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民族认识的探讨阐述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的内在化了的帝国性.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和国家民族进行探讨,并阐述容满立宪派和排满革命派的民族论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和单一民族论,并由此把文化民族作为反思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的帝国性的理论对策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北美的民族史是持续变动的概念框架与大量历史事实不断互动的产物.最早产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民族史,强调事件、伟人和戏剧性;其后的物质主义观点突出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而稍后兴起的职业历史学家把土地、空间等因素同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新世界的观点把新大陆的特殊性视为民族性,把民族历史置于超越民族的框架下.二战以后,北美历史学家试图保留民族的边界,强调民族的内在联系.这种趋势在70年代被关注多样性和碎裂化的思潮取代.90年代,跨民族主义与民族叙事相互结合.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反映并影响了公众观念,动员了民族认同,完成了建构民族、扩展理解和处理信息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积极健康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对一个民族的存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构筑民族精神家园、增进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推动民族发展等方面.民族精神中所蕴涵的才智精华,是指引和推动各民族甚至人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4.
高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01-1206
Steele和Aronson (1995)最早提出刻板印象威胁的概念,指出这种威胁使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民族刻板印象威胁表现为个体行为表现下降并影响民族交往.民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主要机制是工作记忆受损和不认同.通过提供内群体榜样和进行非评价性测试,可以有效地减轻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未来研究要准确界定种族、族群和民族的概念,考察民族刻板印象威胁与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区别,研究不同民族的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是云南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云南各民族的健康、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医药文化特质,旨在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云南各民族的健康以及弘扬云南民族文化,推动云南经济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建构民族与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建构民族历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欧洲的科学历史学为全世界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现代民族历史的建构方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崛起于欧洲鞍型期(1750-1850).19-20世纪,科学的民族主义历史范式披着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主导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建构和历史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历史学家纷纷尝试批判、取代或超越民族主义的历史叙事.民族的历史叙述不断受到各种跨民族历史视角的侵蚀,不过民族主义范式并未失效,而是与宗教、阶层和种族等视角逐渐融合.当代一些学者主张,历史编纂应该证明认同的连续性变动,解构超越历史的标准和价值观,以抵御民族历史中令人厌恶的糟糕环节.  相似文献   

7.
张积家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139-1144
在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杨玉芳研究员和《心理学进展》主编隋南研究员两位先生的共同促成下,《心理科学进展·民族心理学专栏》面世了.作为组稿人,受编辑部之邀,为这一组文章写一个前言. 一 民族心理学研究是心理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在心理学建立之初,冯特就花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10卷本巨著《民族心理学》(Folk Psychology),内容涉及语言、艺术、神话、社会、法律、文化和历史.冯特将"民族"理解为种族共同体,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一样,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个体心理学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民族心理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学研究人的简单心理过程,民族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曾建平  韩玲 《哲学动态》2004,(12):36-37
2004年10月19~24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伦理学会第12届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和井冈山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110多篇.会议围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探讨.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对民族的每个成员的成长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形势下,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艳芳 《美与时代》2005,(10):67-69
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一直是我国声乐界所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我国传统的辩证方法,探讨了民族声乐歌唱中对"气"的要求,并结合西方"美声的理论"提出了自己对民族声乐歌唱方法的一些看法和如何把握好民族声乐歌唱方法中的对立统一,及如何找到民族声乐歌唱方法的真髓.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族精神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际上提出了研究民族精神的概念及其与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复兴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分别做了概要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少数民族对中国大一统理论的贡献、少数民族与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实践、少数民族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构建等四个方面,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少数民族与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政权的历史贡献,少数民族为维护国家大一统而做出的卓绝努力,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建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史实证明,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从整体上讲,一个好的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该有地域风貌特色,民族神韵实质上就是一种民族风貌意境的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的显现.我们只有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做到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才能把民族文化所传承的寓意美、智慧美和精神美融入到设计作品中.我们强调民族性并不等于要排斥外来思想和文化,并不等于要对传统建筑园林和居住环境进行纯粹的模仿和复古,而是要从精神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普遍联系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的精神价值,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都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特殊贡献.从文化的有机性来看,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民族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因此,文化既有民族性的一面,又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一面.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国民品性、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理论表征.它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循化县境内有一处藏族民间神山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共享的圣地,崇信该圣地的信众当中有藏、土、蒙古、撒拉、回、东乡等不同民族.藏语称“阿尼夏吾”,当地穆斯林叫“奄古鹿拱北”.围绕该圣地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宽容、共享和谐的特殊地域文化.历史文献及田野调查显示,这一区域内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经过此起彼伏的竞争博弈,最后做到了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笔者提出: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徒之间若能深度了解彼此的民族情感、宗教禁忌、生活习俗等,就能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这也是阿尼夏吾神山信仰现象长期延存的内在根源.这一经验对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的和谐共处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解伟 《美与时代》2005,(11):44-45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及其演唱方法都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基础上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是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语言文化、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识的制约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欧的声乐艺术在结构形态和审美心理上有着极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决定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从“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概括了民族认同的一些研究策略.文章最后指出,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心理研究,尤其是宏观层面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中国心理学者对国内不同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已涉及二十一个民族.但是,在儿童思惟发展中有无民族差异的问题上,心理学界仍没有一个较统一的看法.尽管很多研究都涉及这一问题,结果却不尽相同.一些研究表明存在民族差异,另一些的结果则完全相反.近期研究指出,一些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另一些之间无差异.民族之间,思惟发展有无差异是一个跨文化心理学界尚在争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就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本研究试图通过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多种类型的分类材料为基础,较系统地探讨小学儿童类概念发展中的年龄特征以及民族文化因素在类概念发展中的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民族伦理学的研究至今已近30年,无论是民族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还是族别伦理的研究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一般而言,人类社会生活是一定时代精神文化形成的条件和土壤,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文化是对其生存的物质生活的体现.从道德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精神文化则展现着一定的理想价值和意义追求.古往今来,在民族生活的大家庭中,我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使得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也显现出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宗教仪式在藏族人的宗教生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对藏民族特性的形塑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宗教信仰意识的角度分析宗教对藏民族特性的影响,忽略了从宗教仪式行为角度透视宗教与藏民族特性的关系.本文试图在宗教仪式行为与藏民族特性的双向互动关系中集中分析藏族宗教仪式对藏民族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影响家庭经济和后代素质,存在着民族差异.笔者调查少数民族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现,民族、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社会生殖保健服务体系是其影响因素.在生活方式、禁忌习俗与社会风尚方面,如何兴利除弊、因势利导和促进男女平等是改善各民族生殖健康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