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民间绘画,其艳丽的色彩搭配和程式化的造型始终蕴含着老百姓的审美情趣,与文人绘画的风雅意韵相比,总处于低调的语境之下,究其原因是农民绘画的局限性和年画精神诉求的实用性相汇而成的结果。同样,年画的土气和对功用性诉求的倚重造成了人们对年画艺术特征的漠视。年画作为民间原发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别,虽同属精神产品,但两者截然不同的创作动因与创作需求使年画成为了实用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更正     
《美与时代》2013,(5):89
本刊2013年4月(上),总第504期第50-51页《浅议杨家埠年画题材的发展与探索》一文(包括摘要部分)中共6处"木板年画"均应为"木版年画"。因我们的疏忽造成以上失误,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3.
民间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清代为民间木版年画的鼎盛期,形成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等几个大的年画产地。这些民间木版年画均构图饱满、形象夸张、色彩鲜艳、线条粗犷流畅、乡士气息浓郁、生动拙朴,特色十分鲜明。民间木版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是受中国传统绘画以及文人绘画的影响;二是由于民间艺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造型设色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印刷技术和生活需要使人们对传统年画的需求越来越少,以武强年画为例,其发展主要以收藏、赠送为主,而其精湛的印刷工艺、造型特色及文化内涵却不被大众所认知,因此武强年画有必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招贴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媒介,有一定的年画功能,同时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这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武强年画的风格特征,提取视觉元素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招贴设计中,不仅能够为复兴武强年画提供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为招贴设计的内容及表现增添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的秦风汉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中国民俗的形象反映,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凤翔年画曾经和滩头年画、高密年画、佛山年画、杨柳青年画一样是我国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但是现在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逝,它造型古朴风格坚劲具有秦风汉韵.  相似文献   

6.
年画作为一项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以丰富的题材、多样的艺术形式从多个方面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在我国流传甚广.广泛开展对中国年画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有利于继承和吸收年画艺术的精华,有利于进一步发掘年画艺术的价值,有利于年画艺术的更好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隆回八都凿花通常被称为用刻刀刻出来的花样镂空艺术,图案题材丰富,做工精美且朴实,成为丧葬祭祀用品,它的图案样式的选择,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今面临即将消失的现状,为保护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可以以八都凿花为创作对象,结合滩头年画、蓝印花布这两种民间艺术文化的特色,创意出新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从而为邵阳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滩头年画作为湖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图形不仅造型独特,色彩鲜艳、形式新颖、其背后更蕴含着吉祥寓意的文化精神内涵,在没有传播媒介的时代承担着寓教于乐的教育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及滩头年画自身题材的陈旧,导致滩头年画日渐衰落,传承现状甚为堪忧。文章旨在总结滩头年画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滩头年画的传统元素,唤起人们对于滩头年画的传统记忆,为滩头年画的保护与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老河口木版年画为湖北襄阳老河口市的传统民间艺术品类之一,于200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文内涵。剖析老河口木版年画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分析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以便人们对老河口木版年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年画以方寸容万有,以尺壁摄万象,承载了民族精神、文化、情感,积累了人民的智慧与经验。木板年画作为时代精神象征的记录者,反映了当时人们真实的审美追求。面对当代社会文化激荡的局面,其形式与功能在现代审美的重新审视下,产生了新的解读,并对当代设计作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著名设计师陈绍华先生的邮票设计为例,分析传统年画元素中的色彩语言对其邮票设计风格的影响,从而思考当代设计作品该如何把握好年画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找寻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民间美术的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越发重视,年画也受到各界的重视与支持。文章通过对年画的题材、技法等方面的简要分析来深入对年画的理解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提起过年,有些年事让上了年纪的人记忆犹新,比如贴年画。在广东佛山,有一家年画店非常火爆,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年画又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这家颇有特色的年画店就是刘钟萍经营的"百年解忧年画店"。刘钟萍小时候很喜欢木版画,《红楼梦》里的人物画,她爱不释手。2014年,25岁的她偶然来到佛山冯氏木版年画老  相似文献   

13.
正佛教年画是年画艺术的一个特殊类别。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作为民俗文化载体的年画之中也有所体现;而佛教年画更是直观地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特色。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用于岁时节令的装饰,特别是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中是必不可少的。年画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年画是年画艺术的一个特殊类别。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其造型粗犷、饱满,色彩浓艳、爽朗,气氛热烈、生动,工艺自然、灵透,艺术特色鲜明。经历了近千年的兴衰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快餐文化、生活方式之间产生了激烈碰撞,年画这个因年俗而生、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受到巨大冲击,日渐式微,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随着保护、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不断加强,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创新,应紧随时代步伐,运用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努力寻找融入现代设计语汇的民族风格,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姚敬旭 《美与时代》2007,(10):59-61
木版年画就是我们俗称的"门神".其中,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艺术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版画艺术之一.本文首先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目前状况和前景几个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对民间木版年画与平面设计进行类比来论述它们的共性,以探索如何让木版年画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侯杰  王凤 《宗教学研究》2016,(2):249-255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的宗教情怀和人生愿望。妈祖作为被"神化了的人物"为世人所敬仰、崇拜,成为辐射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的女神之一。作为载体,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不仅再现了妈祖的女神形象,更传递了她勇于牺牲与奉献精神。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后,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杨柳青年画不仅记录了天津皇会及民俗活动中的宏大场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并加强了妈祖信仰在天津传播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在充分肯定年画传承文化传统的作用与价值之同时,对于其所运用的传播方法及其媒介作用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解析。  相似文献   

17.
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仙界生活景象,展示了神仙世界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修炼成仙、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从而透出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和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18.
近代佛山木版年画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其被当做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因为推广水平不高、传承手段老化、文化遗产没有创意、文化价值没有被人们所了解、生产组织和销售方式非常单一等众多因素,佛山地区木版年画也面临非常困难的处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非常多的问题,急需要有关人员的帮助。对于佛山木版年画的推广和传播,是保持传统还是适当创新是现在传承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首先,我们不只要传承古老的手工制作技法;其次还需要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提升民众的审美水平。传承人可以在传播传统文化优点、维护主要技艺和原料的前提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一团和气年画是桃花坞木版年画中最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在图式上借鉴了明成化帝所创的<一团和气图>.与之相比,一团和气年画显示出民间美术特有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现出民间百姓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了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与中原地域浑厚淳朴的民风相一致.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体现出艺术创作最宝贵的原发式情感.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风格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出朴素、真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