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塞尔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后一个试图为哲学奠定一个严格科学基础的伟大哲学家。他开辟的事业成为现代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主流之一。但胡塞尔毕竟失败了。究竟是什么缘故导致胡塞尔整个体系的崩溃呢?这里我们就作为胡塞尔整个体系之基础的自我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问题不仅是其先验现象学的试金石,而且聚焦了其思想发展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和疑难。文章借阿尔弗雷德·舒茨与欧根·芬克的论争引出胡塞尔解决先验的主体间性问题的“原自我”方案,表明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所给出的“复多性主体”方案的素朴性。通过对丹·扎哈维关于先验的主体间性问题的讨论的分析,展显先验的主体间性问题的层次结构。最后,通过对原自我的个体化问题的论述,揭示更深维度的问题和疑难。 相似文献
3.
这是胡塞尔与耶格施密特修女于1931-1938年之间的谈话记录.当时,在国家社会主义的影响下,胡塞尔越来越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耶格施密特修女是为数极少的坚持与其来往的朋友.在耶格施密特修女每次谈话之后记撰下来的这些记录中,有胡塞尔对其现象学和哲学的反省,也有他对德国以及欧洲时局的忧虑,还有他对他的那些学生和朋友的评论,特别还包含有胡塞尔在其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极少谈及的对于基督教的思考.可以说,这些珍贵的谈话记录给人们勾勒了胡塞尔晚年的思考和生活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胡塞尔的形象更为丰满. 相似文献
4.
《哲学分析》2019,(4)
胡塞尔早期在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心理之物或心理学经验指涉相对于意向对象的实项内容,心理学则是有关于心理事实的经验科学。这时,现象学与心理学是被严格区分的。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经验逐渐取得新的涵义,在1925年的《现象学心理学夏季讲稿》中,胡塞尔指出心理学经验本身也具有意向对象,心理学经验与超越论经验遂形成平行关系,甚至成为迈向超越论经验领域或超越论现象学的途径之一。胡塞尔对于心理学两种不同的看法是如何转变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针对相关的文本进行考察,其中包括《逻辑研究》(1900/1901)、《现象学的观念》(1907)、《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1911)、《观念》第一卷(1913)以及《第一哲学》(1923/1924),等等。胡塞尔在1913年的《观念》第一卷以及1917年的《现象学与心理学》讲稿中虽仍然严格区分心理学与现象学,但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胡塞尔已经不再严格区分现象学与心理学。为了说明这项演变,对于"心理现象"概念进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国际学界对哥德尔思想遗产的研究一般聚焦如下三个主题:哥德尔与数学基础、哥德尔的可计算性理论和哥德尔的哲学。新近特别受到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哥德尔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其他思想的关联。例如,一些学者正在发掘哥德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考察哥德尔的著作中是否有受过胡塞尔影响的有案可查的证据。因为,哥德尔曾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规划,哥德尔认为这个规划的实施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有关。我认为,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哥德尔与胡塞尔思想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通过哥德尔手稿、通信等提供的线索,从他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意识的“困难问题”,当代表征论者把现象属性奠基在意向属性之上:弱表征论者认为现象属性随附于意向属性;强表征论者则把现象属性等同于一种意向属性。就具体的观点而言,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虽反对强表征论者的主张,但仍能与弱表征论者达成一致。胡塞尔还依据特定的桥接法则来阐明意向性和现象意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想象是自然和平常的心灵能力,且自然想象品种丰富,似乎是相互异质的。有哲学家认为,通过想象可以获得哲学知识。但哲学认知需要何种想象?胡塞尔构建了纯粹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想象变更的方法,以获得关于概念或本质的知识。本文从意识活动和想象对象方面阐明纯粹想象的一般结构,以及与想象性的自我与世界的关联。纯粹想象具有纯粹性、自由主动性以及直观性等特征。此外,本文还回应了关于结构和特征刻画的相关争论。胡塞尔设计了想象增强的方法以超越现实的世界,达到可能对象空间深远的区域,检视某类事物可能事例的稳固特征,揭示其本质结构。这种增强方法显示哲学研究的主体间性维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家阿米多·乔治基于科学和心理学视角所提出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和发展。这表现为:在批判对象上,从胡塞尔的反二元论细化为反自然科学心理学;在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上,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意向性、还原等概念从超验层面放置到经验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从胡塞尔的描述还原过程转向具体的描述现象学心理学方法。本质上,乔治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一脉相承,不仅完美地展示了后者的基本原理,更在具体概念和操作应用上充实且超越了后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与辩证法的关系。尽管胡塞尔没有把辩证法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但从他谈到过辩证法的那些段落中,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胡塞尔对辩证法的基本态度和处理辩证法问题的基本思路。胡塞尔对辩证法的理解受到康德很大影响,但他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作为一个专题来讨论的所谓先验逻辑中的"辩证幻相"问题。胡塞尔批评康德的先验逻辑缺乏对逻辑概念和知性范畴的起源的论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则追问它们的发生过程,描述它们在生活世界中的起源和分析主体际的意向的意识活动对它们的构成作用,这实际上是为辩证法奠定一个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后期提出的"交互主体性"问题往往被认为是"他人"问题.的确,胡塞尔本人由此出发思考"交互主体性"的"最初引导",也正是从"他人"的含义中获得. 相似文献
11.
12.
第五,对曲解《道德经》的讨论与批评。2004年,《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报道了自1996年起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实施《道德经》教育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熊良山主讲的“道德经解读”,“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像甘霖洒入干涸的土地,校园内重塑起人文精神,弥补了由于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现代文明裂缝。”《光明日报》说,“从1996年至今,该校学生累计选修《道德经》人数已超过8000人”,“认为该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好形式’”。《人民日报》的报道,着重介绍了曾任该校校长的杨叔子院士如何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和该校的人文氛围。在这两家报纸报道后,《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报纸,新华网、人民网、《求是》新闻网、冠名“中国科学院”网等重要网站,也都报道了上述内容,或者转载了上述文章。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2020年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内蒙古政协副主席、第十一世乌兰葛根嘎拉僧海日布丹毕尼玛诞辰一百周年,2020年12月5日至6日,"弘扬新时代爱国爱教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暨纪念十一世乌兰葛根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举行。 相似文献
14.
J A Arlow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1975,44(4):509-525
Freud reformulated his model of the psychic apparatus because certain clinical observations did not fit into the earlier framework of his theory. In the new theory, he emphasized the role each element plays in psychic conflict. Because Freud philosophically was committed to a materialistic, nonteleological, biologically based theory, he carried over into the new formulations some of the metapsychological assumptions of the earlier theor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transposition is responsible for some of the confusion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theory. It is proposed that if a more strict usage of the concept of metapsychology with more precise conceptualization is employed, some of the problems connect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theory may be overcome. 相似文献
15.
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正处于从咨询政治走向商议性民主的政治转型期,北大的教师制度改革因为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及联网的广泛运用,成为一个在公共讨论中发生、发展的事件。虽然具有偶发性特征,但北大改革提供了一个商议性民主参与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E D Joseph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1975,44(4):526-533
The Ego and the Id has served as an organizing model which has advanced psychoanalysis as a science and as a therapy. The paradigm offered by the structural formulations provided a framework for many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as well as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psychology of human behavior. Therapeutic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but the art of therapy has not kept pace with the scientific advances. Dissatisfaction with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analytic theory is discussed. Theories have become too far removed from their clinical base; a changing sociologic climate that has reduced the impact of the rational attitude offered by psychoanalysis and the failure of psychoanalytic therapy to cure all ill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is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7.
Marc Brysbaert 《Psychologica Belgica》2022,62(1):184
The Belg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s (BAPS) is a learned society founded in 1947. Its mission is to unite people in Belgium interest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 It does so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of Psychologica Belgica, the organisation of an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the award of prizes, initiatives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members, and representing researchers and psychologists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the third 25-year period of BAPS. It reviews the main initiativ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society from 1997 to 2022. 相似文献
18.
由国际莱布尼茨学会、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和柏林 -勃兰登堡科学院主持召开的第七届莱布尼茨国际学术会议 2 0 0 1年 9月 10日至 15日在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召开。来自 3 0多个国家的 45 0多位研究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学者六人首次组团参加会议 ,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会议主题为“没 相似文献
19.
R R Holt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1975,44(4):550-576
Having six roots in ordinary observation and introspection, ego psychology has a long pre-Freudian history, which influenced Freud's first usages of Ich. His works before 1923 contain much that is substantively ego psychology; The Ego and the Id was not a paradigm change but a consolidation of pre-existing ideas. The structural theory replaced a model (topographic) which Freud actually used very little, especially clinically, and he failed to remedy its gravest methodological faults. The ego-id model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etapsychology, and will pass out of use as the latter dies, with no detriment to clinical psychoanaly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