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毕琴  李玲  王爱君  张明 《心理学报》2018,50(5):483-493
采用工作记忆−视觉搜索双任务范式, 探讨不同呈现方式下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语义水平匹配的刺激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发现:(1)视觉呈现下, 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知觉和语义匹配的刺激均能捕获注意, 且在视觉搜索快速反应的阶段仍能捕获注意; (2)听觉呈现下, 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语义匹配的刺激不能捕获注意, 反而被抑制, 但在视觉搜索快速反应的早期阶段却能捕获注意。研究表明, 基于视听呈现的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对注意的引导作用可发生在注意搜索过程快速反应的早期阶段。而晚期阶段由于受到跨通道注意选择的抑制, 听觉呈现下的语义表征不能捕获注意, 而视觉呈现下的语义表征仍能捕获注意。  相似文献   

2.
7~12岁儿童视觉搜索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主要考察7~12岁儿童视觉搜索能力的发展。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视觉搜索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性别差异不显著;儿童对三种不同视觉刺激材料(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汉字)的视觉搜索的反应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个结果与通常的一些实验结果不同。同时,儿童在视觉搜索过程中,判断刺激出现的反应时均明显短于判断刺激没有出现的反应时;两种判断与左右手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记忆的视优效应指的是,言语材料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其效果优于听觉呈现.在这方面,汉字记忆的视优效应特别突出.例如,Turnage 和 McGinnies(1973)让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分别学习15个意义相同的英语单字与汉字单字,学习时有视觉与听觉两种呈现方式,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学汉字时视觉呈现优于听觉呈现(9.41对8.66),而美国被试学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来源记忆研究大多以词汇和图形等为实验材料,意义丰富的声音材料尚未涉及.本实验采用中国情感数据声音系统的声音为材料,分析了情绪效价、编码和测验阶段的刺激呈现方式等对区分听觉和想象两种不同来源的现实性监控的影响.实验含编码和测验两阶段,编码任务是听声音或根据提供的文字想象声音,并判断刺激的情绪效价;测验阶段则要求被试听声音或根据文字想象声音,并做出“听过”、“想象过”或“新项目”的三项选择判断.结果显示,想象刺激低于听觉形式获得刺激的提取成绩;情绪效价显著影响听过项目的提取绩效;编码与测验刺激呈现方式匹配条件的来源监控成绩较高;恐惧刺激的判断快于厌恶刺激.上述结果表明:内部来源与外部来源提取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情绪效价对区分上述两种任务的现实性监控具有调节作用,编码与提取刺激呈现方式匹配与否对提取结果的影响明显,恐惧刺激的加工相对优先.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当听觉节律刺激序列以较慢速度呈现时,其诱导产生的时间期待效应是否受到同时进行的视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目标刺激是呈现在听觉通道还是视觉通道,双任务和单任务条件下目标刺激出现在规律听觉刺激序列之后被试的反应时均快于目标出现在非规律听觉刺激序列之后,即节律性刺激序列诱导产生的时间期待效应不受工作记忆任务的影响。该结果表明节律性时间期待效应不受注意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唐晓雨  孙佳影  彭姓 《心理学报》2020,52(3):257-268
本研究基于线索-靶子范式, 操纵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听觉、视听觉)与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中性条件、无效线索)两个自变量, 通过3个实验来考察双通道分配性注意对视听觉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的影响。实验1 (听觉刺激呈现在左/右侧)结果发现, 在双通道分配性注意条件下, 视觉目标产生显著IOR效应, 而视听觉目标没有产生IOR效应; 实验2 (听觉刺激呈现在左/右侧)与实验3 (听觉刺激呈现在中央)结果发现, 在视觉通道选择性注意条件下, 视觉与视听觉目标均产生显著IOR效应但二者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双通道分配性注意减弱视听觉IOR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任务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厌恶和恐惧身体表情的注意瞬脱差异,结果表明:(1)无论对身体表情遮挡与否,聋童和正常儿童对首个目标刺激(T1)为厌恶情绪刺激的反应正确率均大于对T1恐惧情绪刺激的反应正确率;(2)在完整身体表情条件下,只有聋童发生了注意瞬脱,而在手臂遮挡残缺身体表情条件下,聋童和正常儿童注意瞬脱均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聋童和正常儿童均对厌恶情绪更加敏感,聋童视觉注意能力弱于正常儿童,但遮挡手臂后,聋童视觉注意能力与正常儿童相当。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1——2年级儿童在听觉和视觉处理方式与策略训练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图片语句记忆测验来决定控制处理方式并评价其训练效果.首先在听觉或视觉干扰后出示图片任务,如果儿童更多受视觉干扰而分散精力,则被归为视觉处理者,而受听觉干扰而分散精力的儿童则被归为听觉处理者.将这两类儿童分至三种不同的情境之中:以想象的方式把呈现的图片组成整涔来进行记忆的内部想象策略组、以语言的形式来记忆图片的句子策略组和控制组.研究结果发现,运用句子策路对于听觉和视觉分析者来说都是有效的,而内部想象策略只对听觉分析者有效.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型变异任务,通过操纵规则和相似性特征的呈现通道,探讨特征的呈现方式对类别学习中规则和相似性知识获得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听觉-视觉条件下习得规则的人数显著多于习得相似性的人数,而在视觉-听觉和视觉-视觉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三种条件下习得规则的正确率都高于习得相似性的正确率。这说明特征的呈现方式影响对规则和相似性特征的习得,在听觉通道呈现规则时被试更倾向基于规则分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表情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和青少年表情认知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男女在总体上呈同步水平。聋哑儿童的表情认知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对各种感觉通道表情认知比较的结果表明:视觉刺激表情的辨认优于听觉刺激,视听结合又优于单纯视觉刺激。  相似文献   

11.
计数与匹配:5~6岁儿童量比较策略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56名5~6岁儿童,采用计算机呈现刺激的方式,实现了刺激的动态呈现来模拟策略的使用过程,并通过对于被试正确率和反应时的考察确定了每一名被试使用计数和匹配策略进行量比较的特点。结果表明:(1)与计数策略相比,儿童对于匹配策略的掌握更加成熟,5岁和5岁半组被试使用匹配策略解决量比较问题的正确率更高;(2)在已经掌握计数和匹配两种策略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儿童更倾向于使用匹配策略来解决量比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不同加工阶段的干扰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刺激-刺激和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范式,将信息加工在知觉和反应阶段的冲突效应分离开来,考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儿童在知觉和反应阶段冲突控制的模式和时间轨迹。结果发现,在反应阶段,ADHD儿童的干扰控制能力明显弱于正常对照组儿童,混合型ADHD儿童的能力更弱于注意缺陷型ADHD儿童;在知觉阶段,ADHD儿童没有明显的干扰抑制缺损,两组ADHD儿童(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的表现模式相似;儿童抑制冲突干扰所遵循的时间轨迹在知觉和反应阶段有所不同:与知觉阶段相比,反应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抑制冲突干扰。但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表现模式相似  相似文献   

13.
同一事件的视听成分即使同时发生, 由于两种信息的物理传播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 大脑知觉到它们的时刻仍会存在一定的延迟。时间再校准指大脑可以最小化并适应这段时间延迟的现象。本研究采用“适应—测验”范式, 在适应阶段连续给被试呈现视觉先于听觉或听觉先于视觉128ms的刺激对, 在测验阶段以时序判断任务来测量被试此时主观同时点的变化。通过操纵适应及新异视听刺激对(即适应客体与新异客体)在测验阶段出现的空间位置, 探索空间与客体因素对视听时间再校准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适应客体出现于适应空间时, 主观同时点显著偏向了时间延迟的方向; 同样显著或边缘显著的主观同时点偏移还发生于适应客体出现于未适应空间时, 以及新异客体出现于适应空间时。研究表明, 视听时间再校准在不同空间中的表现取决于适应空间与适应客体的联合或独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联想实验的基本方法之一,由F.高尔顿(1879)首先开创。其方法是当主试呈现一个刺激(一般为词或图片,以听觉或视觉方式呈现)后,要求被试尽快地说出他头脑中浮现的词或事实。自由联想与控制联想相对应。在应用自由联想时,事前对被试的反应与刺激之间的关系,不加任何限制,但反应一般约定只以语言方式(单词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包括长时记忆视优效应的三项实验。实验一使用汉语为学习材料,北京人与广东人为被试;实验二使用英语为学习材料、美国人与中国人为被试;实验三使用日语为学习材料、日本人为被试。三项实验都有视觉、听觉两种呈现方式。三项实验的结果都有利于证明频率差异假设,即如果在书面言语中经验某字词的频率高于在口语中经验该字词的频率,则该字词的视觉呈现优于听觉呈现。  相似文献   

16.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与情绪刺激都具有引导注意偏向、提高搜索效率的特点, 但二者间是否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迄今为止尚不明确。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并在视听双通道呈现情绪刺激来考察情绪刺激的加工与IOR的交互作用。实验1中情绪刺激以单通道视觉面孔或一致的视听双通道呈现, 实验2通过在视听通道呈现不一致的情绪刺激进一步考察视听双通道情绪一致刺激对IOR的影响是否是由听觉通道一致的情绪刺激导致的, 即是否对听觉通道的情绪刺激进行了加工。结果发现, 视听双通道情绪一致刺激能够削弱IOR, 但情绪不一致刺激与IOR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并且单双通道的IOR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仅在视听双通道呈现情绪一致刺激时, 才会影响同一阶段的IOR, 这进一步支持了IOR的知觉抑制理论。  相似文献   

17.
郑晓丹  岳珍珠 《心理科学》2022,45(6):1329-1336
采用生活中的真实客体,我们考察了跨通道语义相关性对视觉注意的影响以及跨通道促进的时程。结合启动范式和点探测范式,实验1发现在听觉启动600毫秒后,被试对高相关视觉刺激的反应比对低相关刺激的反应更快,而在视觉启动下没有发现启动效应。实验2发现在启动刺激呈现900毫秒后跨通道启动效应消失。我们的研究证明了基于先前经验的视、听语义相关能够促进视觉的选择性注意。  相似文献   

18.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效应是典型的视听整合错觉现象, 是指当视觉闪光刺激与间隔100 ms内的听觉声音刺激不等数量呈现时, 被试知觉视觉闪光的数量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被试内差异因素, 也包括视听刺激依赖程度、视听整合的发展和视听刺激知觉敏感性等被试间差异因素。该效应的产生在时程上主要体现在早期加工阶段, 在脑区上主要涉及多处皮层及皮层下相关脑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注意、奖赏和视听整合方式等认知加工对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关注声音诱发闪光错觉对记忆和学习的影响以及结合计算模型和神经科学的手段进一步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人们往往会低估虚拟环境中空间的距离(空间压缩)。早期研究发现视听刺激的不一致会改善空间压缩,但听觉刺激在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效果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首先探究了听觉刺激的有无对空间压缩的影响,接着操控视听刺激之间的物物距离进一步探究其对空间压缩的影响和改善。研究发现听觉刺激以两种方式影响空间压缩:听觉刺激的存在可以改善空间压缩;空间压缩与视听刺激的物物距离负相关。研究建议为了改善空间压缩,视听刺激应当同时呈现且物物距离至少为1 m。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ADHD儿童在时间维度上的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基本机制,揭示其表征搜索能力是否存在缺陷,研究采用RSVP范式,通过实验材料(字母和数字)和呈现方式操作两种搜索方式:序列搜索和平行搜索,比较ADHD儿童(18名)和控制组儿童(17名)的成绩差异。结果发现:①在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条件下,ADHD儿童的成绩均低于正常控制组;②比较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条件下的成绩变化,以及由低难度到高难度上成绩的变化,无论是正确率还是反应时均发现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具有相同的成绩变化模式。结论认为ADHD儿童在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基本搜索机制上并不存在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