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刊登的秦庆武同志《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一文(以下简称秦文),探讨了新技术革命对职业分工的影响,认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将导致职业分工的消灭。《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又刊登了郝振省同志与秦庆武同志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郝文),提出了同秦文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新技术革命深化了职业分工”。本文也试图就旧式分工的外延与内涵以及新技术革命对职业分工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秦、郝二文的某些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以就教于秦、郝二同志。  相似文献   

2.
关于旧式分工范畴理解上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笔者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的《也论旧式分工及旧式分工的消灭》一文中,就秦庆武、郝振省等同志有关“旧式分工”及“旧式分工”消灭的某些观点,阐述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上,秦庆武同志大作《关于旧式分工和职业分工的几个问题》对他自己的观点又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答辩。应该说,经过答辩,秦庆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个时期来,哲学界陆续发表了一些探讨新技术革命和职业分工关系的文章,对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工的研究,比过去有较大的进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观点上的分歧,涉及的问题主要是:职业分工有没有自己的本质特征?职业分工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旧式分工”?新技术革命会不会造成职业分工的消失?大家对这些问题,理解不一,甚至观点完全相反。本文不想介入哪派观点,只是从研究中出现的方法论问题入手,来阐述自己的粗浅看法,力图对上述问题作出较客观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一文后,又连续刊登了郝振省,林剑两位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1986年第8期。以下简称郝文、林文)。还有的同志从方法论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与我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拜读了这几篇文章后,我感到获益甚多,也很受启发。但觉得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弄清,不能到此为止。故此,笔者再陈管见,与郝,林等同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在关于新技术革命与未来社会分工的讨论中,大致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新技术革命将消灭职业分工,一是新技术革命将深化职业分工。双方各自引经据典,但似乎都未能说服对方。其症结何在?我认为关键在于争论双方对分工概念缺乏一致的和全面的理解。为此本文试就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一个冲击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波,在全世界激荡着,震憾着”。如何认识和回答这个激荡全球的冲击波?国内外不少社会学家、未来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已经写出了很多著作。《大杠杆——震憾社会的新技术革命》一书的作者们,面对如此重大的问题,也自愿集合起来,广泛搜集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思索、探求,对新技术革命作出了翔实的、有说服力的科学回答。该书以技术这个社会杠杆为中心,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为主要内容,阐述了新技术革命的前提(科学革命)、条件(教育革命)、后果(产业革命)和前途(社会革命),描绘了一幅由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这根主线编织而成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历史画卷。作者还分述了现代生产的骨肉——材料、血液——能  相似文献   

7.
职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和表现。没有职业,就无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对职业的依附性,决定了正确认识职业本质的重要性。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进行社会主义职业观教育。只有树立了革命的科学的职业观,才能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理解职业的责  相似文献   

8.
以微电脑技术为中心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不仅席卷发达世界,近几年来也冲进了正沿着四化建设和改革道路前进的中国大地。《第三次浪潮》、《大趋勢》等书中所讲的微电脑技术将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使我们的时代将步入以微电脑技术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信息时代,这些观点几乎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观点。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种观点对吗?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丛》,自1982年创刊以来已出版了九辑。该《论丛》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很受读者欢迎。最近又相继出版了三辑,要目简介如下:第10辑《信息社会述评及其他》——《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查汝强),《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实质》(黄美来、王会军)、《信息时代与马克思的公有制学说》(李万忍)、《新技术革命和马克思的预见》(何君康)、《试论新技术革命与现代生产力的结  相似文献   

10.
郭寿玉女士的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新论》一书的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分工经济形态理论的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以43页占全书约五分之一的篇幅对马克思的分工学说给予系统的探讨。肖灼基先生在该书“序”中称:“作者从纵的方面和横的方面对(马克思论述的)分工所作的剖析,……颇有新意”;书中“对迄今为止流行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挑战。作者大胆探索的精神值得赞扬。”对此,笔者也表示赞同。然而细读《探索》,有几处疑问愿提出来就教于作者。第一,《探索》从总体上,把马克思关于分工含义的论述理解为“马克思分工经济理论的…  相似文献   

11.
刘崇民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原动因再探》(《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一文,对我发表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上的文章提出了再商榷。刘文围绕自然形成的社会与历史形成的社会的历史分期及其根据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我们看到,刘崇民同志对他发表在《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上的文章的观点作了若干修正,但在总体上仍坚持他原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厚养薄葬》一文(见中国穆斯林88年第三期)作者马京先生提出的问题,很值得重视。文章引述了中国穆斯林先贤们的诸多论述,肯定了“厚养薄葬”是伊斯兰教的主张、穆斯林的优良传统。作者指出,“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更应大力提倡与发扬这种美德。”这种观点,我深表赞同。  相似文献   

13.
《学术研究》1983年第1期发表了顾春明的文章《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直接影响》。作者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对伦理道德学说产生着直接影响, 1 宇航学的发展,改变着伦理学研究中心的传统观点。宇航学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宇航学的高速发展,提出了伦理学研究中心要转移到宇宙。这就同传统的伦理学以地球的人为研究的中心的理论发生了矛盾。伦理学要适应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状况,就要改变研究中心的传统观点,最  相似文献   

14.
对于分工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已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作了一些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诸如:分工的本质;新技术革命对分工发展趋势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在历史雌物主义创立过程与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分工在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作用和地位;分工与异化的关系;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分工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关系;分工对社会主义社会诸方面的制约作用;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作用;研究分工问题的方法论等等。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重要问题作一些述评,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八月份的《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和吴晗《三说道德》的文章,就道德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的道德可否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吴晗曾在《前线》杂志1962年第10期和第16期上发表《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文,谈到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许启贤表示不同意吴晗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同意吴晗关于“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观点,他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的存在,总是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年鉴》1990,第41期。这是《年鉴》第一次刊载有关儿童道德判断的文章。作者相当全面地回顾了自皮亚杰以来道德判断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讨论了“惩罚公正原则”。尤富启发性的是,作者以信息加工的观点,鲜明地指出了与科尔伯格学派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差异。这一争论,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17.
《现代哲学》1986年第2期上王若水同志对我关于异化概念的一点自我批评提出了批评。我近年来的文章曾受到许多作者的批评。这些批评不管我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是作者针对我的某些观点,就某些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都是有益的。可惜,王若水同志的文章没有指出我对异化概念的理解错在何处,只是揭露我的言论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这颇令人失望。在王若水同志看来,我在《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中,一方面批评别人滥用异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方立天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上发表《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文。文章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四方面基本内涵:宗教本质观、价值观、历史观、适应观分别进行论述,归结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十个创新性观点,指出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立天先生的文章在宗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年来,围绕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本期刊登的陈麟书先生文章《再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作者对在新的境遇中如何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宗教的本质等问题进行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1984年3月下旬,上海哲学学会举行学术报告会。叶敦平、李成蹊、张天飞、徐顺教、夏禹龙五位同志分别作了《学习胡乔木同志重要文章,推动哲学教学和科研健康发展》、《“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和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新技术革命向哲学研究提出了什么》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报告人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  相似文献   

20.
1.分析当代世界基本矛盾和时代特征的方法论问题。2.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现时代。当代全人类利益、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之间关系的特点。3.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往、国际竞争与各民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兴起和在发展中国家扩展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