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陀十二景 最早赋题“普陀十二景”的是明代戏剧家屠隆,他在万历十七年(1589)应宁绍参将侯继高邀请,赴山编纂《补陀山志》,赋诗12首,乃“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磐陀晓日”、“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钵盂鸿浩”、“洛迦灯火”、“静室茶烟”。  相似文献   

2.
十一面观音     
王尚 《佛教文化》2009,(2):127-128
十一面观音在六观音之中,主救济、破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求福现世利益,除恶向善,引导修行。十一面观音的经典主要有二种四部,即北周保定四年(564)天竺僧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音神咒经》,唐永徽四年(653)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四之经,唐显庆元年(656)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此三种经其实都是出自《金刚大道场经》同本异译,唐慧沼还对玄奘译本作过《义疏》。唐不空译有三卷本《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  相似文献   

3.
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书荣 《法音》2000,(1):68-70
佛教于两汉传入我国后,随之有大量经、律、论译出并流通于世。但五代以前,均是以手抄本为主,福建也不例外,其中著名的例子有:唐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李赐号福州怡山长庆寺住持大安“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命剑南写开元藏经给之。”~[1]景福二年(893),福建观察使王潮延请僧人“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2],供养于泉州开元寺藏经楼上。天二年(905)春,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命人缮经5千卷藏于莆田灵岩寺;同年夏又藏佛经541函5048卷于福州寿山。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  相似文献   

4.
永明延寿及其《宗镜录》施东颖释延寿(公元904—975年),俗姓王,字冲元,浙江余杭人,幼读《法华经》。三十岁出家,先投四明(宁波)翠岩禅师,后入德韶门下,为德韶所器重,付法与他,以后至明州雪窦山(在今浙江余姚县南)传法,法席甚盛。建隆元年(960)...  相似文献   

5.
199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据考证,佛教初传始于“伊存授经”,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有关专家认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  相似文献   

6.
1998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在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目前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旱记录(原文见《三国志》裴松往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其后60余年,双明帝“永平求法”,将佛教初传推向新阶段。经赵朴初会长和199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确认,以“伊存授经”作为佛教初传的历史标志,在1998年度举办“纪念中国佛教二千过”的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经研究并报请中央领导同志批准,1998年5月8日,以国宗函[1998]097号文件发出《关于举办佛教传入中…  相似文献   

7.
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据僧肇《注维摩诘经》的罗什译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鸠摩罗什(344—413年)是中国后秦时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学者。他从后秦弘始三年(401)到长安,到弘始十五年去世,前后11年多时间,共译佛经35部...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当代中国佛教三大模范丛林之一的莆田南山广化寺,位于莆田市南部凤凰山(别称南山)之麓。此处本为邑名士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讲学之所,郑氏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献其居为金仙院,供以佛像。隋开皇九年(589),经来自天台山的僧无际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寺僧志彦被睿宗李旦召进宫讲解《四分律》,大受赞赏,赐号“聪明禅师”。志彦遂将隋时天台宗僧无际修持《妙法莲华经》得感应、寺涌出一股清泉的灵异之事上奏,李旦大悦,赐号为“灵岩寺”,由书法家柳公权书匾。会昌五年(…  相似文献   

9.
1998年5月21日陪日本立正安国会、立正大学赠送《日莲大圣人御真迹》代表团参观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时,发现一件日本奈良时代圣武天皇天平十二年(740)光明皇后书写的抄经记。回家后凭记忆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抄件在日本早有记录。为了更好地了解此件文书的价值,先将当时的历史背景稍作说明。天平五年(733)圣武天皇敕僧荣睿、普照随遣唐使人店留学,并寻访高僧赴日传授戒律。经他们的邀请,洛阳福先寺道破在天平八年(736)到达日本奈良。此后鉴真一行经过六次东渡,终于在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已进人公元754年)到达日本,将中…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8,(7)
1998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目前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原文见《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其后60余年,汉明帝“永平求法”,将...  相似文献   

11.
2005年9月23日,《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经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它的颁布实施,是我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重大举措,是我省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的硕果,是全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有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法华经》的空、神变、佛身(日)山雄一(一)“空”在《法华经》中频频出现,下面仅举两个突出的例子,论述一下《法华经》与《八千颂般若经(道行般若经)》“空”思想的渊源关系。早在1969年,藤田宏达氏就已指出:《法华经》第五章(药草喻品)盲者之喻述曰...  相似文献   

13.
短讯七则     
短讯七则艾提尕尔寺全面修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艾提尕尔清真寺,经大规模修复后,面貌焕然一新。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以建筑规模宏伟壮观,风格独特,历史悠久而驰名全国。该寺建于1442年(伊历846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1680...  相似文献   

14.
房山十字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近房山十字寺遗址,古老的银杏树荫下精美的汉白玉雕刻,给人一种神秘感。十字寺初建为佛教寺院,初建名已无可考,最早见于碑文的名称为崇圣院,姑且以崇圣院称之。佛教在西汉末年的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更易为广大民众接受的中国佛教。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这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现北京地区在两晋时期建造的寺院便有潭柘寺(西晋,公元265—317)、红螺寺(资福寺,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及崇圣院(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正当佛教在东方中国传播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先秦,尤其是西周时代对于治理社会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史载“周人尊礼尚施”(《礼记·表记》),因此才有后人的“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的说法。然而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  相似文献   

16.
浅析医经、经方中脏腑概念的差异辽宁省对外贸易总公司(大连116001)杨麦青《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中医经类有《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旁篇》等七家,经方有《汤液经法》等十一家,年湮代远,多已佚失。今所存者,医经有《灵枢...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淮安东岳庙隆重开放江苏淮安市东岳庙,经修复整理,于1996年11月11日(农历十月初一)上午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大典。淮安东岳庙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明清时是淮阴地区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解放后曾被一些单位所用。经多方协调,殿堂已腾出,对山门、大殿予以修缮,尽量保留原貌结构,作为淮安市道教活动场所开放。(许怀庚、杨基林)宝鸡市成立道教文化研究会1996年11月19日至21日,陕西省宝鸡市道教文化研究会成立会在市区烽火宾馆召开。到会的50余名代表听取了研究会的筹备报告,讨论通过了研究会的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会议还聘请了名誉…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8,(12)
编者按今年3月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认定以“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的标志,将1998年定为中国佛教二千年纪念年,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央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5月8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以国宗函(1998)097号文件下...  相似文献   

19.
在医学人道主义的旗帜下的思考(上)──医疗卫生服务既不能市场化,也不能盲目引进市场机制湖北医科大学(430071)萧家炳湖北省人民医院(430060)王敏莲怎样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既满足人民健康基本要求,又讲求效率和效益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在市场经...  相似文献   

20.
王艮(1483—1541年),字法止,号心斋,江苏泰州安丰场人。他出身盐产,少年时就因家贫不能竟学而商游四方,但渴幕孔颜圣贤,奋然有任道之志,时常随身携带《孝经》、《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逢人质难,久而讲论经书,多有发明自得,不泥传注。他曾师事王阳明达八年(152-1528年)之久,在王门弟子中颇具声望,与王畿齐名,并称二王。阳明殁后,王良回到泰州接徙讲学,特别注重平民教育,“入山林求会隐逸,至市井启发愚蒙”《王心斋先生遗集·年谱》),始自立门户。他虽受业于阳明,但又“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