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瑜  李鸣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28-140
成为母亲对女性而言是人生经历的特殊阶段, 她们在这个阶段发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改变对其自身和子代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母性应激是阻碍母亲适应性改变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母性应激会破坏人类母亲和雌性哺乳动物的母性行为、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 这种影响与糖皮质激素、催产素、催乳素等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失常; 母性环路、边缘系统及前额叶皮质等神经环路对刺激的神经反应改变以及神经发生、树突和突触重塑的可塑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占涛 《管子学刊》2004,(2):71-74
《道德经》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兵书,但是其中确实蕴涵丰富的军事思想。战争伦理观、战略伦理观、将帅伦理观等三个方面是老子军事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意义深远,今对之进行研究,以期为新时期我军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每一种伦理思想和道德体系都有其独特的文明样式.今人可以从内在结构与核心价值观、生成之根与建构机理、本土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和把握儒家和谐伦理思想的文明样式.这份精神遗产中的优良品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伦理智慧"是对政治领域人伦关系及其道理悟性认识的成果,它既是一种出众的政治伦理思想,还是维持政治领域良好人伦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之艺术。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在政治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其根基都来源于天命与天人合一思想。但老子形而上为"道",孔子形而下为"仁";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上,老子开启了"无为而治"模式,孔子发展了"以德治国"模式;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指向上,两者都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老子把"小国寡民"视为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则将"大同世界"看成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根本上,他俩都主张民本主义,然老子倡导"愚民"政策,孔子则倡导"教化"政策;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治术上,老子推崇"水德",实行"若水之道",孔子则推崇"中道",实行"中庸之道"。二者的政治伦理智慧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老子思想研究中,有论者以"大道废有仁义"和"绝仁弃义"为依据认为老子在伦理思想上是道德虚无主义,其实,老子强调尊道贵德,但他思想中的"道"与"德"不是传统伦理思想中普遍意义的"道德"的简单拆分抑或西方哲学话语中的"道德"。老子所推崇的是以"道"为价值引领,以"德"合"道","道、德合一"利于万物,"道—德—万物"一体的价值观。他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建构了"形上之道"的道德本体世界,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根源创立了以"自然无为"为伦理选择路径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饥饿、性与母性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96级博士生(210097)郭永玉一、饥饿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人要维持生命,就要吃饭,而吃饭是因为饥饿。饿了想吃,吃了就不饿,饥饿动机或饥饿驱力(hungerdrive)是进食的原因,似乎是常识。但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探究...  相似文献   

7.
身体的地位在当代法国哲学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列维纳斯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入考察了身体的功能。在列维纳斯思想中,身体以物质性、感受性以及超越性为主要特征,这三重特性交织于其身体理论之中。身体的物质性表现为自身同一、自身凝聚以及对超越性的排除,身体的感受性由前期仅仅具有同一性扩展为兼具同一性与超越性。身体在其同一性中产生自身分裂,这种分裂体现在母性身体这一典型化的身体样式之中。母性身体的特点表现为在自身中“孕育他者”,因此,由外在性引发的超越便在身体内部被引发。列维纳斯后期极力探寻“别于存在”“破出存在”的方式,身体的这三重特征为主体如何从内部实现超越,从主体内部“破出存在”、实现主体的“内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方案。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惟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道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价值。一、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道教“尊道贵德”、“知足常乐”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三、道教“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越南以后慢慢被涵化、本土化。越南佛教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观音信仰也不例外,因为本土化,越南已经创造了一个纯越南的观音:氏敬观音。该名字的来源是一部民间作品——《氏敬观音传》。分析此观音形象可以看出越南佛教的民间化与母性化的交织以及以儒佛关系为代表的宗教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10.
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核心主张是追求过一种"肉体上无痛苦和精神上无纷扰"的快乐生活。用我们当今的和谐话语来说,伊壁鸠鲁追求的就是人自身的和谐。而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归宿,因为不管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人自身的和谐。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概括为自我和谐的快乐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