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3个实验探讨了儿童在归纳推理中是否具有多样性效应的争议。实验1采用寻找证据法,使用图片材料,得出5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没有多样性效应,表现为典型性效应。实验2改用归属法发现:5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实验3采用寻找证据法,但使用实物材料,并且加大了多样性前提的差异程度,结果发现:3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也表现出多样性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合的条件下,儿童在归纳推理中能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个实验深入探讨了前提项目间差异对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表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多样性效应受多样组和非多样组之间差异(前提项目间差异)大小的影响,在减小两组差异的前提下,5~6岁儿童尚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除个别任务外,8~9岁儿童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实验1)。(2)对前提图片的形状差异进行数量化处理后发现,儿童在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任务上的归纳判断力度随前提项目间差异的增大而增强;在前提项目间差异很小的情况下,10~12岁儿童也没有运用多样性信息进行推理;当前提项目间差异很大时,被试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实验2)。  相似文献   

3.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发展及其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指的是在归纳论断中,前提项目数量越多、越多样,将能构成归纳力度越强的推理。已有研究表明成人的归纳推理明显受到前提项目多样性的影响,而幼儿的相关研究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幼儿不能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二是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就能够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出现此争论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关,如实验范式与前提组间差异、实验材料类别与概念范畴、属性特征及呈现方式、推理形式;此外,儿童的知识经验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式;深入挖掘影响儿童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因素;将任务设计多样化;将实验任务的计分方式多样化;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呈现在儿童面前的不熟悉的材料用儿童熟悉的、各不相同的类别标签命名之后,使儿童面临知觉相似和类别冲突的情形下,研究了儿童的归纳推理及其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情形下,5岁儿童的归纳推理主要是基于知觉相似的,7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之间差异不显著,11岁儿童则主要基于类别进行归纳推理。  相似文献   

5.
史冰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5,28(4):816-819
采用竞争游戏的方式研究3~6岁儿童在外显和隐蔽情境里的欺骗。结果表明4、5岁儿童行为上的隐蔽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3岁儿童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各年龄段儿童行为上的外显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没有显著相关。和Cartson(199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本研究中4、5、6岁儿童的隐蔽欺骗人数显著超过外显欺骗人数。结果提示,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不仅和儿童的执行功能有关,还可能和欺骗时的情境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关于物体重量认知的研究是探讨儿童整个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美国和中国儿童利用语言标签基于重量进行归纳推理的发展特点及跨文化一致性。实验人员利用语言标签提示三个外部知觉特征完全相似物体中的一个物体,随后要求儿童从剩余两个物体中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和目标物体共享语言标签的物体。研究考察儿童是否能够基于物体的内在属性重量进行类别判断。结果显示:(1) 4岁和5岁儿童以重量进行归纳推理显著高于3岁儿童, 4岁和5岁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美国和中国4岁和5岁儿童的表现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 3岁儿童与随机水平没有显著差异;(3)美国2岁儿童的表现边缘低于随机水平, 6岁儿童显著高于随机水平。总之,儿童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重量的归纳推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美国和中国儿童在发展特点及年龄转折上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4岁儿童具备了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物体内在属性归纳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经典的三角归纳范式(Gelman & Markman,1986)研究了3岁儿童的归纳推理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龙长权、路晓英、李红和范籍丹(2008)的研究中相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测试了3岁儿童的归纳,结果表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一)。增加了与靶刺激在知觉上不相似且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分心刺激之后,3岁儿童能够忽略分心刺激,表明3岁儿童不是在随机猜测(实验二)。分类实验表明3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关系对实验材料中的项目进行分类,表明3岁儿童具有关于实验项目的概念知识(实验三)。提高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的知觉相似程度,降低知觉比较刺激和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在知觉相似上的冲突程度之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选择之间的差异仍不显著,表明抑制控制不是导致儿童在实验一中表现出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实验四)。降低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之间的类别等级结构,使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属于相同的基本水平类别时,3岁儿童能够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五)。增加经典三角测试的前提的数量,3岁儿童也能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六)。这些研究表明,3岁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多个因素能够影响3岁儿童在三角测试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3.5~5.5岁儿童在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情形下的归纳推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探讨儿童是基于知觉相似的还是基于概念的进行归纳推理的,利用儿童较为熟悉的材料,设计了一种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的情形,并在4种不同的信息提示条件下,测试了总共275名3.5岁、4.5岁和5.5岁儿童的归纳推理。实验结果显示,在预备实验中,3.5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排除无关刺激要么基于知觉相似要么基于概念进行归纳推理,但二者没有显著差异;在正式实验中,在4种任务条件下,3.5岁的儿童的情况基本与预备实验相同,而4.5岁和5.5岁的儿童则更倾向于基于概念进行归纳推理,这表明儿童的归纳推理可能的确经历了从依据知觉相似到依据概念关系的转变,但发生转变的年龄应该不是在7~8岁,而是在4岁之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主题关系在儿童归纳推理中的作用,采用经典的三角归纳范式,设计了主题关系和知觉相似冲突、主题关系和分类学关系冲突两种情形,来考察4~5岁儿童在内在属性和情境性属性任务中的归纳推理。结果显示:当主题关系和知觉相似冲突时,从4.5岁开始儿童主要基于主题关系对情境性属性进行归纳推理,而对于内在属性的推论,4~5岁儿童在基于主题关系和基于知觉相似上没有显著差异。当主题关系和分类学关系冲突时,从4.5岁开始儿童主要基于主题关系对情境性属性进行归纳推理,从5岁开始儿童主要基于分类学关系对内在属性进行归纳推理。两个实验结果均发现5岁和5.5岁儿童能够依据不同的属性使用不同的关系推理,表现出归纳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延迟满足范式,考察了彝、白、纳西族272名4~6岁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结果发现:(1)在延迟满足的"选择"阶段,三个民族95%儿童选择"延迟满足",表现出一致选择倾向;(2)在延迟满足的"维持"阶段,4、5岁年龄组白族、纳西族儿童等待时间显著长于彝族儿童,而6岁年龄组三个民族在等待时间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3)加入协变量语言后,民族和年龄间主效应、民族与年龄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研究表明, 4~6岁彝、白、纳西族儿童表现出相当的价值评估能力, 4~5岁的儿童延迟满足能力表现出民族差异性,而这种差异主要与其独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语言、生活历史策略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6岁儿童的类别学习能力、类别表征和分类策略。62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实验1采用了"5/4模型"类别结构,实验2采用了"3/3类别结构"。结果发现: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类别学习能力;相对于原型表征,6岁儿童更倾向于进行样例表征;6岁儿童在注意上具有定位在高典型性特征维度上的能力,但不具备定位在区分性特征维度上的能力;在类别学习策略上主要采用单维度分类策略和规则加例外的分类策略。  相似文献   

12.
曾涛  邹晚珍 《心理科学》2012,35(6):1404-1409
本研究利用个案跟踪语料和控制实验数据,考察了汉语儿童6岁前范畴层次词汇的发展情况。研究表明,基本层次词汇在产出和理解方面均占优势,名词层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下位层次词语的增加。儿童对范畴层次词汇的正确产出和理解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基本层次、下位层次和上位层次词汇。本研究为佐证基本层次词语在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中占据概念的主导地位提供了经验支持,并支持原型理论对儿童范畴分类能力发展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Attention allocation in word learning may vary developmentally based on the novelty of the object.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children differentially learn verbs based on the novelty of the agent, but adults do not because they automatically infer the object's category and thus treat it like a familiar object. The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d whether adults and children differentially learn words or attend to objects without access to category knowledge in a relatively difficult (Experiment 1, adult n = 54, child n = 66) and a relatively easy task (Experiment 2, adult n = 88, child n = 62). Results show that category knowledge affects noun and verb extension for children but not adults and that adults similarly attended to objects when learning a verb regardless of category knowledge.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investigating how word class, attention allocation, and categorical inference interact across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国外学者为验证类别学习的多重系统理论所做的行为实验研究及主要结果,包括反馈训练、延迟反馈、反应位置、间断的类别刺激分布等因素对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和数字Stroop任务、序列记忆扫描任务、类别数量等因素对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同时,作者指出了实验中没有很好地解决两种类别结构之间的难度差异等问题,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Competing predictions about the effects of category size on judgments of category variability were examined in two studies involving the presentation of exemplars of two artificial social groups. In contrast to predictions of some exemplar-based models, Experiment 1 demonstrated that a numerically smaller group was perceived to be more variable than a larger group o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measure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estimates. The result was interpreted to be an effect of differential information load. Experiment 2 revealed that variability judgments were influenced by prior expectations about the central tendencies as well as by practice in retrieving information about category exemplars. When frequency distribution estimates were made subsequent to abstract tasks, expectations about the numerical majority reduced perceived variability, while this influence was mitigated when memory measures preceded the frequency estimates.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category members and found that their conceptions underwent qualitative developmental changes. They hypothesized that (a) children initially tend to perceive category members in term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e., internal dispositions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b) only later do they conceive of category members in terms of their shared beliefs and values. They explored these hypotheses in 2 studies: In Study 1, they investigated how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children in Northern Ireland understood the religious intergroup context in their own country; in Study 2, children in Italy were presented with a fictional scenario of intergroup conflict and asked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The results of both studies confirmed the 2 hypotheses.  相似文献   

17.
类别使用的特征诊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国恩  李勇 《心理学报》2007,39(5):819-825
运用预备实验评定过的鱼轮廓图,考察了类别判断和特征预测这两种类别使用方式下的特征诊断效应。被试是48名大学生,学习材料是两类鱼的类别成员,在测验阶段,实验1判断新项目类别标签,实验2预测新项目的缺失特征。结果表明,类别判断条件下,单个特征诊断力加强和诊断性特征数量增加都对类别判断有促进作用;特征预测条件下,只有单个特征诊断力加强可以促进特征预测,诊断性特征数量增加无助于特征预测  相似文献   

18.
杜伟宇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1):247-249,223
概念改变是科学学习和教学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有些错误概念难于转变,本文从本体类别的观点出发,阐释了错误概念难于改变的原因,进而细致地分析了力的概念,以支持本体类别的观点,最后提出跨本体类别间概念改变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琳  莫雷  郑允佳 《心理科学》2013,36(2):356-363
通过对类别学习中的阻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尝试性的提出了类别学习的双机制理论。三个实验分别考察:当样例特征随机呈现时;定义特征固定呈现在样例首位时;以及刺激材料为知觉图形材料时,类别学习中的阻碍效应。三个实验的研究结果都发现:在类别学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支持类别学习同时存在联结学习机制和认知学习机制的双机制观点。  相似文献   

20.
儿童类别学习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特征主题的类别学习实验范式,考察了儿童类别学习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63名小学4年级学生(年龄范围9~10岁)、65名小学6年级学生(年龄范围11~12岁)和77名初中2年级学生(年龄范围13~14岁)参加了本实验。结果表明:当类别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时,3个年龄组儿童类别学习的轮次和错误数均显著下降,而且主题突出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统一主题条件下,小学4年级、小学6年级和初中2年级3个年龄组儿童类别学习的轮次和错误数依次减少;而在无主题和突出主题条件下,3个年龄组儿童类别学习的成绩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