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邸永君 《中国宗教》2014,(11):52-53
所谓"生肖",是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的纪年方法,也可专指此十二种动物。其起源于何时现在已难以细考。生肖不属于庙堂文化层面,一直大行于市井深巷、乡间郊野,其实是归类于民俗文化范畴。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大众文化,因而极具生命力。一从人类学视角观察,人类早期社会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两大阶段。在自然崇拜阶段,"万物有灵","众生皆神",世间的一切均有成为神灵而被人类膜拜敬畏的可能。而各方大小神灵尽管形象各异,本领不一,但都具有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2,(4):4
4月2日,当代中国佛教领袖、佛界泰斗、禅门尊宿本焕长老于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有关党政领导、社会贤达和两岸四地佛教界高度关注,以各种方式对这位世纪老人表示悼念、追思,其规模之大,规格与评价之高,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实属罕见。本老一生励志苦行,为法忘躯,爱国爱教,广结善缘,其"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与学习。为此,本期编发"追思本焕长老特辑",以申哀思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3.
生肖与性格     
生肖,这一人类社会的奇特现象,不仅中国有,就是外国,也有,不过只是具体的动物不同罢了。费尔巴哈曾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由此可见,生肖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动物的崇拜。所谓生肖,又叫生属,十二生肖.十二属相.十二生辰。从字面上解释,肖就是象。因此,生肖也就  相似文献   

4.
明生 《法音》2014,(10)
正"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并在当代慈善事业中积极践行,取得了国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佛教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关键是各个时代的高僧大德多能注意契理契机,使佛教在各个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利乐众生。人间佛教继承中国佛教的这一优良传统,当代的法师们在弘法时如果能深入研究众生根性,以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化,将会使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获得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动物图腾,我们的祖先选取十二种动物代表人的生肖,表达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及对民族的希冀。在此次木刻集体创作活动中,选取十二生肖中的"羊"作为创作对象,秉承"返璞归真"的艺术创作理念,回顾民间美术中"生肖羊"的艺术形象与价值,以古老的云南纳西族东巴形象木刻艺术为表现形式,尝试创作全新的木刻生肖羊形象,对继承和发扬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凡夫障深慧浅,无法直接证入无上菩提,必须假借一法来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开讲的。佛教的一大特色,即寓教义于各种艺术形象,如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等,但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理的形象显现,直接感化众生,开启众生之悟门,以达到普渡众生  相似文献   

8.
十二药叉出自《药师经》,是佛教最著名的药叉神。十二药叉信仰的组成既有名称、眷属、形象、咒语、手印、种子字等基本内容,以及十二药叉与药师佛十二大愿、本地身之关联等扩充部分,还有重视宗教实践的召请、供养、祈愿等仪轨部分。在十二药叉信仰发展过程中,与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十二月神等诸多中国文化符号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展现出一种丰富多彩且极具中国化特色的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年,神会的思想资料由于胡适先生的发掘,引起了国人的注目。但是,人们的考察往往侧重于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而对他思想体系本身的分析却着墨不多。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神会的佛学思想作一分析,以求教于佛学界的专家和学人。一、佛性论,神会学说的理论基础佛性亦意译“如来性”、“觉性”,它是众生普遍具有的得以成佛的质因、根据和可能。神会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佛性不与众生分立,它就存在于众生之中,众生本自有之。就众生成佛的因素、成佛的可能来说,“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神会语录》  相似文献   

10.
刘元春 《中国宗教》2014,(11):66-67
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在振微起衰的复兴征程中,始终伴随着保守与革新、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等的纠葛。不惟佛教界、学术界存在这样那样的观念或观点的争辩与冲突,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其间。其中最为集中的论题,就是中国佛教面临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怎样做才能既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本怀、特色,又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利益众生,达成双向互助、共生共荣的圆满善果。基于各自的立场和学识的局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聚讼不已。而圣凯法师的新著《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一书,可以为这种局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解行相应     
药店里的药材很多,都是用来医治疾病的。但却没有万能的药。有些药能医这种病,不能医那种病;有些药适合小孩子,而不适合中年人。病对待每个人是那样的“公道”。有病就要服药。藏经阁的佛经很多。有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所有言论无非谈佛理,谈法门,都是医治众生疾病的。因此称赞佛陀为大医王,经论称为法宝。众生的根基不同,法门也有多种多样,通称八万四千法门。内中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佛陀教导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相似文献   

12.
有学者说宗教常常是用虚幻的许愿来吸引人,无论进天堂还是上西天都是一种引诱。其实,即使宗教真的有引诱的一面,也不能完全否定引诱的价值。引诱人们弃恶从善,引诱人们利益社会,引诱人们保护生命,引诱人们获得清净心,引诱人们由心净而达国土净,引诱人们从容面对死亡,这引诱之作用不可谓不大。中国禅宗祖师与净土宗祖师,按照众生不同的根器,利用"黄叶止啼"的权宜之教,使难以直接领悟佛法的众生,逐步接受佛法,从容面对死亡,这本身就是智慧。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7月30日)一、经典与理论依据佛教的放生活动,首先源于佛教经典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可见,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情怀与自他不二、因缘果报的智慧。因此,历史上中国佛教大力倡导戒杀、素食,积极组织护生、放生,并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放生文化。例如,南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如人执烛入杂谷仓,种种分别豆麦黍粟,无不识知。复次,观身六分:坚为地分,湿为水分,热为火分,动为风分,孔为空分,知为识分。亦如屠牛分为六分:身首四支各自异处,身有九孔常流不净,革囊盛屎;常作是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得一心,意生厌患,求离此身,欲令速灭,早入涅。是时当发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兴前三愿。以诸众生不知不净,起诸罪垢,我当拔置于甘露地。复次,欲界众生乐著不净,如狗食…  相似文献   

15.
佛祖言语     
《法音》2006,(8):1-1
佛智谓水庵曰:住持之体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义、四礼法。道德、言行乃教之本也,仁义、礼法乃教之末也。无本不能立,无末不能成。先圣见学者不能自治,故建丛林以安之,立住持以统之。然则丛林之尊非为住持,四事丰美非为学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善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为学者必先存仁义、遵礼法。故住持非学者不立,学者非住持不成。住持与学者,犹身之与臂,头之与足,大小适称而不悖,乃相须而行也。故曰:学者保于丛林,丛林保于道德。住持人无道德,则丛林将见其废矣。(实录)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石,万事万物皆缘集而生、缘散而灭,启示人们应正视相互之间的依存性,自觉意识并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佛教伦理以慈悲为怀,拔众生之苦痛、予众生以快乐,启示人们应积极投身到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等社会公益事业中来,为缓解弱势群体之困厄、促进社会之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佛教伦理倡导忍辱精进精神,有助人们倡导和营建一个宽容而进取的社会。佛教伦理中蕴含的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地安顿。印顺法师的“人之正性”思想,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人间世,吁求人们扬弃“众生性”而完满“人之正性”,进一步开显佛性,冀此来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和追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相似文献   

17.
梁立新 《法音》2008,(1):37-39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众生平等、"慈悲喜舍"的教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奉献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净化人心的良药。当代佛教的慈悲实践,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19.
药师佛     
药师佛是佛教的诸佛之一。药师,梵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因他是为人医治无明痼疾,音译为靼杀社窭噜,又作药师如来,全名为解除病苦,令人身心安乐的医生,所以又名大医王佛,或名医王善逝;又因他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过十二大愿,故又名十二愿王。其十二大愿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06,(8):63-63
金易明在2006年第2期《佛教文化》上发表文章《纯洁心灵,缔结和谐——关于佛教与世界和谐之融洽关系的随想》。佛法注重心灵涵养给予社会、自然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佛教净土教义一再将国土之清净的基础安立于众生自心清净之上。作者认为,缔造世界的和谐,须以纯洁众生的自心为滥觞。佛教教义对众生自心,全面系统的分析,鞭辟入里的揭示,其目的就在于促使众生转迷为悟,达到自心和谐安宁的境界。而佛法强调众生心理的调适、心灵的调伏,最终落脚处则在于世界的和谐安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