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品牌名称是重要的品牌资产, 在传递品牌价值、构建品牌形象和凸显品牌特征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研究发现, 品牌名称的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元音、辅音)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产生影响, 但少有研究考察叠音这种语音结构特征的作用。从婴儿图式的角度, 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 并检验其作用机制和边界。具体内容包括:(1)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品牌知觉(物理特征知觉、心理特征知觉)及其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检验内部语音特征和外部线索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与消费者知觉之间的调节作用。(3)检验产品类型特征和消费者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和消费者态度之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魏华  汪涛  周宗奎  冯文婷  丁倩 《心理学报》2016,(11):1479-1488
品牌名称是重要的品牌资产,在传递品牌价值、构建品牌形象和凸显品牌特征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研究发现,品牌名称的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偏好产生影响,但少有研究考察品牌名称语音特征中叠音的作用。本研究将从婴儿图式的角度,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通过4个实验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偏好的影响,并检验元音特征和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叠音品牌名称相比,叠音品牌名称会让消费者觉得该品牌更像婴儿,进而感觉该品牌更加温暖,但是能力更低。(2)叠音对于消费者温暖知觉的影响受到元音特征的调节。当品牌名称中含有前元音时,叠音对于温暖知觉的影响会削弱。(3)叠音对于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受到产品类型的调节。对于享乐型产品,消费者更偏好叠音品牌名称;对于实用型产品,消费者更偏好非叠音品牌名称。本文为品牌名称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丰富了婴儿图式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亮 《哲学动态》2023,(5):115-126
现实道德情境的复杂性对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深度应用构成了极大挑战,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算法“自上而下”的路径无法成功应对这一挑战;相反,美德伦理“自下而上”的路径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具体来说,美德模范的“仿效”式学习和注重道德经验的“实践智慧”既保证了道德决策的情境敏感性,又确保了复杂情境道德决策的可靠性。更为关键的是,这两种“自下而上”的美德习得路径与一些机器学习方法高度相洽。因此,美德伦理可以作为情境适应性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特定情境诱发的道德情绪与后续的道德干预行为关系密切;而面对不同人际身份的违规者,当事人的道德情绪感受可能差异较大。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不同道德情境中道德情绪和道德干预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违规者人际身份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不道德程度低的情境,在不道德程度高的情境中被试感受到更多内疚、羞耻和愤怒等道德情...  相似文献   

5.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陈少华  郑雪 《心理科学》2000,23(6):703-707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6、8岁儿童在不同侵犯程度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行业者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积极向消极发展.其归因模式为“个人定向一外部惩罚定向一道德定向”;(2)幼儿在道德情境中的观点采择能力受制于其发展水平,4岁儿童在冲突性情境中尚难以区分故事中的行为者与自己作为行为者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3)在幼儿道德发展过程中,“快乐的损人者”预期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一现象逐渐减弱;(4)道德情境的侵犯程度并不影响儿童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6.
具身道德是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 具身道德研究主要采用道德Stroop范式、内隐联想测验范式、情境操纵范式和心境诱发范式。具身道德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解剖学结构、知觉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嵌入作用与道德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且在广泛的知觉经验内容中包涵了身体厌恶与道德的关系、自我洁净-道德纯洁隐喻、道德-明度隐喻、道德-颜色隐喻、道德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等多个内容。未来的研究需从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全面性、隐喻效应的文化差异与一致性效应、研究方法技术的科学性与多样性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意图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但尚不清楚意图在物权判断中的作用。本研究以156名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包含不同意图(恶意/善意/无意)的故事情景,考察了在损失求偿和获益分享情境中人们的物权判断和道德判断。结果发现,在损失求偿情境中,不管是出于善意、恶意还是无意,被试均判断行为者应当赔偿他人损失,但不认为善意和无意的行为者应受谴责。在获益分享情境中,被试仅认为善意的行为者应当分享给他人带来的收益且应当受赞扬,但不认为恶意和无意的行为者应当受到赞扬。综合来看,意图对常人物权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影响不一致,物权判断比道德判断较少受意图信息的影响,涉及更多的理性思维,反映其具有领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社交网络上涌现出大量具有真人特征的虚拟人物,他们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以获得影响力,然而其背后的道德伦理问题也逐渐浮现。当社交媒体虚拟人犯错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其道德判断会有何不同?本文基于心智感知理论,通过5个主要实验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虚拟人道德责任判断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表明,在被告知虚拟人的不道德行为后,比起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认为虚拟人需要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但这种文化差异没有出现在对真人的道德责任判断上(实验1a~1c)。并且不论虚拟人是由真实人类还是人工智能驱动,这种文化差异都会存在(实验1c)。这种文化差异通过感知心智能力来中介(实验2)。具体而言,比起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认为虚拟人的心智能力(特别是感知力)更高,因此需要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此外,对虚拟人更大的道德责任判断会导致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倾向于对虚拟人施加道德惩罚(实验3)。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将道德责任判断和心智感知的对象拓展到虚拟人上,并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晓明  傅小兰  王新超 《心理科学》2012,35(6):1429-1434
摘 要 本研究将一种重要的道德情绪--移情引入问题权变模型中,以探讨移情因素在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影响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情景研究法,随机选取256名MBA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基于所提供情景中假想参与者的行为,回答随后测量道德决策(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移情反应、主观道德强度及移情特质的问题。结果发现,1)移情反应在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2)移情关怀特质会通过影响主观道德强度和移情反应而作用于企业道德决策;3)结果大小、社会舆论和效应可能性对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的影响机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李莹  张灿  王悦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24-1231
道德隐喻的加工, 实质上是从始源域的身体感知觉经验映射到目标域, 表征抽象道德概念的过程。新近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揭示道德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 进而探讨情绪因素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道德隐喻映射机制是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身体感知经验与情绪体验、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拓展道德隐喻映射的维度和方向, 在社会交互环境中丰富和完善研究范式, 提高生态效度和跨文化效度。  相似文献   

11.
王鹏  刘海燕  方平 《心理学探新》2011,31(2):182-185
运用情境故事考察246名青少年在犯过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以年龄、犯过类别、行为者意图结果的匹配关系为因素进行对数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犯过类别、行为者意图结果的匹配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重要影响,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上的年龄差异主要存在于12岁组和14岁以上组之间,12岁组的情绪判断较为单一,归因上以道德定向为主,而14岁以上组出现了更多复杂情绪判断及移情定向归因。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道德自我觉知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云强  乔建中 《心理科学》2006,29(1):205-207,188
该研究采用道德情境故事问卷,以192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道德自我觉知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小学生道德自我觉知的内容和程度与其情绪体验的性质紧密相关;(2)行为情境对小学生的道德自我觉知具有普遍影响,行为意图对小学生的道德自我觉知具有特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习惯与道德之间有着天然联系。“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习惯养成能有效规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形成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辐射效应。从“三思而行”到“不虑而行”是未成年人良好习惯养成必经的心智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现实中很多领导者对商业活动中的伦理议题不指导和不回应?下属对此又会作出何种反应?该研究基于情境强度理论探讨道德无涉领导的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工具-道德认知框架探讨道德无涉领导对多层次工作绩效产生的双刃剑效应及其过程机制,并从观察者视角识别道德无涉领导影响结果的情境条件,如领导高绩效要求、团队感知的领导底线心态等。通过对道德无涉领导产生机制及影响结果的系统化研究为组织针对道德无涉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行为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道德的重量具身效应及“重量-道德”隐喻联结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参考内隐联想测验的逻辑,采用联合分类反应任务,在默认的“重量-道德”隐喻表征情境(实验1)和道德垂直空间隐喻的启动情境(实验2)中,要求被试分别使用轻鼠标和重鼠标对道德/不道德词进行分类判断,考察鼠标重量对道德概念的加工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默认情境中,“重-道德,轻-不道德”的联合分类条件比“轻-道德,重-不道德”条件的分类反应时更短,并伴随有更大的脑电晚期正成分(LPC),而在启动道德垂直空间隐喻后,两种联合分类条件下的反应时和LPC结果出现反转。本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概念的加工会受到重量经验的影响,“重量-道德”具身效应具有心理现实性,且重量概念与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引导并调节了这种具身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人际关系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机车道德两难困境为材料,采用2(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2(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4(年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计划路线受害者和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时,被试在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则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被试在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年级与计划路线受害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支持了道德社会关系规则理论,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受到道德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转折点在初二与高二之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Jones(1991)的问题权变模型,采用情景研究法,考察主观道德强度的结构以及主观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研究选取137名MBA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基于所提供情景中假想参与者的行为,回答随后关于道德决策(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问题.结果表明:1)主观道德强度是1维结构;2)主观道德强度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3)结果大小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社会舆论对道德识别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财玉 《心理科学》2020,(1):144-149
绿色消费属于道德范畴,消费者在助推绿色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绿色消费会降低指定性道德约束或增强禁止性道德选择,消费者会变得不再绿色甚至自私(如享乐、撒谎或偷窃),这便是绿色消费的许可效应。从时间维度上来说,绿色消费许可效应的产生包括启动效应-绿色消费-许可效应三个阶段。有关该效应的理论解释是道德自我调节。从根本上来说,化解该效应需要消费者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它包括两个路径:一方面,从绿色行为到绿色自我,抽象化表征行为,将绿色行为与自我概念相连接,采用自下而上加工方式实现;另一方面,从绿色自我到绿色行为,基于价值观-行为一致性原则,会促进个体产生更多绿色消费以及节俭和利他,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加工。文章最后指出未来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即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两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2)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3)4-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4)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