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爱,是因为生活需要爱。物质文明进步离不开爱,精神文明建设更应以爱为基石。各种法律是基于人性之恶的假定而建立起来的,其功能是“教人不得为非”,因此,法律对社会生活所进行的调节是消极的。各种伦理道德则旨在“教人应当为善”,其中的主要内容便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因此,伦理道德对社会生活的调节是积极的。在教人扬善去恶方面,儒学之仁和基督之爱堪称典范。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其伦理道德对中华各民族产生深厚的影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入中国,十九世纪中叶基督教新教也随着中…  相似文献   

2.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  相似文献   

3.
礼乐文化与现代文明徐远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以礼乐思想为其根本特征。札乐思想融贯于传统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札乐文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传统文化批判论者认为,古老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4.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李翔海在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中,现代新儒家采取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纲领,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新儒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品格。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评析。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危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社会之主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已经僵滞、萎缩,内在的文化生命力呈严重衰竭之势。另一方面,在发展出了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代表的价值系统之后,西方文化已经具备了现代文化的形态。而随着以坚船利炮为依凭的西学东渐,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没落…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道德建构阮纪正儒家文化是一种泛道德主义的文化,它在建构我国古代道德和维系传统社会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历史经验。我们知道,伦理道德作为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别是对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来说,任何发展都不可能断然地割断原先的传统。但问题在于当今时代我们的社会转型中,文化转型也是不可避免的。儒家文化所规定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明显地跟当代社会的走向不符,由此也就产生了儒家文化传统自身的扬弃和超越问题。本文从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归宗儒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五大宗教都是讲求奉献的宗教,倡导慈心于物,济世利人,齐同慈爱,愍人之苦,愍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回报。各教对此有着不同的提法,如基督教称之为“施予”;伊斯兰教习惯上把这种行为称作“施济”;佛教和道教称“布施”或“施舍”;天主教则称之为“爱德”。尽管说法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扶危济困。多年来,我国各宗教团体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善事,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本刊特邀了五大宗教的五位作者分别从各自宗教教理教义的角度阐发了“施济”、“施舍”或“施予”、“爱德”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7.
大凡具有相当历史传统的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而在表面上看来,构成一个文化传统的每个时期的思想文化似乎都是原典的重演。在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六经是源头,经学是全部学术的基础,全祖望承顾炎武之绪而提出的“经学即理学”口号(《结峡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表》),实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以解释原典而呈现出推进的形式的极好概括。基督教中天主教与新教对于《圣经》的态度虽有所区别,天主教强调《圣经》须经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真正的最高权威,新教则因厌倦经院神学的繁琐失真而倡言回到《圣经》本身(retu…  相似文献   

8.
新教伦理认为基督教的爱是无差别的平等之爱,天主教的解放运动也是更加关注穷人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议题,但是这两种思潮都忽视了天主教传统对家庭和血缘关系的重视与强调。阿奎那在对爱德的讨论中提出了爱具有和天主以及爱者有关的等级秩序,同时在这种爱的秩序中,家庭和血缘关系又具有某种绝对性和根本性地位。中国传统儒家同样十分重视血缘关系,但是与阿奎那思想不同的是,血缘关系相对其他亲近关系还具有某种优先性甚至本体论的地位。这种由血缘关系决定的血亲伦理是进行中西宗教文化比较与对话的一个可行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由于“左”倾思潮干扰,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存在着态度不端正、气氛不正常、方法不得当等问题。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日趋活跃,原因有五:一是认真贯彻学术研究中的“百家争鸣”方针;二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需要;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四是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需要;五是国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促进了国内研究的开展。目前在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着“西方文化整体移植论”和“儒家文化整体过渡论”两种倾向,二者都片面强调文化体系的整体性和不变性,否认其可析性和转化性,不利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在研究时要摸清其体系,复其原貌;在吸收时则要打破其体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至今对中国社会还发生有力影响,在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时,应以发扬为主。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 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的稳定与和谐的 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 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每个社会成员都 有责任,天主教徒当然也不例外,并且,天主教徒甚至 能够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天主教 是一个讲爱的宗教,那么,天主教的爱,尤其是天主教 当中的爱父母、爱天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什么样的 关系呢?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鬼神迷信思想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鬼神迷信观念的存在也有着文化深层结构上的原因。通过对儒家的“鬼神观”和“天命观”的探讨.笔者认为儒学的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的二人互相制约”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儒家文化在根本上对鬼神迷信思想有着实际的支撑。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破除迷信思想的存在,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就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转变,吸收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重新的解构与建构。  相似文献   

12.
面对着宗教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民众对之态度如何?基于已有研究的缺失,本文从信任的视角来展示佛道耶等诸教当前的社会形象。同时,考虑到近代以来影响国人对宗教形象判断的两大因素: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我们基于长三角调查数据,以民众对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任为因变量,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为核心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众的信任次序从高到低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科学主义态度对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任有抑制作用,但对民众之于佛教的信任无显著影响;文化民族主义对佛教无实质影响,对道教信任有促进作用,对天主教和基督教则表现出抑制效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宗教的"多样但有限多元"之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13.
重新辨析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其要有五点:一、崇尚道德、以民为本是儒家文化的"常道",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二、在儒家文化中"天民一致",在民意之上并无更高的所谓"天道合法性"。三、"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在儒家文化中民本主义高于王权主义。四、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君主制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本并非近现代意义的民主。五、从民本走向民主,符合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逻辑,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应是"以民本和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和儒家之“爱”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天主教的历史不仅悠久,天主教的对联文化艺术更是独具特色,是圣教会的朵朵奇葩。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故被人们誉为是“诗中之诗”、 “词里佳句”,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及“瑰宝”。它语言精炼,哲理深邃,意境优美,韵味隽永,遣词典雅,格律严谨等。它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彩。更能引人以幢憬、高尚的向往和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探讨犹耶在中国语境中圣号命名的差异性并分析成因。文章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文本分析的路径,分析犹太儒生与天主教传教士圣号汉译的异同,同时以《希伯来圣经》为对读文本,从犹太人对圣经传统承继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圣号汉译承继了《希伯来圣经》中数量多样、形式繁杂的特点,并以多种儒家概念对译圣号,而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圣号命名时则受《希伯来圣经》传统影响较少,他们固定“天主”为主要译名。犹耶圣号命名不同来自犹耶的宗教差异:犹太教是兼容“一神信仰”,而天主教为排异的“一神主义”;犹太教不是外传宗教,天主教有外传使命;犹太儒生在华认同于儒家文化,天主教传教士没有这种认同。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以封建社会稳定漫长而闻名于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一再受挫,危难重重?其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方面着眼,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一种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宽容态度。何谓“资本主义精神”?当代西方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列举了“时间就是金钱”,“信誉就是金钱”,“金钱可以生金钱”等等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的治世箴言后概括说:“我们可以给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下这  相似文献   

18.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9.
天主教传入我国,随之而来的是天主教神学及经院哲学。这些文化固然有它的价值,但是还不能被中国民众所接纳或吸引。在探讨教会本地化的过程中,应该从神学本地化来探索、研讨产生为大众所能接受的中国天主教神学。提倡教会应本地化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已结束三十多年了,但现在中国修生所学所用的仍是翻译成中文的土林哲学及以欧洲文化为载体的教会神学。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是重事实,而西方人的文化和思想是重概念。其实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与基督的思想是吻合的。我们可以看着孔子的《论语》,再看看四《福音广者之间有许多相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20.
道家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它源远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无比重要的影响,郭沫若先生说:“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之关系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