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古代政治伦理名著──《贞观政要》衷成时有“今董狐”之誉的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治伦理著作。《贞观政要》分类编撰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王等大臣45人间的政论问答及有关净谏事迹与当...  相似文献   

2.
论武则天治政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武则天治政的文化意义许总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然而,与太宗相比,高宗才性平庸而懦弱,史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珍瘁”(《旧唐书·高宗纪》)。其前期仅承贞观余荫,...  相似文献   

3.
庄子对人的“担当”精神进行了消解。他通过“让天下”意象说明担当天下为人生之负累,境界超越的人并不愿意治理天下,放弃担当才是合乎大道的生存状态。他认为天下无需治,也不能治,否则只能事与愿违,越治越坏,并对忧患意识和以治国、平天下为担当的圣人做了批判。在庄子理想的“至德之世”中没有互助与担当的位置。庄子消解“担当”的观念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与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亦密切相关,其对“担当”精神的消解始终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唐初三帝的宗教政策——隋唐五代宗教政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初年 ,在思想领域已经形成儒、佛、道三家鼎立的格局 ,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文化政策 ,使其三家都尽力与皇权保持一致。这一政策由唐高祖确立 ,太宗、高宗遵循。但他们之间又有些差异。高祖站在道教的立场上 ,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从礼制礼仪上抬高道教的地位。太宗李世民虽在个人的思想情感上倾向于佛教 ,但最终个人情感还必须服从于政治 ;贞观年间 ,佛道之间已从“华夷之辨”和谩骂式的争辩转变为对宗教义理的探讨。高宗前期较多关注佛教 ,后期较多关注道教。总之 ,宗教教权必须依靠和服从俗世王权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正"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人们对唐初名相房玄龄的赞言。作为一名雅士,房玄龄是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功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英贤。适时隐忍,赢得信任有次早朝,唐太宗刚刚坐稳,诤臣魏征就斥责他不该耗资为自己修建皇宫。唐太宗深知魏征的脾气,暗气暗憋,诺诺连声。等到身为宰相的房玄龄奏请提拔官员的人选时,太宗指着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论《贞观政要》的官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观政要》不仅是一本"帝王学"著作,而且含有丰富的官德思想,其官德思想可以概括为"正己修德,修身治国"、"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等方面,这些官德在贞观时期成为唐太宗君臣的为官之德,并被实践于贞观年间的治国理民之中,是"贞观之治"盛世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贞观政要》的官德思想继承了前代官德的优良传统,更对后世官箴的书写及官吏道德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也叫天圣宫)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圣地。相传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显圣五次,托吉善行传言符命归唐。“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孙长有天下。”高祖为了政治的需要,认老君为祖宗,建老子祠祀之,并改羊角山为龙角山,浮山县曰神山县,封吉善行为朝散大夫。道教因此发展为皇族道教、皇家道教而达到鼎盛。太宗扩建为“兴唐观”。玄宗为庆唐之中兴,改兹为庆唐观,派内臣高力士将其扩建为“天下式”老唐庙。誉其为“发祥之地”,“受命之场”,“龙角仙都”。唐帝从这里向全国推行尊老为祖、崇道抑佛,…  相似文献   

8.
刘玉明 《管子学刊》2009,(1):100-104,128
细读《墨子》,可感到墨子的一生,是执著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的一生。这主要表现为:渴望和平,反对不义之战;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实现社会和谐;欲天下得到治理,为政必须“尚同”;修身、治家、治国、治天下乃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在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为墨子的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及其理论建树提供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9.
公元645年——唐朝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载誉归围。他的西行壮举,引起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立即在东都洛阳召见了他,并亲自撰写了一篇700余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称赞:“我师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相似文献   

10.
魏征等编撰的《群书治要》收录了《六韬》《管子》《晏子春秋》等多部齐文化名著篇章,精确地反映了齐文化的治国理念,如以人为本,强国富民;尊贤任能,除奸杜佞;废私立公,赏罚公正;居安思危,节欲禁奢等。唐太宗、魏征等君臣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用于治国理政之中,经世致用的齐文化适应了"贞观之治"的需要,常被其借鉴治国论政。由此观之,齐文化治国理念对"贞观之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代道士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生卒年无考。据《新唐书·艺文志》,尝隐居东海,于贞观五年应召至京师,太宗赐号“西华法师”。著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开题序诀义疏》七卷。二书均佚,经近人蒙文通校理,辑成《道德经义疏》六卷。又有《庄子注》三十卷,《疏》十二卷。成玄英精研老庄之学,更参以释氏之理,道通内外,学兼百  相似文献   

12.
《管子》在《七法》和《明法》中探讨了其治国策略,明确提出了“正天下有分”、“动无非法”及“以法治国”理念。今天我们尝试着从《管子》治国策略思想本源出发,以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剖析《管子》这两篇文章中所渗透出的企业管理精髓,在管子治国策略与企业管理之间架一座桥梁,为今天的企业运营服务。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据传溯自汉朝,时有圣多默宗徒初入中国传播天主教。但真正把天主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的是景教教士阿罗本。唐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派主教阿罗本,偕同道数人抵长安,太宗李世民命令宰相房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真正,特令传授”。并于贞观十二年秋七月下诏,允其建寺度僧传教。高宗时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从此景教流行中国二百余年。唐武宗会昌  相似文献   

14.
柔和     
玉洁 《天风》2001,(9):44
中国古代有一哲学家,在他弥留之际,叫来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你们看,我的牙齿呢?”学生回答:“没有了。”老师又问:“我的舌头呢?”学生回答:“还在。”于是学生顿悟出一个道理:柔韧的东西,永远比坚硬的东西更适合于生存。 老子曾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段话的意思是: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没有什  相似文献   

15.
生当明末清初畿南容城晚年徙居河南辉县的重要思想家孙奇逢(1564—1675)面对地覆天翻的活泼泼地现实社会大变革,在惊困之余,“不怨不尤,遁世抗王侯之节,先知先觉,淑接圣贤之传。”(《日谱》卷一)努力学《易》,研究修身洁行之道,作正人;致力用《易》,探讨治国化小人之术,做君子;矢志不移,弘扬《易》的辩证法于天下后世;不官不仕,“是则君子为遁之道!”(《读易大旨》卷二)  相似文献   

16.
陈明 《中国哲学史》2013,(3):111-119
《尚书·洪范》之作,相传为周武王克商后访问箕子并请教治国临民之道,箕子演说“九畴”大法以为治道之要。后代儒者对《洪范》极为重视,常借诠释《洪范》以论述治道之主张。朱子即曾言《洪范》“此是个大纲目,天下之事,其大者大概备于此矣”。(《朱子语类》卷七十九)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由天人关系问题着眼,对于《洪范》所蕴含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发掘,特别是他经由详细分析与诠释“五行”与“皇极”两畴之内涵,从而对王政之要、为政之德与成德之学等问题做出了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17.
蔚迟恭是初唐名将,他身佩宝剑,威武雄壮,日夜为唐太宗守卫宫庭,深受太宗的信任和赏识。有一天,太宗对他说:“朕想把女儿嫁给你,你心意如何?”要是别人有此攀龙附风机  相似文献   

18.
治国先治身     
浅谈《管子》养生之道。《管子》对养生之道论述得十分精辟而透彻。在《中匡》中桓公问管仲国君怎样才能建立人民爱戴、邻国亲睦、天下信任的威信。管仲回答说:“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天下。”他把治身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治国,最终在治天下。这里讲出了身体是事业的根本,是创业的基础。接着桓公问怎样才是治身,对日:“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  相似文献   

19.
养德以遵法     
养德以遵法赵化南古今中外有远见的统治者无不知道“以法治国以律安邦”的道理。元朝重臣李冶在回答忽必烈提出的“天下当如何而治”的问题时说:“盖有法度则治”,“为治之道,不过立法度,正纲纪而已。”在目前我们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强调健全法制体系,并不断修订...  相似文献   

20.
1945年,一位21岁的匈牙利青年,身上只带了5美元到美国闯天下,20年后,他成为百万富翁。他最擅长的就是“点金术”,一个人人都认为无可救药的企业,到他手里,不出几年必定会转亏为盈。 他曾经非常自豪地说:“我没有做过一笔赔钱的交易,也没有一次失败的经营。”他,就是鲍罗·道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