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逐渐实现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中,经堂教育的倡兴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关键步骤。本文肯定了早年苏非派对经堂教育的影响以及后来排斥其影响的必然性,介绍了苏非著作列为经堂读本以及经师和经生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受苏非主义影响的情况,讨论了中国伊斯兰教中一度出现的教争现象,探讨了苏非著作作者的道统(或教团归属),进而得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几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的纽带。维吾尔族作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历史上,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不仅是维吾尔族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临夏在中国伊斯兰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度曾是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的中心之一,随着临夏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经堂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足和缺陷,如何对临夏的经堂教育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使其既发挥传统优势,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相适应,这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关键所在,这正是本文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当今经堂教育的若干思考马文选经堂教育,是开学阿訇在清真寺内收徒讲经,培养伊斯兰教教务人员的传统宗教教育形式,它对继承发扬伊斯兰教义精神,传播伊斯兰经学知识和穆斯林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历代经学家如王岱舆、张中、马注、马复初、刘介廉、马联元等都对经...  相似文献   

5.
对当今经堂教育的若干思考马文选经堂教育,是开学阿訇在清真寺内收徒讲经,培养伊斯兰教教务人员的传统宗教教育形式,它对继承发扬伊斯兰教义精神,传播伊斯兰经学知识和穆斯林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历代经学家如王岱舆、张中、马注、马复初、刘介廉、马联元等都对经...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大多数维吾尔族宗教上层人士都充当经堂教育的导师,他们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使经堂教育活动更容易为维吾尔族群众所接受。大量的宗教财产被用于经堂教育事业,表现在与清真寺和经文学校分用宗教税"乌守尔"(Osur)、"扎卡提"(Zakat)和"瓦合甫"(wahpa)。[1]在这股办学的热潮中,穆斯林原本给清真寺捐的财产此时转而直接捐助给经堂教育。  相似文献   

7.
经堂教育基础课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堂教育自从胡登洲(1522—1597)创办以来,为中国各地的伊斯兰教培养了不少讲经传道的学者阿訇。到了他的“四传门人周老爷”时代,经堂教育体系包括师资、教材、管理和经费等,皆趋于完备。但是,应当指出,这个时代的教材以及教学,采取阿、波原著,用汉语口头语译述,既不借鉴  相似文献   

8.
自明初回族穆斯林在山东定居以来,清真寺随之相继建立,伊斯兰教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它在山东的传播大体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口头或文字的,如宗教节日的集会、七日聚礼、五时礼拜和平日宗教活动等场合的宣讲,以及后来的经学著述、翻译等,二是经堂教育,即在清真寺内招收海里凡,由经师传授经文,毕业(俗称挂帐或穿衣)后受聘于各地清真寺充任阿訇,并由其培养弟子,承前启后,世代相袭,成为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经堂教育的开创者胡登洲在明代伊斯兰教衰微,中国本土伊斯兰教经师十分稀少和伊斯兰典籍极度缺乏的社会大背景下,以追随域外来华经师游学为获得伊斯兰教学问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经堂教育”,又名“寺院教育”,是伊斯兰教在清真寺内讲经教学的教育方式。早在倭马亚王朝时(661—750),即有一些清真寺组织穆斯林学习《古兰经》、“圣训”。到了阿巴斯王朝时(750—1258),开始出现清真寺附设小学“困它卜”(),以学习《古兰经》的读法和书法为主。十一世纪中叶,在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出现了寺院附属的宗教学校“马德拉斯”()。此后,这类宗教学校遍及伊斯兰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实际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主流思想、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经堂人才培养机制、汉语和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经师经生现状及经堂教育的转型、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应始终坚持哈奈菲教法学的根本思想和传统,始终坚持马图里迪教义学派的根本思想和传统,始终坚持经过历代先哲、经师总结和传承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伊斯兰教的根本思想和传统,秉持温和适中、不偏不倚的主流思想。传统经堂教育应放眼世界、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有关学科,重视后继人才培养和地区经堂教育健康、良性的发展,巩固并完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这一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塔夫塔扎尼是14世纪中亚伊斯兰著名学者,于阿拉伯伊斯兰多学科研究中成果颇丰,特别是他诠释的马图里迪教义学家纳萨菲的《纳萨菲信仰》(《教典诠释》)一书,自传入中国以来受到历代穆斯林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经堂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力。本文分三部分论述了塔夫塔扎尼的生平、著述、学术经历、学术贡献和《教典诠释》与经堂教育的密切关系,以及塔夫塔扎尼的教义学思想对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典诠释》能于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在于它所阐发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始终没有发生任何矛盾,这无疑说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域外文本及其阐发思想的选择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伊斯兰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历来受到伊斯兰教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从事伊斯兰文化研究的回族青年学者海俊亮先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经堂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问题,这对发展伊斯兰教教育,提高广大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促进伊斯兰教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升伊斯兰教在未来社会的竟争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学术界和伊斯兰教界对此进一步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经堂歌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在回族群众中流传的普及有关伊斯兰历史文化知识的诗词、民间歌谣和诗歌体传说。它宣传、介绍伊斯兰教的兴起、教义、教法、功修、日常宗教生活等;同时,也有劝教、劝善的内容。本文探讨了回族经堂歌产生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在伊斯兰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杨富学,河南省邓州人,1965年生,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印度德里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任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兼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陇东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裕固族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钱币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7月11—12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研讨会在江苏省句容市召开。这是我国伊斯兰教界首次以伊斯兰教中国化这一重大课题为主题举办的研讨会,集合了政界、学界和教界的代表人士。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国家宗教局三司司长马劲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兰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相似文献   

17.
正一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儒诠经",用儒家思想阐释伊斯兰教,把伊斯兰教的信仰功修与儒家纲常伦理相契合,从理论上阐明伊斯兰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条目,与儒家无异";同时也选择伊斯兰教和儒家典籍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以经诠儒",引导民众"不滞方隅之见而悟心理之同,不涉异端之流而秉大公之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兴起于明末清初的伊斯兰宗教教育早有研究,王静斋、哈德成等人称之为经堂教育,白寿彝、庞士谦等人则称之为寺院教育。这两种提法都注意到了伊斯兰宗教教育与清真寺之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清真寺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学者引进“天方之学”,传播伊斯兰文化思想,培养宗教事业接班人的载体,源远流长,盛行于南北各地已四百余年。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承先启后,经师辈出,代有传人,从而维护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现今的经学院,正是对传统经堂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正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时对伊斯兰教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为抓手,紧密结合甘肃省伊斯兰教工作实际,不断健全完善伊斯兰教各项管理制度,有效提升了甘肃省伊斯兰教事务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