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里仁》记“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据此认为,孔子及儒家不主张远游。其实,这是对孔子这句话的片面理解。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父母在时不远游,远游则不符合孝的原则;二是如果远游,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并安排好往返的时间,告诉父母,...  相似文献   

2.
《七略》论儒家思想特征云:“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崇仁尚义是儒家的一般思想特征,也是孔子的思想特征。但是《论语》一书,义字出现次数不多,据统计《论语》中义字仅24见,其中6个还并非出自孔子之口;同时《论语》中也未见孔子师弟讨论义的记载。上述两点,使人难免产生孔子不甚重视义之感。但事实并非如此。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很重视义的,尚义思想在孔子的伦理学说的建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出自先秦儒家《中庸》《大学》等经典中的“正心诚意”思想,两宋时期经过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儒家学者的重新阐释,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末至明初,道教清微派的雷法理论显然也受到了儒家“正心诚意”思想的启发,主张“至诚感神”,并认为道法是否灵验乃在于修道者平日修行“正心诚意”的工夫。通过对清微派“正心诚意”思想的考察,我们认为清微派的“正心诚意”思想与经过宋代理学家重新阐释后,《中庸》《大学》等儒家阐述“诚”思想的经典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代《庄子》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钟泰对于《庄子》的诠释,可谓颇具特色。尤其是在其后期作品《庄子发微》中,钟泰直接把庄子哲学的内核落实在"内圣外王"之上,由"内圣外王"来建构整个庄子哲学的系统。并且,在这种建构中,《周易》成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按照钟泰的说法,《庄子》是"揭《周易》之奥旨"。钟泰从文字训诂角度出发,将"逍遥游"三字训读为"消摇游",认为"消"谓消其习心,"摇"谓动其真机,"游"即浮游意,先有与汩偕出之"浮"的不沉溺,而后有意为与齐俱入之"游"的自由。而在《逍遥游》篇具体内涵的讨论上,钟泰在"消摇"处,以鲲鹏为主,通过"象"将《周易》的结构和时空观融入庄学,从而确定庄子之道在鲲鹏;在"游"处,钟泰以无己为主,通过"意"将《周易》之德与庄子之道合一,将儒家"德"之有与庄学"道"之无合于鲲鹏之大。因而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最终境界的揭示上,钟泰对于《庄子》诠释的儒家化倾向是极其明显和特别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  相似文献   

6.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这段箴言包含两个命题,一是父母在时要侍奉,不可远游;二是若远游也必有方,此处“方”字或解作明确的目的地,或解作按时计程往返。前一命题表述了孝道为重的礼制原则,后一命题说这原则的灵  相似文献   

7.
曾子学派的孝治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较系统地研讨了儒家的曾子学派。考订出《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即《汉书·艺文志》儒家著录的《曾子》十八篇的遗文,认为《曾子》书盖出曾子再传弟子所缀辑,其成书当在战国前期,并论证了《孝经》为曾子学派的著作。孔子以后,儒家发生分化,曾子学派主张以孝治天下,形成颇有影响的儒家孝治思想。文中对曾子学派的天人一贯的自然观、孝的人生观、道德实践及学习方法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评述了儒家孝治派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明清之际致力于沟通中西文化的来华耶稣会士而言,"四书"成为他们向西方介绍中国思想的最佳素材,译介"四书"成为其中学西传的核心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并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中庸》作为儒家重要思想文献,其对天人、心性关系、孔门心法的揭示,可视为宋明理学的思想源泉。相较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蕴含了更多超越因素,可视为讨论儒家宗教性问题的入手点。本文讨论的是最早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庸》译本,重点考察译者罗明坚对儒家道德哲学核心概念的译介,进而探讨其在文化交流中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汉初帝国文化建构及思想专制景观下的河间学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初帝国文化建构及思想专制景观下的河间学术陈开先生于汉初景、武之世的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崇尚儒术,学举六艺,广集先祖旧书,天下儒者俊秀,皆从其游。河间儒家,撰《周官》,作《书序》,补《尚书》,兴《毛诗》,彰《左传》,辑《逸礼》古经,辑撰《礼记》。...  相似文献   

10.
《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探微杨昌勇《易》有《连山》、《归藏》和《周易》之分。《周易》为周代之《易》,在由孔子作传之后就被纳为儒家经典了,《周易》居儒家六经之首。《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由筮、卦、爻、辞四项构成,神秘的宗教形式与至理哲学浑然一体。经的...  相似文献   

11.
有关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传统学者认为关系密切,而现代学者曾受疑古思潮影响,否认传统的看法。当代学者运用双重考据法,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就先秦汉代儒家典籍《礼记》《尚书大传》《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丛子》有关孔子论《书》的一些内容,从三方面(论"高宗梁闇,三年不言"、《高宗肜日》"德之有报之疾"说、孔子阐发《吕刑》篇礼刑观)论述先秦汉代儒家心中的孔子的思想、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阐发,由此可见儒家内部思想的发展与差异。这在儒家阐释史上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原道》2015,(1)
《论语》一书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孔子言行之间的矛盾;第二,孔子与弟子言行之间的矛盾;第三,弟子言行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是儒家内部相互讨论妥协的结果。矛盾的存在揭示着一个重要现象:《论语》是在"儒分为八"后,各流派为了防止因内讧而造成儒家衰落,并借此重新统一儒家而"相与辑而论纂"的结果。它包含的不纯粹是孔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论语》编者的思想。孔子只是《论语》编者的工具而已。  相似文献   

13.
荀子非儒家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荀子在历史上是一位对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传统习惯都将其划为儒家学派,尊称为“儒学大师”。战国末期的韩非曾把他列为“儒学八派”之一,传统书目自《汉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将《荀子》一书列入“儒家类”。然而,综观荀子的思想学说,却与正宗儒学(孔孟学说)大相径庭,其历史命运也不能与孔孟相  相似文献   

14.
朱子哲学思想宗主伊川,学者似无异词。然而朱子不只是思想家,同时是学问家。他集注四书,条条考究,众端参观,必须文义道理讲得通贯而后安,并不盲从权威。对于伊川,大原则处虽无间然,细节之处,一样批评,不稍假借。朱子意见与伊川分歧最大处,厥在对于《易经》之了解。伊川追随王弼所开出的道路,尽扫象数;以儒家义理解易,醇则醇矣,但未必能够还出易的本来面目。故朱子著《周易本义》,明白指出易原来乃是卜筮之书,而兼采康节象数之学,推尊濂溪《太极图说》,建立道统,对于后世思想之影响至深至巨。吾人不能不对此一公案作一检讨,始克深一层地了解其思想之特质、影响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郭店竹简中的儒家乐论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强调音乐教德养心的作用,强调礼乐配合治人治国的功用,反映了儒家乐论共有的特性。这些乐论在儒家乐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就所论及的方面而言,其思想是孔孟思想的发挥与补充,但不如《中庸》、《荀子·乐论》、《乐记》、《孔子闲居》那样深入。  相似文献   

16.
“游必有方”的本义及其社会意义张之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它是孔子提倡的为人子者对父母克尽孝道的内容之一。这段话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显豁,现实意义也不大,没有讨论的必要。本文主要讨论“方”的含意和“游必有方”的社会意...  相似文献   

17.
正郭勇健著《庄子哲学新解》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作者认为,一般而言,老子智慧,庄子逍遥;然而庄子未必不智慧,老子未必不逍遥。历代儒家学者对道家思想定义不一,新儒家的心学倾向则影响了诸多学者形成庄子诠释的"心学范式"。作者抛开国学、儒学对庄子哲学解读的成见,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庄  相似文献   

18.
<正> 康有为的《大同书》主要是糅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儒家大同思想和佛教慈悲普度的信念写成的。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是近代新儒家的乌托邦和孔教的启示录。一《大同书》有强烈的儒家文化色彩。书名就表明它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大同》有关联。梁启超说康有为是演绎《礼运·大同》:“以组织大同学说”(《戊戌变法》丛刊,第4册,第21页),就是说《大同书》是《礼运·大同》的继承和发展。《大同书》和古代儒家大同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都以“仁”为其哲学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子在齐闻韶"章表述的是孔子与音乐交集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学者围绕此章释义进行了多层面的思想对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认为孔子借闻《韶》忘味表达对天下无道的悲痛,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意识;程颐、朱熹等通过对孔子与《韶》乐关系的分析呈现了理学家所向往的圣人境界;而现代学者如钱穆、徐复观等人认为该章传达着儒家的艺术精神。本文通过对《论语》"子在齐闻《韶》"章的诠释史考察,揭示孔子"在齐闻《韶》"事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不同思想意蕴,最后落脚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借以深化对儒家与音乐关系的理解,领略经典在塑造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逸周书》对于考察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宝典》篇中便能够清晰地看到早期儒学的影子。其中关于“仁”的内容,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所述“四位”、“九德”、“三信”的内容与儒家的修身思想关系极其密切;“十奸”、“十散”涉及择人、敬谋问题,与早期儒家和孔子亦有一定关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参照出土文献等资料分析,《逸周书》的《宝典》篇应是可靠的周初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