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拒斥至今仍然影响着许多分析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驳卡尔纳普:首先,海德格尔哲学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倒是要克服形而上学,只是克服的方向与卡尔纳普相反;其次,卡尔纳普在名词的动词化以及“无”的问题上完全误解了海德格尔;再次,卡尔纳普对to be问题的否定以及用艺术代替海德格尔哲学的企图等是科学主义的、独断的和简单化的.  相似文献   

2.
普通语义学     
沙夫用波兰文写的《语义学引论》已译成英文(《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伦敦1962)。《普通语义学》是《语义学引论》中的第四章。译者是从英文本译出的。沙夫简略地介绍了普通语义学。沙夫说,普通语义学是和卡尔纳普、塔尔斯基等人的语义学完全不同,也和莫里斯的符号学不同。卡尔纳普等人的语义学是关于科学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和逻辑密切相关。莫里斯的符号学则范围较广,涉及了各种记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语言在社会中的交际作用。而由美国柯日布斯基所创立的普通语义学,却是“研究人类个人对于语义环境的神经语义的与神经语言的反应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如何使用语词与语词如何影响那些使用它们的人”的科学。普通语义学认为,人  相似文献   

3.
1982年7月,我国翻译出版了列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年)>提要》(以下简称《提要》)。遗憾的是出版两年以来,这部书似乎没有引起哲学界足够的重视,至今还没有见到专门介绍分析这部书的文章发表。人们似乎没有体会到列宁这部书的哲学性质,没有体会到这部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列宁哲学思想发展和学习列宁哲学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学习列宁这份重要思想遗产的意义,以期引起大家的讨  相似文献   

4.
捷克斯洛伐克《哲学杂志》去年第2期发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柯尔曼的《反对我们哲学中的教条主义》一文(译文见本刊去年第8期)。柯尔曼攻击斯大林关于一切事物都可认识的论点,认为这是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并提出“自然界中存在着原则上不可认识的事物”的论点。捷克斯洛伐克《新思想》去年第9期发表这里译出的这篇文章,作者也主张反对所谓教条主义,但不同意柯尔曼的论点,并对它作了详细的反驳。作者认为,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绝不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关于“一切事物在原则上可以认识”的论点并不是斯大林提出,而是从恩格斯和列宁那里继承来的。  相似文献   

5.
三等奖作品:《论归纳发现机器的存在与结构》(论文,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年第3期),作者:鞠实儿(中山大学哲学系讲师)。该文反驳了否定归纳发现机器存在的主要论据:(i)说明的二难推理,(ii)反归纳主义,(iii)直觉主义观点;严格地定义了启发式合理性判定标准,论证了归纳发现方法的合理性;澄清了科  相似文献   

6.
下面两篇文章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派普(Arthur Pap,1921—1959)的《科学哲学导论》一书第一部分(意义与可证实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摘译(第二章的 E 和F 全译,D、H 删节;第三章的 C 和 D 都有删节,这两章的标题也略有改动)。这里派普介绍了卡尔纳普及其学派的意义学说的梗概。这个学说曾经是、现在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攻击哲学唯物论,攻击辩证法,曲解自然科学理论,同时力图把自己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掩盖起来的主要武器。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命题(相当于派普文中的“陈述”,派普所谓命题则指陈述的内容)的意义和概念的内容不是受客观对象及其情况决定,而是受主观的感觉经验决定的。这完全是唯心论的经验论者、特别是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的翻版。仅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卡尔纳普等人不谈印象、观念、知觉判断等等,而谈观察名词、理论名词、观察句子、理论句子等等。他们以“冷”、“白”、“轻”、“重”等简单的观察名词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起初要求一切理论名词都必定是可以根据这样的观察名词来下定义的,一切理论句子都必定是可以翻译为观察句子的(“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这就是说,一切下了定义的理论名词都可以从科学中消除掉。但这个企图用感觉资料去构成物理对象的唯心论纲领(《世界的逻辑构造》)很快就破了产,此路不通,于是后来卡尔纳普建议使用还原句去诠释“质量”、“温度”、“可溶解性”等普通的理论名词,并且承认把理论名词和观察名词联系起来的还原句,只是这些理论名词的不完全定义,因而它们不能够被观察名词所替换。但他仍然认为含有理论名词的句子所能具有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们与观察词汇的联系(“经验论者的语言”)。可是还原句在“力”、“场”、“粒子”等等理论名词面前又碰了壁。是否承认它们是有意义的呢?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经验论者意义标准的“自由化”。这就是承认这些名词在理论网络中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通过公设系与其它已被还原句所诠释的理论名词有了确定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了部分诠释。这就是卡尔纳普等人最近的看法,在第二篇文章中阐述了的。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接连碰壁,步步退让,但他们还力图保持自己的根本观点:他们不仅认为“物质”、“因果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否认物理对象如电子、原子等等的客观存在。卡尔纳普只承认两种对象:首先是用观察名词来指称的对象(实质上是感觉资料),其次是数学对象、自然数、整数等等。他说:“不必给理论物理的描述性理论名词假定新种类的对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见《辩证法》第47、48期)。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完全否认了科学理论的客观内容。他们的意义学说是反辩证唯物论的,反科学的,不过是用新的形式逻辑技术掩盖起来的主观唯心论的陈旧理论。  相似文献   

7.
我在《哲学研究》 1998年第 10期发表了《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一文。文中提出 ,列宁没有提出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而斯大林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孟庆仁同志在《哲学研究》 2 0 0 0年第 9期上发表了以《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是一个过程》为题的商榷文章 ,认为我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 ,并对我的论点和论据作了反驳。我认真阅读和思考了孟文的反驳。但是 ,纵观孟文全文 ,作者对我的反驳 ,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作者所著《经验与预言》(《Experience and Pre-diction》,1938)一书第1章(“意义”)的第7节(其中有个别脚注未译)。作者认为,间接命题(即不可能直接证实的命题)的意义是不可能绝对证实的,即不能确定这类命题的真假值,而只能确定它的可靠度,亦即它的盖然度。于是作者提出用意义的盖然论来代替意义的真假论。  相似文献   

9.
另外,正如胡塞尔所明确坚持的那样,认识作为此刻的“对象性”的意义的构成行动,包含着这种行动的价值和意志(《观念(二)》,第79页)。价值、希望、意志和行动通过判断而涉及到判断和真理,而且在这点上,它们从价值论上被规定了。胡塞尔在这里完全从本质上把价值、希望、意志和行动同判断本身区别开来了,判断甚至不是价值、希望和意志,相反,从本质上说,它们仍然是区别于在物中被论证的判断。胡塞尔正是在对哲学、形而上学和一般科学的科学性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企图澄清这种对本质的理解。在《纯粹逻辑导论》中,他是从一个“有争议的原理的基本内容的明确观念”出发的(第3节8页)。他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体现”知识观念”的“体系形式”(第6节、第15节)。在讨论科学理论的问题时,他明确谈到了“理论”和“科学”的观念(第10节第25页)。他认  相似文献   

10.
本文最初发表在1932年出版的《认识》第二卷里,后来派普将其译成英文,该译文又被收集在艾耶尔编的《逻辑实证主义》(1959年伦敦版)一书里,中译文就是根据派普的英译文转译的。本文的标题已经指明,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取消形而上学”,实质上就是取消哲学,取消哲学上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怎样“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达到“取消形而上学”的目的呢?这就是用所谓“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语词和句子进行唯心主义的分析。卡尔纳普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的应用标准决定的”;“一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它的真值条件”;“一个陈述的意义在于对它的证实方法”。他认为,凡不能证实的词和陈述都是无意义,都是假概念和假陈述。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他宣称:“一切形而上学都是无意义的”,哲学上的任何概念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假概念”和“假陈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外在世界的实在性”的争论也是一个无意义的假问题。作者说,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采取了“这个决定性的步骤”,“从此就达到了根本取消形而上学的地步”,哲学从而消失了,“所剩下来的既不是陈述, 也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种体系,而只是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否定的作用就是“取消形而上学”;其肯定的作用就是为“澄清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给事实科学和数学奠定基础服务”。作者明确地宣称:逻辑分析所作的“判决”,不仅打击了任何思辨的形而上学,也同样打击了一切规范哲学和价值哲学以及“作为规范学科的任何伦理学或美学”,“因为一种价值或规范的客观有效性是不能从经验上获得证实或从经验的陈述上推断出来的。”至于他说这一“判决”同样地打击了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等等,那就真是完全胡扯了,因为这一学说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在“科学的哲学”和“取消形而上学”的幌子下,反对科学,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它乃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的变种。经典作家对休谟主义、马赫主义的批判,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逻辑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11.
是“思想形式”还是“思维形式”? 我认为把“思维”和“思想”区别开来,指出逻辑学是研究“思想形式”而不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科学才是正确的。……我认为(判断)应该改为下述定义:判断是反映认识对象之间联系情况的思维形式(态)。《哲学研究》1982年第2期《注意逻辑理论的准确性》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先认为逻辑学是  相似文献   

12.
赫希的"量词变化性"概念和理论作为新兴的本体论紧缩立场成为本体论膨胀立场和紧缩立场之间争论的焦点。一些本文称之为"同类论"者的哲学家将赫希、普特南和卡尔纳普视为"量词变化性"概念上的同类,认为后两者乃至所有的紧缩立场者都会承认"量词变化性"概念,即"存在"量词具有多种不同的使用含义,但没有唯一确定的意义。由此,膨胀立场者相信只要成功反驳了赫希的"量词变化性"概念,就能驳倒所有紧缩立场。本文通过对关于卡尔纳普元本体论与"量词变化性"关系的对立观点的分析与批判,指出卡尔纳普对"量词变化性"概念的使用与赫希、普特南的使用之间的重要区别,提出了对卡尔纳普与"量词变化性"关系的新理解。据此反驳同类论,使卡尔纳普元本体论从膨胀立场对"量词变化性"概念的批判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时代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辩证法理论,撰写唯物辩证法方面概括性的著作,这是摆在哲学科学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1982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凯德洛夫院士《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三个伟大的设想》一书。《科学与生活》杂志编辑部特地请该书作者谈谈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凯德洛夫为此写了一篇短文,内容如下。——原编者注  相似文献   

14.
论拉卡托斯的数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数学哲学家。他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以其著名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中获得一席之地;他作为一个数学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拟经验论,引起数学界的重视和争论。美国数学家R.赫斯(Hersh)说:“拉卡托斯写了一部漂亮的著作《证明与反驳》,……它是近几十年间数学哲学方  相似文献   

15.
《论人》一书是他逝世之前不久出版的著作,在美国曾名噪一时,在一九四四一四七年间再版四次之多。作者在此书中扼要地叙述了《符号形式的哲学》一书的基本思想,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有所发展。全书分为两个部分。这里只从这两个部分中各选译了一节(第一部分“什么是人”的第二节和第二部分“人和文化”的第六节),从其中可以看出卡西勒对于人性的一些观点。本文的题目,是译者加的。  相似文献   

16.
《为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1979年)的作者G.A.科恩和《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作者W.H.肖,不约而同地声称,他们的书是专门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为之进行辩护而写的。两位作者可谓用心至善,可惜的是,他们却把马克思的正确观点解释错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下简称《序言》),业已科学地、完整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篇《序言》证明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正确的理论概括。除了在《序言》里,马克思在他的别的重要著作里,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20,(3)
正《希伯来书》4章1节至13节是作者关于"安息"的教导。在第三章作者以旧约时代以色列人失败的经历,告诫当时的读者,不要硬着心不信从,否则他们就会和古时的以色列人一样不能进入上帝的安息。《希伯来书》的背景之一,就是收信人所面临的困境,他们因着外界的压力有可能走回头路,离开基督的福音。《希伯来书》4章1节至13节与第三章相连,作者论及了安息的几重意义:第一,这安息是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是幸福还是不幸,这个问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科学进步和伦理之间关系的问题尖锐地摆在各国科学家和哲学家面前,能否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成了科学技术前进还是停滞不前的关键。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哲学博士和教授И.Т.弗罗洛夫的《人的前景》(1979)一书对科学发展中这一激动人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这本书受到苏联学术界的好评。弗罗洛夫的学术活动和作品主要集中在科学的哲学问题和社会伦理问题、人的问题和当代全球性问题的领域。他写过许多有名的著作:《遗传学和辩证法》(1968)、《理论生物学的方法论原则》(1973)、《现代科学和人道主义》(1974)、《科学进步和人的末来》(1975)、《辩证法和关于生命的科学中的伦理》(1978)等等。他的一系列著作被译成多种外文。本文摘译自他的《人的前景》一书的第六章。  相似文献   

19.
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部主任克劳斯最近发表了《控制论与社会》(柏林1964年)一书,把他过去在《从哲学观点来看控制论》一书中所发挥的“唯控制论”观点进一步推广到社会科学问题上。这里译出的是他这部近著的第一章第一节。作者讨论了用数学方法、系统理论、模型理论和方框开关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控制论可以“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和方法,说什么“系统地和自觉地应用控制论方法为历史唯物主义服务,这将会加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并为列宁从根本上进一步发展了的方法,并有助于更进一步详细地发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1 意识问题,这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第63页)然而又是任何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是不可能科学地解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意识问题的科学解决有了可能。列宁指出:“对‘精神肉体二元论’的唯物论的排除(这是唯物论的一元论),就是主张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位的,是头脑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