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焦虑与大学生自杀人群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欲望。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焦虑引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自杀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普遍过程,建议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等有关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欲望.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焦虑引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自杀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普遍过程,建议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等有关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3.
许多世纪以来,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场所。到二十世纪初,这个斗争特别地尖锐化起来了。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合理的有科学根据的回答,似乎这个问题已陷入绝境了。直到十九世纪末,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自然发生说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几乎占着完全的统治地位。这种说法认为有机体是从无机界的材料中突然产生出来的。全部的争论只是归结于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是那种力量决定生命的这样的产生的呢?按照唯心主义的观念,特别是按照宗教的观念,一切的生物,也包括人在内,当它们产生的时候,就具有了完善的组织和形态结构(大致像我们现  相似文献   

4.
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人类的自杀行为自古就有,但现代社会自杀率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现象有增无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者多数是由于生活中遭遇挫折,从而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陷人危机状态不能自拔,难以承受,或心理异常而产生自毁行为。可见,自杀与挫折有密切关系,自杀已成为心理卫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自杀规律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自杀,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杨寿堪 《哲学动态》2001,1(10):28-31
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 ,即哲学自身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的本性至关重要。当我们反思半个世纪来我国哲学所走过道路的时候 ,大家都有一个共识 :哲学与政治关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 ,不是走向这个极端 ,就是出现另一个偏向。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对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缺乏真正了解所致。1   哲学 ,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研究两类问题 :一是客体 (自然界、人类社会 ) ;一是主体 (人自身 )。前者是关于世界的存在问题 ,它要解决的是如何认识与改造世界 ;后者是关于人的存在问题 ,它要解决的是如何理解人与…  相似文献   

6.
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分析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时警告说,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使用了“关怀强迫症”这个词语。%所谓“关怀强迫症”,就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专家指出,目前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患有这种病症。二三十年前,父母采取棍棒教育的比较多,那时家中的孩子比较多,父母都忙于工作,顾不过来。所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就少一些,一旦发生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的行为总要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评价。自己也常常评价别人或作出自我评价。一个人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如何评价荣辱,就构成了他的荣辱观。荣誉和耻辱是伦理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谓荣誉,就是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正确行为所作出的公认与褒奖的社会评价和主观意向。所谓耻辱,就是对人们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的错误行为所作出的否定与贬斥的社会评价和主观意向。可见,荣誉和耻辱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从客观方面说,荣誉是社会对一个人履行义务,并作出贡献的赞赏和评价;耻辱是社会对一个人不履行义务或进而形成危害的行为的谴责和评价。从主观方面看,荣誉和耻辱是人们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进取心的表现,当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褒奖、赞扬时,自己就感到光荣;当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唾弃时,自己就感到羞辱。人们这种对荣誉和耻辱的主观意向,  相似文献   

8.
春风 《天风》2011,(2):44-44
尽管自杀的原因各不相同,自杀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然则其本质乃是一样的:在自然死亡之期限尚未来到之先,提前自行结束自己在人世间的旅程。一、自杀行为不符合圣经教训和神的旨意人的身体和灵魂皆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生命也是上帝赋予的,故上帝是生命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9.
受尼采的影响,阿多诺认为,不存在道德的可靠性。不能简单地认为,被所有人一致接受的规范就是道德的,在矛盾着的社会中,任何一种道德规范的实施都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因此,我们要赎罪。这也是与人自身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在阿多诺看来,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但是这个理性是自我矛盾的。人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人的这种矛盾实际上是人自身和社会矛盾的缩影。由于这种矛盾,人总是在矛盾状态中生活,他要做好人就必须做坏人。由此,阿多诺指出,在错误的生活之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由于人和社会的这种矛盾,人们无法为牺牲自我以维系社会的伦理行为提供合理性的辩护。由于不存在可靠的道德,在社会和个人的矛盾中,个人只能用责任来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辩护。这也表明,在当代社会,我们必须从规范伦理学走向责任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价值     
最近,我们村一个女子服毒自杀了,她才22岁,如花一样美的生命,她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她结婚时娘家用了她婆家一万元彩礼钱,而婚后婆婆和丈夫常为此和她怄气,又一次冲突之后,她便自杀了,她大概是想用自己生命的代价来唤醒人们对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珍惜吧,但她失败了,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两脚站直!     
张蒙爱 《天风》2002,(6):19-19
最近,我们村一个女子服毒自杀了,她才22岁,如花一样美的生命,她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她结婚时娘家用了她婆家一万元彩礼钱,而婚后婆婆和丈夫常为此和她怄气,又一次冲突之后,她便自杀了,她大概是想用自己生命的代  相似文献   

12.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每10万人中高于20人自杀的,为高自杀率国家。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高层精神卫生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调查结果:中国的自杀率为10万人中的22.2人。也就是说,早在10年前,我国就已经迈入高自杀率国家的行列。另据我国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近几年来每年至少有28万人死于自杀,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本文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应该特别关注这一社会问题,目前还应该特别关注自杀未遂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自杀未遂10倍于自杀,也是由于它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其中还包括争议颇多的“自杀秀”现象。学术界、管理层对此都不应该持回避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爱情哲思录     
爱情是什么?年轻时,爱情是生日里的一束鲜花;年老时,爱情是病床前的一剂汤药。爱情是一个迷宫,进去时很容易,要想出来却很难。爱情,是世界上最坚牢的一种情感,也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种情感。说得清楚的爱情,往往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往往是说不清楚的。朋友,你可以拿爱情当行路的拐杖,但最好不要拿爱情当生命的支柱。因为拐杖断了,你只会跌倒一步,而生命的支柱若断了你跌倒的将是一生。过分相信爱情与过分怀疑爱情同样危险。当一个人想为自己的爱情上保险的时候,爱情就已经不保险了。一个人越想为自己的爱情上保险,爱情就越不保险。造…  相似文献   

14.
移情的测量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情,是一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共鸣反应,是一个人(观察者)在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下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这种共鸣反应的能力依赖于一个人能否认知推理他人的情感状态;同时,唤起的共鸣反应又会为观察者提供内部信息,从而加强由认识推理得到的情感的含义。一般认为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通过满足这个人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所以能促使亲社会行为发生。从60年代末国外对移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不同研究由于采用不同的移情测量指标,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此有必要总结一下移情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超越嫉妒     
何谓嫉妒?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的解释颇多。在我国的辞典中,“嫉”的意思是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则是埋没贤良的人。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嫉妒就是“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要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嫉妒就是因别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  相似文献   

16.
生命伦理学的整体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整体性原则凸显的原因不伤害、有利、尊重和公正是学术界公认的四个基本的生命伦理学原则。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提出了对自然和人的干预和改造的界限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整体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也应该成为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今天,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技术的力量已变得无比强大:不仅自然界,人本身也日益成为技术改造的对象。这种改造的后果不仅很多是不可逆的,而且有些还具有毁灭性。第一,当代的科学技术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技术,后者对自然界的影响主要是局部的,而前者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影…  相似文献   

17.
心安则安     
正爱比被爱,更让人感到快乐。爱,从来就不会长此以往,而是瞬息,生生不息的只能是生命本身。爱一个人,正在经历爱这件事,你就会确认爱的存在,这种真切可信的掌控,会让自己的内心获取平静。被爱,不是一种能力,也就没什么值得骄傲。这种对快乐的接收,全凭一己之力的判断,可是这种判断却没有恒定的尺度,常常模棱两可。此时,爱是模糊且变幻莫测的。  相似文献   

18.
文稿撷英     
苏联人学四题 1、吴宗英:人学存在乎? 进入八十年代后,虽然苏联对人的问题极为重视,但对于有无人学,是否能建立一个有别于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的新学科——人学,仍然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分歧。在对于人的学科的看法上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见解。一、主张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认为人的哲学应当是关于人的创造的和革命能动性学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由于马列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因而无须另辟蹊径,建立人学,以有别  相似文献   

19.
正自杀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社会问题,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主要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超过1/4为中国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即使在教会中自杀事件也时有耳闻,几年前在参加一个会议期间,一个牧者沉痛地告诉我们:她刚接到一个电话,她教过的一位年轻神学生辍学后自杀去世了;几天后,另外一个牧者也难过地告诉我们:他所在教会诗班负责人将要读大学的儿子自杀了。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听到两位信徒自杀的事件,震惊和痛心之余也让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沈德溶 《天风》2006,(24):20
经文:太5:27年轻时候,读这节圣经,觉得很容易懂,叫人分清是非,感到要照这节圣经去做,也并不难。几十年来,在社会中活了大半辈子,越来越感到主的话十分可贵,也感到要真正照主的话去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就难在一个“说”字上。因为主的话不是只要自己分清是非就行了,而是还要“说出来”,对“是”要说“是”,对“不是”要说“不是”,这就很不简单了。试问:你在一个社会地位比你高的人面前,假如他对一件事说了个“是”或“不是”,而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他的看法却是不对的,这时你怎么办?背着自己的良心,跟着他说,还是明哲保身,不出声呢,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坦然无惧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就说“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