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政治家、战略家 ,邓小平站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 ,从思考如何统一和复兴中华民族怎样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的角度 ,对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和海外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他提出了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论断 ,作出了华侨华人的本质特征是爱国主义的结论。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一系列处理侨务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这些内容构成了相对完整的邓小平侨务思想体系。邓小平侨务思想是新时期侨务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
15世纪,地处东方的神秘中国,与海外有一定的贸易与交流。当时的海外活动还算频繁,但中国的文化艺术却并没有太多地受到国际上的影响与渗透。我们以文化政策、海外政策为突破口,对这一现象进行解析,或许对当代艺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雪国耻·迎九七(七律)黄诚伦毒枭鸦片卷狼烟,神父胡诌酿蜜甜。银币滔滔流海外,枯髅叠叠积江边。伯陶宣道苏民意,老子传经启祚绵。九七涤清家国耻,港人治港谱新篇。注:“伯陶”陈伯陶,道号:陈永涛。晚清探花。罗浮山酥醪观主持。为抵抗英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往返香...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制定了"适应"儒家文化的传教政策,他们解读《易经》并竭力从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学说的契合点。晚清新教传教士继承了"适应"政策,并提出"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易经》麦格基英译本是"适应"政策和"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的产物,译本具有明显的《圣经》色彩。  相似文献   

5.
近代医学整形技术通过报刊传媒推介至晚清中国,实现残缺身体的修复与再造,备受时人关注。晚清女性欲借助医学科技调整体态容貌,进而把身体改造得更有价值,由此引发了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的不安。晚清文人认为医学科技的发展应有道德伦理价值导向,"毁体修容"是对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和妇容观的背叛。随着民国电影业的发展,医学整形技术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一种全新的美容观念引发了社会对中国传统身体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中国乡村公共道德生活基本延续着传统格局.晚清中国乡村传统公共道德生活格局存在着许多历史的局限性,但沉淀着中国千百年古老的道德文明精华,是近代化公共道德生活在中国乡村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7.
花之安是晚清时期来华的德国传教士,他将经济实践视为宗教文化传统的映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宗教经济观。他强调,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节用”思想有利于国家富强,而“厚古薄今”“重农抑商”的传统则不利于此。晚清政府在“节用”不足的同时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因此无法走上富强之路。在这种宗教经济观下,花之安进一步从理财、通商和实业教育三个方面为清政府提供了政策主张。由于花之安的宗教经济观及其政策主张根植于晚清的文化土壤并具有一定的现实说服力,一些知识分子、商人和西方来华人士受其影响,广泛探讨了各种经济现象,这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在华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当提及晚清民初局势,“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是共识,在这波诡云谲的历史变迁中,最根本的追问事实上指向现代中国的合法性建设。告别晚清,从帝制走向共和,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性计划的核心,但它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全方位的合法性危机。思想界、学术界、政界乃至民间社会都在经历这场危机,并试图以新的思想、学术概念、社会思潮或政治实践在大变局的混乱中探寻新的道路。是接受德先生、赛先生的洗礼,  相似文献   

9.
晚清来华基督教传教士的历史活动既体现在百年的时间长河中,亦展现在相异的空间建构内。早期来华传教士因受制于清廷闭关锁国政策,生存境遇极其逼仄。鸦片战争后所形成的条约体制拓展了来华传教士的身体存在与活动空间。传教士活动空间的新造与延伸,与原有的传统空间形成冲突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晚清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微观的身体活动与空间建构,为基督教在华历史叙事模式的形成做了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历代统治者佛教政策的影响,晚清(1840—1911)统治者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佛教政策;再加上佛教无论是在义学的研究、僧才的培养还是在丛林建设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致使佛教的处境已十分困顿。晚清社会的不安定及战乱的频仍更是雪上加霜,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基督教的传播和庙产兴学运动的兴起等现实的原因,传统佛教遭到了更大的挑战,几乎处于灭亡的边缘。  相似文献   

11.
论晚清儒学的“汉宋兼采”陈居渊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儒学的发展起了急剧的变化,变化之大莫过于恢复西汉以来经今文学的传统,并以公羊今文学的形式和对先秦诸子的研究,打破了乾嘉以来考据学风束缚思想的桎梏。然而作为晚清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宋兼采”之学,随着晚清...  相似文献   

12.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民俗领域的嬗变具有典型意义。在民众的家庭生活、日常消费、娱乐消遣等民俗领域,传统伦理道德的绝对性、超越性、整体价值逐渐减弱,而相对性、现实性、个体价值渐次增加,平等、自由、主体性等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日益孕育、生长。嬗变过程具有较强的继承性、极大的不平衡性、复杂的多样性、激烈的冲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祝天智 《学海》2004,(2):184-187
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是晚清政权衰败化的表现 ,也是其进一步衰败化的原因。儒学价值观权威的逐步丧失导致晚清政权合法性的丧失 ,儒学教育被取代削弱了晚清政权的政治整合功能。作为儒学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科举制的废除带来了晚清精英录用的困境 ,而儒学社会化强抑制机制弱化造成晚清意识形态的失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有机宇宙论在晚清遭遇基督教自然神学的挑战。而天演论作为晚清时代最先进、最有影响的科学宇宙论,与传统中国的有机宇宙论高度一致。两者都认为宇宙是自动生成的,而不是被一个超越的上帝创造的;两者都坚持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和规则来自宇宙自身而非外部事物。这使天演论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用来支持传统有机宇宙论,并对抗基督教自然神学中的神创宇宙论和机械宇宙论。这是天演论迅速风靡知识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芹 《管子学刊》2008,(4):33-36
晚清时期,面对着中国社会的危机,管子思想倡导的富国强兵理念成为人们救时之良策。以王树楠为代表的晚清士人对管子思想进行重新进行解读和认知,在“尊王变法”、“商战攘夷”、“兴商富国”等方面赋予管子思想新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美国驻华领事官员与地方基督教是学术界较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以往论著集中讨论传教士对美国、对华外交的影响及美外交当局利用教案扩大在华利益等问题。上述内容难以完全呈现美国驻华外交官与中国基督教发展的复杂关系。本文尝试梳理晚清美国驻闽领事馆档案,分析地方基督教与外交体制相互渗透、传教利益与外交、商务利益相互角力以及领事对待华人教徒的矛盾心态,初步探讨晚清美国驻华外交官与基督教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岑树海 《学海》2006,(4):76-83
中国传统社会中朋党和秘密会党的产生以及生存,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从朋党(或言之派系)、秘密会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政治结社、政治参与方式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这无疑是晚清至民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最重大变化。政治参与方面的本质性变化是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民众结社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传统中国独特的政治参与方式——朋党、会党在晚清的政治现代化运动中向政党转变的轨迹,凸显了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方式、结社活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质的飞跃。本文尝试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进程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文集《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待出版)的前言。近现代海外道教学是海外汉学(Sinology)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海外汉学的开展而形成与发展的。海外道教学历经百年,早已成熟,值得赞叹,令人敬畏。海外道教学研究作为中国道教学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全面而及时地了解并介绍海外道教学成果和学者,认识各国道教学的方法论特点,编写海外道教学史,进而阐述产生海外道教学成果的。“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心灵,以揭示包含于这些成果中的外国文化。外国道教学者的生活和心灵与我们存在着共性;外国学术界普遍重视翻译;外国道教学者善谈中国周边国家的道教。朱越利,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9.
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本书通过对曾国藩、罗泽南、刘蓉和郭嵩焘四人的个案研究,探讨晚清湖南理学家如何把儒家传统学术,首先是经典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资源。第一部分主要考察湖南理学家如何通过对儒家经典学问的反思和重新阐发,为克服晚清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20.
赵沛 《管子学刊》2007,(3):110-116
随着今文经学的复兴,晚清学术在今古文学的激烈冲突中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左传》研究一直是核心的内容。晚清《左传》研究主要呈现出刘逢禄、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学与章太炎为代表的古文学两大学派争论的态势。廖平的《左传》研究,与两派的学术路径既有联系,有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特色,在晚清学术研究中独树一帜,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