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超 《管子学刊》2011,(1):64-69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06年山东淄博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其真正的归属地问题却产生了争议。通过文献考索与田野调查,我们认为:齐鲁,特别是淄博泰山齐长城遗址及周围地区是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秦始皇之所以进入《孟姜女传说》,其直接因素是他修了"万里长城",而深层原因是他的齐鲁文化情结。"文化素"是波亚托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符号感觉到或认识到的文化单位。从"礼义"、"歌哭"等文化素分析来看,齐鲁文化是《孟姜女传说》最核心的精神内核,齐鲁是它的文化出生地及传播的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2.
对孟姜女故事的改编,如何既体现出孟姜女故事原来的精髓,又使这样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创新,从而焕发出新的面貌,是需要改编者深入思考的。这也是鉴别改编孟姜女故事成败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最新的一部孟姜女故事电视剧《九尾狐与仙鹤》为对象,来探讨孟姜女故事改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孟姜女称谓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起初是泛指姜姓家族中的大姑娘和齐国的美貌女子,后来由于杞梁妻这个心灵美的典型人物的出现,才使孟姜女的形象趋于完美,并开始有了实际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孟姜女传说作为一个脱胎于史传文学的故事,应该说从一开始即具有强烈的文人色彩。对孟姜女传说的改编创作,包含各种文人书写形式(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及其他通俗文学形式)。在这种文人书写中,除散文创作基本上保留了文人阶层的文化理想外,绝大多数的诗歌创作皆为乐府诗,此类诗歌与民间传说联系紧密,有着较强的民间色彩,而其他有名或无名人士创作的俗体文学几乎全部走向民间,从而实现了该故事的彻底民间化。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五台山成了汉地最著名的“汉藏佛教圣地”,遂形成了汉藏佛教音乐并存的格局。由于璧峰禅师创作“华严佛事”、“四十二奏”,蘟宏法师作《水陆仪轨》、《瑜伽焰口施食坛仪》等,故使五台山“佛事音乐”臻于完善、定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科仪和其他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域的语言、风俗、民间音乐的影响,在经曲的曲调、节奏等方面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道韵”。岭南道教音乐就是如此,经过多种音乐元素的交流融会,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别具特色的道教音乐形态。本文主要以入选非遗项目的岭南道教音乐为中心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回族先民来到中国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从唐宋至明清,回族在中国经历了定居、形成、发展的过程。回族从形成至今,基本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大杂居是指回族居住的地域十分分散,散处在全国各地;小聚居是指全国各地散居的回族在一定范围内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居的居住  相似文献   

8.
关于二曲与朱子陆王的关系 ,自其形成以来一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二曲对朱子陆王双谴双取的比较 ,揭示出其对双方实际上都是批判地继承或拓展性地择取 ,并通过明清巨变对二曲影响的分析 ,认为其对朱子陆王的综合与兼取实际上正代表着理学的自我反思 ,从而对二曲的思想性质形成了一种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教》2008,(4):38-38
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其中涉及到道教的项目有:黄初平(黄大仙)传说(浙江省金华市);八仙传说(山东省蓬莱市);洞经音乐(四川省梓潼县文昌洞经古乐,云南省通海县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道教音乐(河北省广宗县广宗太平道乐,山西省阳高县恒山道乐,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文化资源,它更成为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一种符号。自2005年我国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评审、申报起,截止到2011年6月,汉中已拥有国家级名录6项,省级名录39项,市级名录59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种类多样,既有体现历史文化的故事传说及民间戏曲,又有贴近百姓生活的各种民俗活动。蔡伦造纸传说、洋县佛教音乐、汉调桄桄等优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提高了汉中的知名度,也推动了汉中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圣君信仰的形成约在两宋之交。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被民众神化,是在唐宋之际福建造神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宋代张圣君信仰的文人化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献记载者的身份和当时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进入明清,张圣君信仰的俗民化特征日趋明显,在传说和民俗方面则不折不扣地体现出农业神信仰的实质。张圣君由人而神的过程在造神时代也只是沧海一粟,而他能在众多的神灵中脱颖而出,信仰突破原有的空间、地域,辐射到更加广袤的地区,其传说和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民俗对其助力甚大。  相似文献   

12.
岳全 《佛教文化》2023,(1):90-93
我国的传统壁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其中寺观壁画这一艺术形式主要是以佛寺、道观等宗教殿宇为载体,其内容也多为与宗教相关的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现存的寺观壁画主要为明清时期,多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极少。香严寺壁画因其寺院的地理位置、壁画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的独特性,从而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侗族是一个传统上长期只有语言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侗族社会历史、故事传说、产生、生活、习俗、信仰等,都是靠口头文化世代传承下来的。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不稳定的、易丢失和变异的,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和阻碍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侗文是基于侗语语音而形成的符号,它是侗语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侗文在音乐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水路交通大动脉,大运河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人文荟萃的大运河文化。历史上的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尤其是明清时期,这种交流融合最为频繁。例如,明代北京各种小曲的来源,除了北京民间曲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沿着大运河北上的南方各省的民歌小调。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4,(5):118-125
莫愁湖是南京著名地理景观,曾有"金陵第一名胜"之美称。莫愁湖之名与复杂的莫愁女传说故事有关,而至迟得名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于莫愁湖的成因,旧有古横塘说与沙洲靠岸说,然而据《景定建康志》的记载并细析明清相关文献,南宋时期地方豪族在栅寨门附近"筑断水口,创为花圃"的行为,实为莫愁湖形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西南苗疆走廊的黑神是源自中原文化的民间神灵,贵州和湖南沅水流域是黑神信仰流播的典型地区。本文以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考察沅水流域的黑神信仰,认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兴建的黑神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而沅水流域民间的黑神传说是对中原黑神历史的重新建构。通过沅水流域黑神庙及黑神传说的考察,揭示黑神信仰对沅水流域族群的整合及地方社会的影响。指出黑神信仰在沅水流域的传播是国家力量的推动,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道德俗文化中,《增广贤文》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自明清以来至建国前,它流传很广,影响极大,几至风行全国。当时在乡土市井、士商农工中,略通文墨之人,谁不知几句贤文。“读了贤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李长者传说故事产生和发展的时期.自李长者去世始,一些文学与历史夹杂的佛教经典故事不断被后人掺入李长者生平事迹中,从而混淆了历史实在的李长者与后人想象建构的神祇之间的界限,李长者传说故事由此产生.李长者的形象由唐至宋越来越神奇、高大,其神性也被"层累地"制造出来.僧俗信众参与塑造"李长者神话"的过程,同时又拜倒在他...  相似文献   

19.
郭传联 《管子学刊》2013,(2):101-103
蒲松龄不仅是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对音乐的修养,既精深又面广。不仅掌握了大量的明清俗曲、戏曲音乐和词调;而且以琴为伴精晓琴法、音律,并熟谙多首乐曲的内容;尤其是多年积累乐汇丰盛,编歌写曲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20.
<正>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以来,基督教音乐作为重要的教会礼仪,与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之间,经历了从摩擦冲突到妥协融合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基督教音乐以输出地的文化气质、音乐特色和时代风貌为主导,巧妙地吸纳了传入地的民间文化元素,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与演变,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浓郁的中国基督教音乐文化。一传统基督宗教音乐以圣诗音乐为主体,具有旋律优美自然、曲调纯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