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以人合天之旨。  相似文献   

2.
,先天,自虚无中来,为万象之宗,天地之祖。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虽无形却能生形,无象却能生象,其所以为创生宇宙万物之祖也。当父精母血交媾之时,先天元即落于其中,成为新一代个体生存之原。故先天之人人皆有,并不缺少也。既然人人皆有先天一,那又何必进行采炼呢?人们从父母交清中获得的先天一是与生俱来的,以乃天赋之性也。不过因人的禀赋有厚薄,成人之后又日渐损耗,所以要采炼之以补偿还原。邱祖云:“接天地无涯之,续父母有限之身。”这就是采炼先天一,向宇宙摄取能量,以补偿自身而获得…  相似文献   

3.
自邵雍先天学倡明以来,学者多以朱(熹)释邵(雍),褒贬不一。邵雍的先天易学,是以宇宙生化的方式铺开,通过纵向的体用和横向的变应关系,经由内在象数的交易生变,而形成先天图,揭示天道的生化之机。先天之宇宙论定位是体用、变应和交变的宏观视域。体用与变应是先天的两种作用方式。体必交而生后,体以变为用,变必有应。体用与变应又因交变常交织。邵雍的先天易学,本于先天、体用、交变和变应四个逻辑架构,于先天图之形成过程、图式结构和功用发挥上一以贯之。朱熹执着画前之易及其自然流露,从横图着眼阐发先天图某些阴阳流行对待之蕴,亦谓有所得。但其未能透彻邵雍之先天、体用、交变、应变,故于先天易学为别解者多。  相似文献   

4.
后天返先天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则。所谓“先天”、“后天”是指组成人的精气神的先天、后天,先天精气神是指元精、元气、元神,后天精气神是指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修道之所以要后天返先天,是因为后天与先天比较起来,后天是派生的、有形的、有害的,人只有返于本原的、无形的、有益的先天状态,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与天地同在的神仙境界。后天返先天的实质就是由后天有形返于先天无形,由后天形气返于先天神气,由后天物性返于先天元性,由后天之物返于先天之道。后天返先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就是内丹修炼的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5.
赵献可认为火是性质纯阳的宇宙本体,为先天太极,人身中的先天太极为命门。他以“火(先天太极)—火水(太极)”取代了周敦颐宇宙生成论中“太极—阴阳”的阶段,以“命门(先天太极、先天之火)—相火真水(无形之火水)”模式诠释生命运行机制,完成了火本体在天人之间的贯通,并从宇宙根据义与能动义两方面对火之本体义进行了支撑。赵献可之火本体论发展了前代医家的火论思想,对后世亦有一定影响:医学层面,医界继承了以先天之火为生命根本的观点,将先天之火与生命过程进一步结合,并强调火所具有的推动力;哲学层面,方以智提出火—气一元论,对火本体论进行了深化。这两方面内容,均未脱离赵氏火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正>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即知是知非的本体,工夫全在为善去恶,故弟子多在后天诚意上着力,遗却复归先天心体工夫。聂豹“归寂”之学,即所以纠正此种路向。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涌现了大量的民间教派,康雍年间,先天教1脱颖而出。光绪年间,先天教从福州传入莆田地区,民国时期是先天教在莆田发展的鼎盛之期。经过建国初期的"极左"冲击,莆田地区的先天教依然顽强蛰伏,并延续至今。现在,莆田地区的先天教有30多佛堂,基本上以女性的斋姑为主,仅个别佛堂还保留一些先天教的经典文献。面对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就业和生存平台的多样化,弃婴渐少,先天教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关门的斋堂在在有之,其式微没落之势不言而喻。加上正统佛教的竞争,年轻的斋姑进入佛学院后纷纷皈依三宝,空门化是自称"佛堂"的先天教不可抗拒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胡煦易学的河图洛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煦是清初著名易学家,治易兼采汉宋,融合象数与义理,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胡煦认为《周易》为传道之书,阐述天人合一之旨,而欲明周易所传之道,必须从研究河图、洛书开始。他认为河图、洛书同为伏羲画卦之资,反对以洛书为作《范》之具的观点。关于河图、洛书的关系,胡煦提出“河图合而洛书分,河图先天洛书后天”,“图为先天是流行之气,书为后天是对待之形”,批评先天对待后天流行的观点。基于河图先天的看法,胡煦提出“先天河图无拆法”,批评拆补之说,提出羲图文卦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邵雍对其先天易学(或称先天学、先天象数学)的阐释是为推演先天而在的形上之理而展开,在此过程中,先天象数易学只是其表意的工具而不是其学术思想的全部.形式上,先天易学是邵雍通过一套阴阳消长模式构建起来的象数易学;而内容上,先天易学则是其借<易>阐发儒家的性命义理之学.邵雍在其易学思想的阐释中,力图构建一个贯穿于天地万物的最高法则--"先天"之道,而最终落脚点却是其儒学所主张的人事之用.因此,他对易学的阐释始终围绕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旨趣展开.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的人性论思想以公性、独性、习性的三分架构来论性,强调后天生成之习性,主张"性在习中"的同时又提出"逆习复性",是对《易·系辞传》中"继善成性"一章的阐释和发挥。在性善性恶的问题上,其主张至善统善恶,认为既有善恶相对待之性,亦有不与善恶相对待的至善之性。方氏的人性论从思想来源上本于对易学中太极和先天、后天关系的重新诠释,其理论结构的基础是圆∴图式所蕴含的公因反因思想。  相似文献   

11.
刘敏 《周易研究》2023,(1):94-104
“心为太极”是邵雍提出的观点,本由先天易学的象数推出,有天地之心为太极之义,学者可以通过观物、虚静的功夫复见天心。朱子学对此的阐释大为不同,强调心对太极之理的本具,但本心为太极仍然可以成立。此说在朝鲜性理学的主理一派那里成为论心的重要依据,极大地丰富了性理学的心论类型。李退溪依此而强调心之未发唯理,因其所言理具有活动性,故只需用主敬功夫便可以优入圣域。李寒洲则进一步提出“心即理”,但其理不能直接活动,故其功夫既不如退溪直截,也没有阳明学良知呈显的自然之妙。退溪之说于朱子学有所溢出,寒洲之说则仍能合乎朱子之意。  相似文献   

12.
邵雍是易学大家,又是北宋五子之一,他的学术贡献在于其先天学的建构.邵雍先天学可分为先天象数学和先天学本体论两个层面.先天象数学以易图为基础,以易数推衍为形式,建构了庞大的数理哲学体系,它们表达了邵雍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先天学本体论对宇宙进行本体论分析,认为太极或者天地之心既是宇宙的存在根据,也是人类的价值本体,它们表达了邵雍对宇宙和人生之本体的认识.但是,传统学术史对邵雍先天学的解读,往往集中在先天象数学的层面,而忽视了先天学本体论,这是一个误读,朱熹就是如此误读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3.
道教的法器     
道教斋醮法坛所需之用器,称为法器。一般在醮坛配合经韵及科仪使用,有些也可在专行法术时使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将,下可驱邪除魔,故品种繁多: 木鱼:又称“木鼓”,俗称“鱼子”。形圆而刻做鱼形,故号木鱼。中间掏空,击之作声。通常放在经案的右手边,以右手持木棰敲之。诵念经文时配合经韵而使用,经文的每个字都要落在木鱼的点子上。《无上秘要》:“木鱼清磬,振醒尘寰。” 磬: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圆磬”,圆形而中空,铜制或铁制,一种称为“扁磬”,又叫“玉磬”,  相似文献   

14.
先天学与河洛、太极共同被视作图书易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往往被视为邵雍所开创。本文认为,无论是结合"加一倍法"而将《系辞》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解释为先天八卦之次序,还是将《说卦》中的"天地定位"一节解释为先天八卦方位,《先天图》之画定和先天学之创发都应该归功于朱子而非邵雍。而以逆推《易》源为目的的先天学与源出《易传》的后天学在学理上有明显冲突,由此带来了经学阐发和哲学体系创造上的矛盾,但先天学正由此既改变了易学研究的形态,也为经典诠释提供了一种可以尝试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哲学史家总以为南宋朱熹集北宋周(敦颐),程(颢、颐)及张载等先哲思想之大成,其实他们之间的思想境界有异有同。几十年前周予同先生在他所著《朱熹》一书内就说到: 就哲学言,朱熹为程颐之继承者,故治思想史者每以程朱并称;愿就经学之《易》学言,则程朱不 无敌派之嫌;此学者所当注意也。……朱熹之《易》有言太极无极,先天后天,其继承陈搏,邵雍象数之 学无可讳言。在熹之本意,或以为程颐《易传》偏于义理,故济以象数,以维持其哲学上之调和统一的态 度;殊不知学术上有绝不能调和统一者,于是程朱之《易》学陷于敌派之嫌,此实非朱熹初意所及料 也”。(原书第四章)  相似文献   

16.
韩敬 《周易研究》2001,(3):92-96
作者通过对冯友兰先生《邵雍的“先天学”》的两点补充,认为.邵雍“先天易”图的六十四卦卦序按二进制六位数的大小依次排列而来.此即是宋代道学家所谓的“天地自然之数”。作者由此进一步揭示了先天卦序与阴阳生息的卦气思想之同.在一定程度上的某种暗合与实质上的相互矛盾。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二程高弟的杨时,是宋代理学与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比较重视易学,其易学有一定的特色与价值。在他看来,《周易》的一个根本要义是变易。变易是气之变易。气属形而下,气之变易是神之所为。神即形而上的、无对之理。在变易中,万物赋得其性,《易》书又与性命之理无二致,是故必须知性知天,然后可以言《易》。而他对性、天的体认是典型理学性的。于是性、天成为他所理解的《周易》之关键要义或根本精神。他对读书学《易》体会深刻,见识独到,很能震动人心。这些见解决定了其对汉易象数学与邵雍先天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道教辞典     
内景 指“至人”的内在境界。《荀子·解蔽》:“浊明外景,清明内景。”杨倞注:“景,光色也。……清而明者,内景,谓至人之内明也。”指阴幽含气之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天道日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曰外景,而金水内景。”又称“内象”。道教名词。指身内景象,包括血肉、筋骨、脏腑之象及诸“身神”等。《黄庭内景经》为道教内景论文专著,务成子《解题》云:“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内象论,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又  相似文献   

19.
养忘言守,:指先天内,非后天呼吸之气。忘:泯忘,忘去。言守:所谓意守。内丹养之道,在于除去一切思虑念想,返还于先天境界,方可涵养先天之。欲入此境,必须忘去所谓意守,一切大静,直入坐忘境界。如此则外想不人,内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兵不散,而得涵养于丹田之中。一说"忘言"二字为一义,即要纸忘一切文字语言以"守"之,因为一切后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语言描摹之,惟其如此,才能入于无形无象之先天境界。虽曰"忘言"而"守",其实无守。二者似有分别,其实相通,皆不主张用意死守,而倡无为自然,以养真而。*除心为不为。…  相似文献   

20.
王重阳的丹诗《四得颂》,揭示丹道的入手要诀和诸家丹法的基本修炼程序。《四得颂》诗云:得汞阴消尽,得铅阳自团,得命颠倒至,得性见金丹。首先讲"得汞阴消尽"一句,汞属离(),为火,乃心中阴精,又称木液、青龙髓,即人之元神。元神为先天之神,识神为后天之神;先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