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菲菲  刘电芝  刘宝根 《心理科学》2005,28(6):1353-1357
“利用缺陷”是策略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该文从它的定义、存在证据、产生原因、发展过程等方面分析了策略“利用缺陷”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从记忆容量、知识基础、元记忆等发展性因素,智力、归因等个体性因素和训练条件等外部因素探讨了策略“利用缺陷”产生的原因,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河图洛书”的产生颇为神奇。据说在上古伏羲时代 ,有一匹河马身驮“河图”出于孟水。又说在大禹治水时 ,有神龟背负“洛书”出于洛水云云……“河图洛书”的产生所以有这样神奇的传说 ,原因是这里蕴藏着超凡脱俗之理 ,修真返还之法 ,和通天仰地的学问。任何神奇的文化 ,都应当是以人为根本。人是阴阳的结合体 ,是天地宇宙的产物 ,又是万物之最灵者。人实是集天之“厚”、地之“精”而生成。人即是一个天地的全息图。“河图洛书”是易学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其主体。易学主要包括数、象、理三部分 ,其最重要的是“数”。数 ,在道家眼里是有…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与齐国兵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汝波 《管子学刊》2005,(1):41-44,69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不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基本含义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的胜利。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于防御。《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与齐国的兵学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称霸业绩,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实践依据;齐国兵学文化中的“尚智”特质,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文化基因;古兵法中萌芽性的“全胜”思想,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和升华的理论活水;齐国盛衰的教训,则使孙子认识到,实现“全胜”的首要条件是“道、天、地、将、法”综合国力的强大。《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对其后的齐国兵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大致体现在兵书、非兵书论兵、社会风尚以及将帅成长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的“同感说”是其道德情感学说的基础和核心。“同感”产生于“公正的旁观者”的设身处地的想像 ,是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公正的”共鸣感情。它的作用是对他人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斯密把主观的感情当作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公正的旁观者”也是抽象的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既得利益集团"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亚青 《学海》2002,(4):20-2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 :“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 ,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中共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扩大的背景下。总书记首次郑重提出“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此需要深刻的领会。这里结合个人的学习和思考 ,就“既得利益集团”的定义及特征、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和治理对策等若干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既得利益集团”的定义和特征“既得利益”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防控"非典"传播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当访“非典”防治工作的严竣形势,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与防控“非典”传播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着重在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是防控“非典”传播的客观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全将会对防控“非典”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构筑防控“非典”传播的有效机制和基础防线,必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等方面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从原始崇拜中的“女神”到“女仙”的转化和“冥婚”特征来研究“女仙降临”故事的产生及其与道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作为其哲学诠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本的诠释和翻译实践中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毫无疑问,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在倡导读者主观性作用的同时,表现出了对文本及其作者的尊重,有利于在文本及其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沟通,有利于克服文本理解和诠释中的主观主义和绝对客观主义的弊端。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却没有注意到诠释学对话除了“你”“我”之外还有“他者”参与到其中。一作为“对话”的文本理解和诠释传统的方法论诠释学理论认为,文本的理解和诠释基本上是一种“倾听”,即读者对文本作者内心“独白”的超时空“倾听…  相似文献   

9.
邓南海 《现代哲学》2007,20(2):73-79
当前对于康德美学第一契机中的两个关键词“兴趣”与“实存”的误读源于脱离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康德哲学中,带有兴趣的愉悦感都与行为的理由联系在一起,任何实践活动都是要把欲求的对象变成一个直观的经验对象,反之,不带任何兴趣的审美的愉悦感与行为的理由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愉悦感的产生在于想像力能够超出对象的“实存”创造出具有某种普遍性的、与知性之机能协调一致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修辞立其减”本为孔子读《易》解经之语,但它却对后世的文学评论及修辞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高频率的使用还使它凝结为词——“修辞立诚”。如此,“修辞”与“立诚”在结构上成为平行并列的两个词。但从修辞角度看,二者则有密切的从属关系:“诚”内“辞”外,“诚”主“辞”从,“辞”以“诚”存。“诚”在儒家思想中的主导地位也说明,修辞应以“诚”为本,“辞”要服从并服务于“诚”。所谓“修辞立其诚”,是指以“诚”为前提并以“诚”为主导的“修辞”。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形上之道”与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两者都是对超经验的形上事物的研究,但是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可通约的区别:“形而上学”是着眼于从认识论求“真”的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自然本体论的“知识”,即“自然形而上学”;而中国的“形上之道”更多地表现为求“善”的内心体验式的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即“道德形而上学”。产生区别的内在原因是传统西方以“主客两分”为特征的理性传统与传统中国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德性传统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亚当·斯密与"亚当·斯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文军 《哲学动态》2007,17(6):17-23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与斯密的自相矛盾1.“亚当·斯密问题”的产生“亚当·斯密问题”即关于亚当·斯密的人性自利与利他以及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源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他们认为斯密最初在《道德情操论》中主张同情或利他是人的本性,而在后来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却改变了对人性的看法,转而把行为动机归结为利己或自私,由此造成了《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对立。从学术思想产生的宏观历史背景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落后的德国与先进的…  相似文献   

13.
中学美术欣赏课“讲”与“看”的教学环节必须建立在“大美术”概念的框架上,揭示欣赏内容与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以讲述带动“情感”和“意识观念”的转变。“讲”与“看”必须是在教师描述、学生想象创造以及直观性示范讲解等情形下得以实施。注重“讲”与“看”的相互作用和课堂外的审美实践活动,以综合性美术教育的理念来提高中学生总体的美术欣赏水平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宋婕 《现代哲学》2006,2(3):14-24
传统中国蕴含着两种“革命”思想的维度:一是圣人救世的“汤武革命”,一是基于压迫而进行反抗的农民起义。这两个维度对于既系统地接受过中国传统的规范性文化教育,同时又深受非规范性文化熏染的毛泽东来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他“圣人救世”与“压迫-反抗”的两种“革命”逻辑。这两种具有不同文化气质的“革命”逻辑在毛泽东思想中得以结合的根本基础是他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盖光 《管子学刊》2002,(4):21-26
重视生命的存在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的生命智慧是在生与死的对应中,探讨生命活动中的伦理性内涵。孟子的“浩然之气”作为具有超越意义上的精神性存在方式,是通过“养心”而走向“养气”的生命体验,是在“乐生”智慧中感受生命活动的快意存在,更重要的它是将“浩然之气”升华为“充实而有光辉”的审美精神,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蔡铁鹰 《学海》2006,(1):172-176
顺昌发现的“齐天大圣”家族,不能证明孙悟空祖籍福建,但可以证实中国本土文化中称为齐天大圣的猴故事确实独立存在过,并通过杂剧《西游记》与以佛教色彩为主的孙悟空猴合二猴为一猴,最后产生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精彩的“大闹天宫”故事,便是中国本土猴“齐天大圣”家族对《西游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翻开历书,细心的人们一定会发现,阳历2004年是农历甲申(猴)年,闰二月,且正月初四(阳历2004年2月4日)和腊月廿六(阳历2005年2月4日)都是“立春”,即民间俗称的“一年两头春”或“两春”。在我国农历中,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闰八月”、“同春”、“盲春”等现象。关于农历闰月及各种特殊历法现象,我国民间有诸多说法,如“闰八月是灾年”、“马年无春是寡妇年”。“双春、同春年成好”等。这些说法有道理吗?要科学地解答上述问题,必须先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史中,两家经常借用对方的名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产生了很多话语歧义。一般认为,法轮功邪教是抄袭盗用了佛教的“法轮”名词,笔者通过考证,发现“法轮功”邪教盗用的是道教经典中的“法轮”。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会首门泛滥成灾,它们大量盗用道教与佛教的教义和修持方法,李洪志从民间宗教、会道门那里学来一些东西,经过胡乱拼泰,编出了一套“法轮功”的歪理邪说。  相似文献   

19.
陈鹏 《哲学动态》2002,3(4):26-30
前言 :“清华哲学学派”现代学术的成形至少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1 )“学”的自觉。此是对“现代学术”的精神、方法和架构的充分自觉和反省。 2 )现代学人群体和学术作品。此是指已有相当数量的认同并致力于现代学术的学人群体 ,并已产生出一定数量的代表性作品。 3 )支撑现代学术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没有制度基础 ,现代学术很难成为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存在。按照以上标准 ,在 2 0世纪 3 0年代前后 ,中国的现代学术体系已基本成形 ,广义的“清华学派” (清华文科 )可谓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学术群体。不幸的是 ,在随后的数十年 ,本应…  相似文献   

20.
贺翠香 《哲学动态》2006,(10):32-35
“幽灵”作为一种隐喻,它与意识形态概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以致两者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传送与转换呢?德里达以“马克思的幽灵们”为范例说明了两者的关系。他的观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的特征;二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建构具有不可还原的宗教模式。一、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在德里达看来,意识形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与幽灵产生的条件极具相似性。我们知道,幽灵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不是精神,但与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精神,就没有幽灵;幽灵不是肉体,而是正在形成的肉体。这种既不是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