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不同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和男女生性别差异情况,这样可以为分析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状况提供资料,也可以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寻求途径。我们从本区非重点学校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三的学生中,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27个班级进行测试,共测学生1117名,小学生569人,初中生548人,其中男生556名,女生561名。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这一课题的实验和实践,使教师由原来无意识的教育工作变为了对学生有意识的培养。教师运用《小学生学习适应性》中的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教师精心设计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操作能力和智力水平同步发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发展了学习兴趣,丰富了想象能力,实验班学生适应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思维,智力提高,这一课题的实施,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培养更多有健全人格、素质全面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这一课题的实验和实践,使教师由原来无意识的教育工作变为了对学生有意识的培养。教师运用《小学生学习适应性》中的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教师精心设计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操作能力和智力水平同步发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发展了学习兴趣,丰富了想象能力,实验班学生适应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思维,智力提高,这一课题的实施,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培养更多有健全人格、素质全面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师能力自我概念、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及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方面探讨了角色改变、摄象自我评价、现场指导三种方法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角色改变、摄象自我评价、现场指导三种方法的合理结合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较好方法;教师课堂能力的不同维度其发展速度不同,依次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受其自我概念发展水平影响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学监控与学习监控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的是关于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在为期三年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教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可明显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水平,进而可促进小学生思维品质与学习方法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监控能力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监控与学习监控的培养研究中,探索出一套与学习监控培养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模式,表明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监控能力是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6.
了解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对探索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机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采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对全国7017名3~6年级小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心理素质整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各维度的发展不均衡;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女生、城市生源、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分别好于男生、农村生源、非独生子女和普通学生;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随年级增加而提高,与父母受教育水平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指学生对教师指向他们的评价行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包括“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反馈改进”、“关注过程”、“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等六个维度,前三个方面属于操作要素,后三个方面属于基础要素.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7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学段、年级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两个维度,小学生在其它维度上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优于初中生.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不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在操作要素方面的知觉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在基础要素方面优于初二学生.初二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出现明显的消极化倾向,在基础要素上初一和初三学生的知觉显现明显的反弹.本文对研究结果的教育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有意遗忘是一种探讨个体抑制能力发展的新的记忆研究的实验范式。本研究以单字为实验材料,被试为小学二、四、六年级共90名学生,每个年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好和差分别选取15人。实验结果为:1、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是发展的;2、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各年级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抑制能力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抑制能力弱。  相似文献   

9.
张奇  郭菲菲 《心理科学》2008,31(1):70-74
为了考察小学生样例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完整与不完整样例以及样例分类作业对样例学习效果的影响,作者采用完整和不完整样例以及"不完整样例-分类"三种学习作业,对270名3-5年级小学生学习"去括号"运算规则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去括号"运算规则样例学习的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样例分类作业对小学生学习"去括号"运算规则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的样例对学习不同难度的"去括号"运算规则的学习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耀武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02,25(2):184-186,183
有意遗忘是一种新的关于记忆研究的实验范式.主要探讨个体抑制能力的发展。研究使用的实验材料分为单字和双字词.被试为小学二、四、六年级共90名学生。实验结果发现:①对于两种实验材料单字和双字词,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随年级而提高;②小学生对两种材料的抑制能力存在差异,表明小学生在有意遗忘中的抑制能力受材料的意义性和材料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法,考察小学一、三、五年级共128名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结果发现:(1)由教师评价的小学儿童的分享行为在小学一、三年级无显著差异,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得分显著下降;学生自我评价的分享行为在一、三年级呈上升趋势,在三、五年级问呈下降趋势;(2)根据教师评价,一年级小学生在游戏分享和物品分享上的得分最高,学习分享次之,心理分享最少;对三、五年级小学生来说,游戏分享与物品分享行为逐渐退居次要位置,而让位给心理分享和学习分享行为;(3)教师对小学生分享行为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之问有0.26的相关;教师评价与同伴提名之间有0.37的相关:而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提名之间无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471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报告法考察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同时探析小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开放性人格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儿童性别、年龄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后,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2)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可以通过创意自我效能感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3)开放性人格能够调节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个体开放性人格水平越高,小学生感知到的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创意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越强。研究表明,创意自我效能感和人格开放性可能是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关联的重要机制,改善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提高创意自我效能感和人格开放性水平,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芳芳  刘德华 《心理科学》1993,16(2):122-124
阅读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阅读态度无疑是影响阅读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家F.H.Wall-brown,D.H.Brown 和A.W.Engin 等人开始了对小学生阅读态度维度的研究。1976年三位心理学家通过首次对153个项目组成的SRA(A Surveyof Reading Attitudes)量表的试用共抽出七个因素。它反映了美国小学生阅读态度的七个基本维度。以后,经过1983、1984和1986年的反复修订确定了由92个项目组成、包括八个问卷的SRA 问卷。我们使用SRA 问卷对中国小学生进行测验,旨在了解我国不同性别和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态度,以使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阅读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选择更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教改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用3(年级)×2(场认知方式)×2(视空间能力水平)×3(问题表征方式)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了这四种因素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年级、认知方式、空间能力以及问题表征方式均是影响小学生应用题解决水平的关键因素;问题表征方式、认知方式、空间能力以及年级四个因素对小学生解题水平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图形提示有利于场依存性学生解题水平的提高,低空间-场依存型的学生更适合图形提示;高空间-场依存型的学生随年级升高解题能力发展较快,而低空间-场依存型的学生解题水平提高较慢;随着年级的升高,图式表征对小学生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为了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艺进入了小学课堂。随着陶艺教育的展开,陶艺教学在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陶艺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加法口算速度和广度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80名1至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加法口算速度和广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小学生被试加法口算的速度和广度均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1至4年级加法口算速度的增长率较高,4至6年级增长率较低,发展减缓。加法口算广度的发展在1至4年级之间增长幅度较大;在4至6年级之间增长率降低,年级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的分析还表明,小学生被试数字广度的发展和口算速度的提高是促进加法口算广度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本研究主要通过运用测验法考察了330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显地好于三、四年级的学生;男、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显.不同成绩的学生学习适应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提出非形式推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提示访谈法考察了小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显示:少数1、2年级小学生处于理由推理水平,多数能够进行反驳推理,3至6年级小学生都能做出反驳推理;三种理由的数量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功能性理由的数量随年级增长而增多;高年级学生的反驳次数都显著多于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推理中断次数和推理错误总次数显著多于高年级,并随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347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从多方面探讨了师生人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一方面师生人际行为有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学校级别差异,另一方面它受到教师信念和学生特点的影响,即不同年级的师生人际行为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统计学特征、教师信念、学生特点等因素对师生人际行为的影响,对改善师生人际行为、提高教师素质有启发意义;另外,对师生人际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教师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