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立新 《法音》2008,(1):37-39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众生平等、"慈悲喜舍"的教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奉献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净化人心的良药。当代佛教的慈悲实践,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7)
<正>自太虚大师(1890-1947)提出"人间佛教"的创见,迄今已经近百年了。在两千多年的汉传佛教史上,人间佛教思想是继中国禅宗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创造,成为汉传佛教现代化的指针,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佛教全球化的进程。正如太虚大师所言,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如何以佛教的道理改良社会?历经一个世纪的探索,汉传佛教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人间佛教  相似文献   

3.
释庆道 《法音》2021,(4):21-24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使佛教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丰沃的土壤中,渐渐地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蓬勃发展,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因此,佛教不仅是第一个实现中国化的外来宗教,并且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又成功地融入了本土的社会价值观中;而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的佛教,已经融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无论是在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以来,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人文环境下,聚齐了三语系佛教,而南传佛教在中国更是为云南所独有。云南南传佛教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多元文化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以来,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人文环境下,聚齐了三语系佛教,而南传佛教在中国更是为云南所独有。云南南传佛教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多元文化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6.
金易明在《觉群》2004年第1期撰写文章,探讨佛教两千多年来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两千余年,恢宏博大的佛教文化已融入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中。中华思想体系的儒、释、道三足鼎立之态势,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佛教对国人民族心理构成和思维模式的巨大影响力。两千余年来,佛教在其弘化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思想互补互融,并在民众中也适应中国的民俗,形成了广泛流传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与民众心态相吻合的仪式仪规。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千古独步的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对道教、魏晋…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7)
周而复始,地球运载人类即将飞入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万千变化纷至沓来,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迫使人们要有新思想、新观念,用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去迎接新生活的考验。那么,已经阅历两千多年风霜雪雨的佛教,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如何去“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并协同人类创造更加光明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8.
清脆的钟馨引导,低沉的鱼鼓击节,委婉的笙管之音,和着那深沉回转的唱诵,众僧与俗子在庄严的大殿中肃穆但又体验到飘然,神秘中又感受着静淡。这就是五台山佛教传统的佛事仪式在寺庙中营造的佛国境界。这种五台山佛教传统的佛事仪式被老僧人们自称为“北方佛事”。所以要强调“北方”并,非是严格的地域概念,而是相对南方来到五台山的僧人所做的、并且近些年来已经普遍应用的佛事仪式而言,也是特指五台山佛教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山特点的佛事形式。“北方佛事”与没有被特称的南方佛事的最明显区别,是北方佛事“带音…  相似文献   

9.
自觉与行佛     
释星云 《法音》2021,(10):54-59
出版《云水三千》时,曾有人问我:"什么叫云水三千?"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经常在五大洲来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云飘来又飘去,地下的河水流过去又流回来.出家人行脚就是云水.云水到哪里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云水就是"行佛". 这数十年来,看到佛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不但信仰佛教的人口逐年增加,尤其佛教所办的各种弘法活动,也都普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这真是值得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来,南亚、东南亚社会中的南传佛教顽强生存着,铸造了这里的民族和国家,也对包括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内的佛教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南传佛教国家又与西方世界发生了决定性的因缘际遇,从而使其自身发展也融入到全球性的现代化过程。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南传佛教在佛教史上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南传佛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南传佛教对现代化潮流的适应。  相似文献   

11.
舍身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理念,也是实践法门。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舍身思想一直广泛地存在于佛教的思想脉络中。舍身本生是舍身思想的集中体现。《大方便佛报恩经》中的四则舍身本生是为解释"孝"的问题而说,以孝行来解释舍身之行,再扩展到慈爱,将佛教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结合起来。但佛教伦理不停留于孝慈,而是重新构建社会认知,而且以孝慈为基础进一步推演佛教伦理。在佛教伦理改造世俗伦理的同时,世俗伦理也成为了佛教伦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道教思想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教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始终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已经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和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  相似文献   

13.
在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与轴心时代其他文明纷纷以某种永恒的终极实在为理念来抵御虚无主义的方式不同,佛教倡导"缘起性空",两千多年后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扭转西方哲学物化的科学思维方式,为克服虚无主义而寻求关于"无"的思想。由此,海德格尔哲学与佛教思想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共鸣"。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纪之初至今近两千年,与佛教毫无接触的文化人、世间人几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因为即便你认为自己与佛教一点不沾边,佛教文化还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周围,呼吸进你的肺腑,溶化于你的血液,浸润到你的肌体。这就是从事理论研究者常讲的“积淀”。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这文化一同被人们接受,想彻底分清是不可能的。借用一段旧诗,便是“两个泥菩萨,打碎再重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也分不得。”分不得便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政治伟人、文化巨人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是一般人所关注的。只从现代来看,人们最熟知的孙中山、毛泽东、鲁迅就都有对佛教文化的看法,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领袖为什么这样讲,民众为什么这样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对中国各民族饮食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的缘故,形成了佛教徒们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在中国,除藏、蒙古及傣族的佛教徒不茹素外,其他民族的佛教徒都坚持素食。素食,民间俗称“吃斋”,“素”是洁白、粗略之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各主要信仰佛教的国家都办有佛学院和佛教大学,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在清末开始办佛教学校的,但也正是学校教育的缘故,当前的佛教界似乎对"学"很重视,却忽视了佛教传统教育中"参"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佛教界世俗之风日盛的一个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对当代佛教教育中"参学"关系展开思索。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摆在中国佛教界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一、对中国佛教的前途与命运要有新认识佛教传入中国并渗入中国文化血脉历经两千多年。一部中国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历史,也是一部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相容、依存、互动、融合的历史。首先,佛教兴衰与中华民族的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佛教在早期译传阶段,经罗什、玄奘等大师大量译著和研究成果的推动,一开始就融汇到中华多民族的文化洪流之中,并很快取得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确立了“不依国主则…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今年适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又逢中、日、韩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即将在北京隆重举行。为此,1995年5月17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北京广济寺中国佛教协会发表重要讲话,就有关佛教与和平主题畅谈己见,直抒胸臆。 赵朴老介绍了此次“三国会议”的缘起。1993年他去日本佛教界访问,日本朋友出于盛情,一再主动要  相似文献   

19.
佛教现代化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已经把“佛教现代化”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众多的人们对佛教现代化问题给予了殷切的关注。关于佛教现代化问题 ,至少有三个内容值得探讨 :佛教是否需要现代化 ,佛教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 ,佛教怎样实现现代化。佛教是否需要现代化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 ,这就是佛法所云“诸行无常”的真谛。佛教也不能例外 ,它必须不断地发展 ,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问题的关键是佛教朝向哪个方向发展 ,如今摆在佛教面前的是两种选择 :要么实现现代化 ,要么走向衰落和灭亡。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时代有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人们称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20.
第三种:佛教思想研究。 佛教思想研究,也需要阅读很多的资料。首先,当然是最基本的佛经,关于早期佛教思想,要读《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等,包括有关佛本生的经典,可能还要去看一下保存在《南传大藏经》里面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