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终结了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大学哲学 霍希克佩尔:雅斯贝尔斯教授先生,我很高兴,我能够就“哲学终结了吗?”这一题目向您提出几个问题。但是,许多事实甚至哲学家本人的言论也似乎暗示了这一题目。关于这一主题,现在我可以依次从不同角度向您提出每个特殊问题吗?首先,应当把在高等学校的哲学之衰退的意义仅仅视为表面的和暂时的现象吗?  相似文献   

2.
有一类文章,题目常常是“对……的哲学思考”。从农村责任制到城市经济改革,从开放政策到“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责任制到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竞争,总之,对每一现行做法或生活中的每一种变化,他们都可能来一番这样的“哲学思考”。每读这类文章,总恨自己不能集中思绪,反而四下里生疑:“这一类的思考究竟能否算得上哲学思考?真正的哲学思考应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哲学家们普遍断言哲学已经终结 ,但是哲学的终结意味着什么 ?海德格尔非常深刻地把它理解为哲学从一个位置到达另一个位置 (参见《海德格尔选集》 ,第 1 2 4 5页 )。关键是我们必须领悟哲学所处的这一位置之所在 :位置不是一个地点 ,而意味着一条道路 ;它显示的既是“终结”之路的如何 ,又是路之如何“起始”。1 .从知识的角度看哲学如何终结  从知识的角度看 ,哲学的终结起始于知识对主体的脱离。知识问题毫无疑问是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对知识的可能性和客观性的信仰是近代认识论得以可能的前提 ,因此 ,认识论提…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初看上去,“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是一个伪问题。现代中国人所研究、所产生的哲学(著作),当然就是现代中国哲学,怎么还会有“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既然被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不会是无的放矢,总是有所指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人们认为中国哲学尚未现代化,或不够现代化,而要郑重其事地提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在现代中国哲学已经有一个世纪以上历史的今天?冯友兰、金岳霖、张东荪、贺麟,甚至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他们的哲学难道不是现代中国哲学?如果是,那就意味着中国哲学在他们那里就已经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哲学论哲学的"终结"陆杰荣1.哲学是以问题的转换作为其理论展开的背景框架的,哲学总是面对着某种问题,解释某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这样来分析考察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的话,那就不难看到它们都以其特有的理论方式宣称哲学已经"终结"。令人感兴趣的是,现代西方哲学依然是哲学,而不是非哲学;既然归属于哲学,又要强调哲学的"终结",那就需要以超越的角度去界定哲学。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在对哲学的规定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相比,它更多地采取了否定的口吻,更愿意说哲学不是什么。古典哲学确定了对哲学肯定式解答的理论背景,常采用哲学是什么的独断论方式。现代西方哲学则力图借助于否定式的回答与西方古典哲学相对立,尽管这种否定式的结论仍然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现代西方哲学所体现的这种理论特征典型地表现在其关于哲学的"终结"论述之中。2.哲学已经"终结",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所得出的基本回答。哲学不仅已经"终结",而且理应"终结",然而"终结"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具有特定时间指向与问题取向的哲学,因此现代西方哲学所宣告的"终结"的哲学是以全称的形式表明其特指的东酉,这就是古典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来说.这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十年前,笔者曾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文章,就曾引起争论,被认为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冒犯。(参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2、8、9、12期有关文章)现在虽然理论环境进一步宽松,但是哲学上“本”的问题历来歧见极深,积重难返,看来今天仍有讨论的必要。“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本”的释义上。比起十年前,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察视角也有进一步的深化和转换。  相似文献   

7.
论“是”的哲学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以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基础的西方哲学的关键句式“X是”,采取与传统的“存在”理解不同的解读途径,从系词“是”的哲学用法入手进行重新理解。这样理解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西方本体论哲学中许多深不可测的问题,都可以从普通系词“是”的哲学用法中获得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方式 ,而人不过是形而上学的动物。人为什么必须追问“人性”?这是人为自“人性”与“哲学”@何中华  相似文献   

9.
目前,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哲学学就是“关于哲学的哲学”,它只有唯一的视角和向度,即“哲学对自身的反思”,在自我分化的“哲学镜”中观照自身。哲学学的反思,应有两种视角,两面镜子。一种视角是上述的哲学反思,或曰“哲学镜”;另一种视角是从与哲学紧密联系的若干科学的角度,对哲学的反向思考,或曰“科学镜”。  相似文献   

10.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讨论Ontology的译名开始,主张严格区分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作为一种特定哲学理论形态的“本体论”两个概念;通过对传统西方哲学所代表和象征的哲学理念的把握,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而从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否定性关系视角,阐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下多有谈论“生存哲学”或“生存论哲学”的 ,或者与我们的所指相类 ,或者大相迳庭。那么我们所说的“生存论路向”究竟何谓呢 ?首先 ,它并不是指一个哲学部门或一种哲学样式 ,换言之 ,它既不能作为一个哲学部门与其他部门———如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等等———相并举 ,亦不是称谓某种多少与“生存”一词有牵连的哲学样式 ,如“生命哲学”或“存在主义”等等 ,尽管这样的哲学样式完全可以是生存论路向的。其次 ,它也并不是意指特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领域 ,仿佛“生存论哲学”乃是研究“生命”或“生存问题”似的。我们所说的当代…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进化论转向”——再论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3年 ,我在《2 0世纪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以往的西方哲学经历了四次危机 ,前三次危机都迎来了下一阶段的哲学发展 ,但从 1 9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哲学危机至今还没有找到发展的出路 ;2 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可被视为摆脱危机而作出的一种努力 ,但始终笼罩在哲学危机的阴影之中。我曾乐观地预言 :“西方哲学将沿着跨学科、跨文化的大哲学的方向 ,最终将摆脱纯哲学带来的危机 ,这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赵敦华 ,第 2 86页 )这一结论引出更深入的问题 :哲学可以与哪些学科交叉 ?在哪些方面进行跨文化研究 ?哲学…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后现代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是正在西方流行的纷坛繁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对它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如最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现代”(post-modern)条目的定义:“一种艺术或建筑学思潮或作品,以背离或抛弃被认可的或传统的风格和价值为特征。”广义的理解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解都低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狭义的理解根本否认后现代主义同…  相似文献   

15.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希腊人泰利士(Thales,公元前624—547年)是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泰利士之所以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就是因为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提出了第一个哲学命题:“水是始基”。那末,为什么说“水是始基”是一个哲学命题?它的开创意义何在?它是怎样被提出来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1.明晰优先于深度? 亲爱的朋友们,我今天的讲题是哲学性的,我相信你们象我一样都是哲学之友。但是,什么是哲学呢?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回答。我的回答是,当你坚持不懈地问“为何?”、“怎样?”和“你的意思是什么?”,并因而获得比任何现存科学都更为深入的结果时,这样的问题就是哲学性的。例如,你问“什么时间了?”,这就导致“什么是时间?”的问题。心理学研究感觉到的时间,即绵延感觉,物理学则根据空间来定义时间。但是还有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它们不属于这两门学科,而且根本不属于科学领域。简言之,哲学问题的领域,就是坚持不断的提问所引致的领域。让我把本讲中的某一结论予先说  相似文献   

17.
“生存论转向”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哲学史的意义上 ,我们为何可以把当代哲学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称之为“生存论转向” ?我以为主要包括下述三重意蕴。首先 ,以“生存论转向”来表达对当代哲学的根本性理解 ,是因为这种概括凸显了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 ,即把哲学视为关于人类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在“拒斥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的理论进军中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所谓“形而上学”的根本性弊端 ,在于它把人同人的世界割裂开来 ,试图以人的“理性”去“洞悉”与人相对峙的“世界”的“普遍规律” ,并把这种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无涉的、永恒的“普遍规律”作为规范人的思…  相似文献   

18.
“田野哲学”是美国近来兴起的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新理念,它的出现与当今美国哲学界倡导的跳出书斋、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新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田野哲学”不是“田野调查”方法向哲学领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为哲学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部门,而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哲学层面的思考。“田野哲学”的定位是元哲学层面的哲学方法论,它主张对哲学进行“去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路,以非哲学家人群为读者对象,增进哲学的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 ,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 ,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 ,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 ,从“寻求最高原因”转向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 ,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语 )。这样 ,马克思哲学便终结了“形而上学” ,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 ,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我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今年适值北京大学哲学系 90华诞,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复旦大学哲学系发起的首届“南北哲学论坛”在京召开, 30余位学者围绕“哲学与现代中国”这一主题, 进行了深入的切磋和交流。一、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中西哲学比较最近一段时间, “中国有无哲学”或曰“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似乎又有点“热”起来了。徐洪兴提出, 在“哲学”名义下探讨问题的 20世纪的中国哲学, 完全不同于以往依附于经学或子学的中国传统的哲学。从一开始, 它就是中西思想接触、碰撞和交流的产物。因此, 当我们要讨论 20世纪中国哲学时, 一方面很难避免中国传统哲学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