卷考察了相对剥夺感对创新和反叛这两种社会适应方式的影响, 归因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同时还考察了反叛在相对剥夺感和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相对剥夺感对创新和反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对剥夺感越高, 创新和反叛的程度越强烈; ②归因方式对相对剥夺感和创新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 对相对剥夺感和反叛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 ③归因方式在相对剥夺感和反叛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能增强相对剥夺感和反叛之间的关系; ④在下层阶层中, 反叛在相对剥夺感和创新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能减弱相对剥夺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可以认为, 相对剥夺感对社会适应方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归因方式对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 在弱势群体阶层中, 反叛能减弱相对剥夺感对创新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翻译与修订个体相对剥夺感问卷(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Scale,PRDS),并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了信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原问卷中两个反向计分的项目在主因子载荷很低,删除这两个项目后的PRDS-3各项目鉴别力良好;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均显示PRDS-3符合单维度结构; PRDS-3重测信度为0.89,在不同样本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0.81; PRDS-3得分与相对剥夺感、经济相对剥夺感、焦虑、压力、抑郁、攻击性等效标具有中高程度的相关关系(r>0.4,p<0.01)。PRDS-3得分与社会比较倾向的能力维度显著相关(r=0.46,p<0.01),且能部分地中介能力社会比较倾向对物质主义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综上,可以认为,中文版PRDS-3信效度指标良好,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作为相对剥夺感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道德推脱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以5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相对剥夺感、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网络欺凌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主观阶层等级后,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欺凌;(2)相对剥夺感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欺凌;(3)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即相较于高道德认同,低道德认同水平的大学生的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形成机制,对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关系,以及创新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创新自我效能量表和创新行为量表,对101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创新行为;(2)创新自我效能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通过创新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前半路径受到自尊的调节,即相对高自尊水平者,低自尊水平者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其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羞怯对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中学生羞怯量表、学校适应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自我关注量表对山东省177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羞怯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高中生的学校适应,还能通过核心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其学校适应; ②自我关注在中介模型的后半路径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形成原因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 ,个人评价问卷 (PEI) ,自编社交技能和他信问卷对 19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测试。用SPSS7.0作回归、相关等统计分析。结果 :以自我评价、他信、社交技能为自变量 ,社交焦虑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进入方程的变量为自我评价和社交技能。贡献量分别为 0 .32 7和 0 .0 4 0。以自我评价的 5个子维度 (学业、外貌、爱情、社会交往、与人们谈话 )、社交技能为自变量 ,社交焦虑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与人们交谈”因子、“社会交往”因子和社交技能 ,贡献量分别为 0 .2 96 ,0 .0 71和 0 .0 30。结论 :自我评价和社交技能是造成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 ,自我评价中的“与人们交谈”和“社会交往”方面是成因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以59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群体相对剥夺与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以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为中介变量的双路径模型及群体认同在双路径模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群体相对剥夺显著正向预测网络集群攻击行为;(2)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在群体相对剥夺与网络集群攻击行为之间有中介作用;(3)群体认同在群体相对剥夺通过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影响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的双路径模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父亲参与教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548名农村寄宿制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亲参与教养与自我控制、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2)父亲参与教养既能直接正向预测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学校适应,也能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预测学校适应;(3)相对剥夺感在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中起到调节,当农村寄宿制学生的相对剥夺感较高时,父亲参与教养对自我控制的作用减弱。研究结果揭示了父亲参与教养对农村寄宿制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能为提高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提供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相对剥夺感调查”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本次调查以访谈形式得出如下结论 :①访谈对象对生活的不满意主要是经由心理比较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②访谈对象的相对剥夺感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上 ,并有以社会不公作为收入差别原因的倾向。③访谈对象来源于与过去相比的相对剥夺感增加了。④政府官员腐败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腐败也加深了社会民众的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影响,并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方法:2021年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用错失恐惧量表、社交媒体用户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Social Media Users,SAS-SMU)中文版、“监视使用”量表(Surveillance Use Scale,SUS)和情绪智力量表(Emo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中文版分别评估社交媒体错失恐惧、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以及情绪智力。对50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与线上社交焦虑得分呈正相关(r=0.330,p<0.001);(2)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和线上社交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表明,“社交媒体错失恐惧-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线上社交焦虑”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受到情绪智力的调节。结论: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不仅能直接影响线上社交焦虑,而且可以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间接影响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864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负面评价恐惧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和自我控制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和网络过度使用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存在显著负相关;(2)负面评价恐惧通过社交焦虑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过度使用产生影响,这一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社交焦虑和自我控制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焦虑-自我控制的序列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促进对大学生网络过度使用的干预与预防。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在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的认知–行为模型视角下,采用经济相对剥夺感问卷、非适应性认知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1008名具有网络游戏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条件下,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2)相对剥夺感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游戏成瘾;(3)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持渐变观的大学生,持实体观的大学生的非适应性认知对其网络游戏成瘾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1556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2)友谊质量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扩展性社交倾向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通过友谊质量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上述中介作用仅存在于扩展性社交倾向较高的个体中。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错失恐惧、自我损耗及关系型自我构念对社交网站成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模型,采用问卷法调查了526名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的大学生用户。结果发现:(1)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错失恐惧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网站成瘾;(2)错失恐惧还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社交网站成瘾;(3)关系型自我构念调节错失恐惧通过自我损耗预测社交网站成瘾的前半路径。具体来说,相比于低关系型自我构念个体,高关系型自我构念个体的错失恐惧更多地通过自我损耗影响其社交网站成瘾。  相似文献   

18.
孙灯勇  郭永玉 《心理科学》2016,39(3):714-719
相对剥夺感是指与某一标准相比较,个体觉得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状况更加糟糕,并产生生气或怨恨的情感反应。相对剥夺感包括个人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研究表明,家庭收入、主观社会阶层、内群体认同,以及社会变化的速度和方向等对个人或群体相对剥夺感产生显著影响。相对剥夺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行为,以及群体的态度与行为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关相对剥夺感与公正理论的异同、相对剥夺感的测量、参照对象与比较方式,以及相对剥夺感影响心理与行为的机制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拒绝敏感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采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拒绝敏感性问卷、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8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拒绝敏感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影响社交焦虑,但链式中介作用较弱。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是通过降低其拒绝敏感性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进而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理论和发展情境理论, 采用纵向设计, 以湖北省某地区273名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 进行连续3次的追踪测查, 考察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其循环作用关系。结果发现: (1)单亲家庭男生的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女生高; 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高, 自尊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低; (2)控制了性别、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后, 在个体内水平上T1时的相对剥夺感显著负向预测T2时的心理适应, 进而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相对剥夺感, 同时T2时的相对剥夺感也能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心理适应; (3)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儿童中存在显著差异, 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对其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更大。可见, 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存在循环作用关系, 即前测(Tn)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后测(Tn+1)的心理适应不良, 进而影响后测(Tn+2)的相对剥夺感, 研究结果对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适应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