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末年,在宋廷败局尚未完全确定之时,钦宗君臣便信用郭京"六甲神兵",这直接加速了北宋覆亡。从钦宗君臣思想来源的视角出发,这一看似荒诞的举动,自有其内在逻辑。在徽宗朝后期以降崇道风习之下,重神降、迷道法成为显著的时代特征。道教六甲法术有日行千里、隐形等诸多神力。自汉代以来,以"六甲法"为代表的道教法术与兵学理论相融合,并已应用于军事实践。进入北宋,六甲法术在朝野上下益受重视,与兵学理论的融合也更为突出。在金军围城的刺激下,有共同道教信仰倾向的钦宗君臣迷信六甲法术的隐形功能,以之应对围城困局。这不仅有中古以来的理论依据,更以宋代独特的政治文化为依托。  相似文献   

2.
宋高宗与道教卿希泰本文探讨了宋高宗赵构与道教的密切关系,指出其在位期间虽然面对金军不断南侵的威胁,但却仍积极修建道教宫观,经常召见和封赠道士,并倡导祠祀,多次制定祀典等。以此为例,回答南宋统治者是否仍然奉行崇道政策的问题。卿希泰,四川联合大学宗教学研...  相似文献   

3.
宋代道教管理机构考述唐代剑唐宋时期是中国道教管理机构确立与完善阶段,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就宋代道教管理机构及其职掌作如下考述,以窥封建政府对道教控制之一斑。一、政府道教管理部门宋继唐和后周之制,初以开封府尹兼功德使掌道官选授;以尚书省...  相似文献   

4.
金元道教中的女真名道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道教中的女真名道士张桥贵生息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逐渐强大起来,于1115年建立金国,1126年南下灭北宋,占领北方,与南宋、西夏对峙,为道教与女真人的充分接触创造了契机。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太一教、大道教和全真教三大新道派相继创立,在民间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金元时期分衍宗派、各立教团、发展教义教规,扩充斋醮科仪,确曾一度十分活跃。但自明朝开国后,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为完成其君主独尊的政治体制,对宗教采取了利用与检朿相并用的政策,即优待其头面人物,而又控制其势力的发展。因此,道教之势渐趋减弱,不似已往之盛。但在明代也有特殊现象,这就是明世宗(公元1522——1566年)的崇尚道教;不过也只是短暂的兴道而已。纵观明清道教,虽在丹道方面有东派、西派的出现,南方  相似文献   

6.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7.
若水 《中国道教》2004,(2):24-27
明代,道教势力强大,道教空气浓厚,自唐宋而盛的“三教一家”思潮,仍然深刻地促成着明代各宗教流派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明代道教与儒门心学更是相互影响、彼此吸收,从而促进了明代学术和思想的整体深化。道教内丹学向儒家心性学的倾斜,以及儒家心学对道教内丹学的吸取和转化,都彰显出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特性。一、明代正一道的心学意蕴道教自元代中后期起,便逐渐归为以符为主的正一道和以内丹修炼为主的全真道。进入明代,这种格局,更为官方所确认。明统治者偏爱斋醮法术,故正一道颇为受宠。然而与其贵盛相对照的是,正一道对道教的教理、教义…  相似文献   

8.
去年底至今年初,我们往福建省部分地区,就道教今昔状况作了询访。据志书载,福建省道教流传的历史悠久,远在秦汉便已有方士求仙药事。西晋太康年间,泉州始建“白云庙”,即今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末,天师道徒孙恩、卢循起义失败后,余众散居于闽南沿海(见《太平寰宇记》)。或因此故,至今福建道教的传道方式,仍可见早期道教之特点,如注重符箓斋醮,教徒在家中立靖室以进行宗教活动等。唐宋时代,道教在闽地已盛行,著名道士  相似文献   

9.
道教和谚语     
我将中国道教信仰和民间口头文学联系起来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其间经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李养正先生鼓励与支持,撰写成《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于91年交付文津出版社,作为“道教文化丛书”的首册在海峡对岸的台北市出版。问世后激起的热烈反响超出我的预料,旅居海外多年的民间文艺学家谭达先,在《民间文学论坛》上刊出长篇书评《喜读刘守华的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兼谈道教与谚语、谜语的关系》,此文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那些溢美之词,如称本书“达到了独创、新颖、深刻的境界,给中国道教与民间文学研究打开了…  相似文献   

10.
道教书法,同道教的符有密切联系,可以说,道教书法渊源于道教符,符是道教特有的一种书法。一、符,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符,又称“神符”、“符字”、“墨符”、“丹书”等,是一种用朱或墨画于黄色纸、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号,形似书,难以辨认,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玄门大义》解释说:“(神符)即龙章凤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道教认为,这种符号文字,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会”之,自然结成“天书云”而产生的。相传道教符最早来自黄帝“云书”。黄帝善作云书,故以云为纪。“云书”是以流云为主要模拟对象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演变…  相似文献   

11.
道教人格简论陈昌文为适应封建制度的压力和社会、政治动乱,以多层次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人格广泛吸纳民族性的异质成分,发展出与社会主流体制互补的生活方式。道教人格与其派生的道教工具、产品、制度相互作用,通过精致的日常生活技术组织和表达了独立于帝制和儒家伦理的...  相似文献   

12.
北宋道教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是道教在中国古代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真宗、徽宗掀起的两次崇道高潮,使之有了重大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本文拟就道士数量和宫观建设两方面,对道教在北宋的发展作一简单论述,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北宋道士的数量 唐末,道教势力受到重大打击,“真宫道宇,所在凋零,玉笈琅函,十无二三”①,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道教更加衰落。“五季之衰,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难解散,经籍亡逸,宫宇摧颓。”②,但是,唐末藩镇割据,五代诸国并立,你争我代,战乱频频。这种现实的苦难正是宗教滋生的土壤。道教在经过短短一个…  相似文献   

13.
赵文 《中国道教》2003,(5):52-54
闵智亭道长在《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中国宗教》2003年4月号)一文中,指出:“道教的根本教理和核心信仰就是老子之道。道教把《老子》哲学理论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今天,深刻认识道教的核心信仰,是社会对道教发展的要求,也是道教适应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有感于斯,笔者不揣简陋,愿取“以经解经”的方法,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一、自然之道(一)道的本体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道…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15.
徐才金在《上海道教》2004年第1期撰写文章,认为道教的宗教文化是扎根于民众之中的,中国的民族文化是道教文化的根基和根源。文章列举道教正一派的创始人张道陵传道之初,不仅以医传道,还以简单、直观、实用的方式,使人们建立起符合“善道”的行为准则,并通过扶危济困,恩威并用的方式,为道教奠定了组织基础。道教的政治基础在民众。从东汉以后,道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并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在民众中的向心力、号召力,使得历代封建王朝不得不高度重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教派的特点。道教文化的溯源,上…  相似文献   

16.
厨供是道教斋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道教文献中有不少相关记载,如P.3562v《道教斋醮度亡祈愿文集》便极为典型,其中抄自于唐代文献的厨供,与经教道教的规定基本一致,而在归义军时期,出现了不少有悖于经教道教所规定厨供的内容。通过对敦煌道教活动中厨供具体内容的梳理,并比较敦煌道教与经教道教厨供之异同,可对敦煌道教世俗化的具体情状及原因作进一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于东汉,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谓"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教组织形式最初为民间教团,包括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北宋以后,道教的流派发展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等。自明清以来,道教唯存全真、正一两大派,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道教易学是以<周易>卦爻象、卦数及历代易学中围绕着<周易>经、传及其阐释而出现的概念、命题等来对道教的信仰、教义思想进行解说的一种学术形式.道教易学主要为解决不同时期之道教教义、信仰中的人天关系问题而提出,并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道教易学形式,如宋元明清时期的易学内丹学、道教易图学和道教易老学等.开展道教易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学术界探讨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理想人格塑造、现代文化精神塑造等问题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章琳 《中国道教》1990,(4):40-41
新余道教,始于西晋。唐宋以来,修院建观,蔚然成风。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阶段。明朝正统、嘉靖、万历年间,道教亦很发达。明末以后,道教逐渐衰弱,而民间的丧葬、斋醮、祭祀、节令、祷雨等道教活动,仍然流行。一、著名人物晋朝王朔,渝(余)北人,居栖梧山,许真君过其家,授以修炼之术。相传许真君登仙时,遗以香茅一根。许说:“植之久服,甘能养血,辛能养节,苦能养气,鹹能养骨,滑能养肤,酸能养筋,和以苦酒,可以长生。”唐朝陈太素,字静甫,渝(余)南浮田人,与四川罗太冲同见华阴道士王能,得炼白石法,将白石煮化成霜,服之飘然若生羽翼。唐武德二年八月,乡人筑坛于炼石之地。  相似文献   

20.
正一、道士道教教职人员的名称。据《楼观本纪》,道士之称起于周穆王时。周穆王好尚黄老,以杜仲为师,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以其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但是,早期道教的《太平经》并无道士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