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范;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族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宗教无小事”。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妥善处理民族与宗教的互动关系,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从历史角度认识民族与宗教的互动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古代一切宗教都是自发的部落宗教和后来的民族宗教,它们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它们一起生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明确的告诉我们:民族与宗教,自古就紧密相联,相互交织,共同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1、氏族社会产生了氏族宗教,民族国家产生了民族宗教。氏族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部落式的氏族…  相似文献   

3.
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人类对家庭发展的历史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更谈不上预测家庭发展的未来。“家庭史的研究是从1861年,即巴霍芬的《母权论》出版的那一年开始的。”(《马恩选集》第4卷第5页)巴霍芬认为,人类最初有个群婚杂交阶段,母系氏族先于父系氏族存在过。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的生活进行了长期研究,于1877年写成了著名的《古代社会》一书。他证明,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由母权制氏族到父权制氏族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家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恩格斯认  相似文献   

4.
民族和宗教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二者之间却又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看起来很矛盾,却是事实。脱离开民族实体去看待宗教是不对的;完全从民族的角度去看待宗教亦是不对的。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而言,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不仅相互联系,也相互作用;就民族道德与宗教道德各自的特点而言,民族道德重在自律,宗教道德重在他律。  相似文献   

5.
道德记忆是人类运用其记忆能力,对其自身的道德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刻写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形式。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不仅在于它让我们记住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道德生活经历,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建构人类道德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人类道德生活是由道德规范的强大生命力、道德文化传统、人类承担道德责任的事实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道德记忆状况。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刻写道德记忆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严肃、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6.
严庆 《伦理学研究》2007,(2):9-13,35
民族道德与社会政治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说来,民族道德易受制于政治道德,而民族道德又会反作用于政治道德,同时,民族道德与政治道德作为一种有联系的精神实体,又会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道德判断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强 《心理学探新》2005,25(4):67-69
通过问卷形式呈现给被试道德两难故事,对491名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发现:1)人类道德判断存在着结果主义和非结果主义两种不同的倾向;2)在小范围内道德判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女道德判断是极其相似的;3)男女道德判断的性别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研究所假设的情境引起的,而不是真正的道德判断差异。  相似文献   

8.
道德情感是人所具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与人的道德认识相伴而生的,是人产生善的道德行为的力量和源泉。本文在对道德情感进行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相通性进行了阐释,并针对今天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情感缺失问题指出,道德自由的境界是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和谐统一的境界,人类要走向道德自由的理想王国就必须将道德情感还原于人的生活世界中去,给予道德情感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国家特别是多民族国家中,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是一个事关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大问题。从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看,民族道德统一于国家道德,民族利己主义是为国家道德所不容的,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最高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并认识这一问题,因为它事关民族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对构建和谐民族、和谐国家、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少数民族筚路蓝缕 ,开拓祖国疆域 ;刻苦耐劳 ,发展社会经济 ;披荆斩棘 ,实现民族迁徙的艰苦创业的传统道德。作者认为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 ,切实加强艰苦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面临的重大而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道德金规则的行为学原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明 《伦理学研究》2012,(1):122-128
不同的伦理学流派对道德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但最为基础性的道德问题始终离不开行为学意义上的道德解释;行为学解释是道德解释的出发点和基石,否则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就会陷于空泛。道德金规则从人类的共同本性和需求出发,为人的行为设定了准则,从而界定了行为正当性之界限,而这一界限乃是人际法律关系之渊源。道德金规则的两个原则——"无害原则"和"同情原则"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高"的法律。人类只要遵守了这两个最基础的行为准则,人类生活就会多些和谐,少些冲突,而这正是人类最基本和最大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伦理相对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相对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否认道德普遍性、绝对性、客观性。它的论据主要是文化相对主义所描述的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所奉行的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风习。然而 ,这些道德规范的差异 ,只能说明道德具有特殊性、相对性、主观性 ;却不能否认道德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客观性。因为一方面 ,这些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规范所由以推出而为其前提的更高的、最终的道德标准必是完全相同的、绝对的 :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 ,道德的规范虽然都是主观约定、制定的 ,但是 ,这些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或优良性却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因此 ,道德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对性与绝对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伦理相对主义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技术干预和增强人类道德的系统性实现,引发了人们的希望与恐惧、期待与不安、支持与反对的对立。增强派认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科技进步,人类完全有权利进行道德增强:道德增强与自由意志、社会公平、人格特性等问题并不冲突,并能助人以达到"行善"境界。反增强派则主张人类无权进行道德增强:道德增强是一种"扮演上帝"的行为,会限制人类自由、扩大社会差距、人格同质化,甚至引发个体安全和社会风险等问题,道德增强的交锋实质上是传统道德自然主义与道德非自然主义两派博弈的理论翻版,它把技术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引向深入,有助于人类探寻道德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叙事     
哲学的叙事就是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活运行轨迹表明道德叙事的主体是一个在时间流逝中呈现的历史主体;有意义的人生和道德生活表明道德叙事是基于一个统一主题对人性目的的理解。"道德主体""历时性""人性目的论""主题统一性"和"可理解性"构成了道德叙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通过"道德训诫"把"未受教化而偶然所是的人"转化为"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这是人类深层次的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15.
秦洋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69-170
豪瑟尔的道德进化论主要阐明了人类道德基因在人们作出道德评价时的决定作用,否认了情感和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先决作用。道德的来源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对道德神创论的理论进行了反驳。  相似文献   

16.
道德精神是对道德的敬畏、向往和坚守的心理意识和精神态度,培育道德精神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其中,制度作为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基本保障;文化资源可以为道德的坚守培土;风俗或风气作为社会道德的评判机制有助于道德权威的确立;民族事件是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塑造对道德精神的崇高感。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艺术实践的伦理之维,事关对艺术意义的准确理解和对其审美功能的深度认识。伦理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最终理想,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只是人类实现其最终愿望的必要手段,仅仅遵循道德规范并不能实现人类的希望。艺术的伦理价值往往落实于对既成社会规范的挑战,而并非对时代道德习俗的循规蹈矩地遵守;艺术的伦理意义常常拥有一种超道德性。  相似文献   

18.
“美德伦理”(the Ethic of Virtue)这一古老的道德文明样式曾经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价值目标和意义向度,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外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学观念系统中最古老而经典的伦理观念图式和道德实践图式了,当然也是中外传统文化之生存和演进过程中最重要而深刻的道德文明之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9.
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常宇秋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3,26(2):219-223
道德移情是近期日益受重视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情感形式。本研究以6、8、10岁的176名儿童为样本,参照M.L Hoffiman关于道德移情的理论观点,运用个别交谈法以道德情境故事为材料探究了儿童的道德移情特点。结果表明:我国6-10岁儿童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的道德移情反应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他们对集体的道德移情反应强于对个人的道德移情反应;他们对声誉损害的道德移情反应最强、其次是对人身伤害的、最后是对财物损坏的;他们在相同感、内疚感、气愤感诸不同情感上的移情反应与Hoffman的设想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  相似文献   

20.
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这样两部作品,反映了两重伦理观。《神谱》是一种推崇力而不考虑道德法则、规范的作品;《工作与时日》则是一部道德训诫著作,充满了世俗道德的智慧,这样的两重伦理观实际上也是人类道德困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