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康之  张乾友 《学海》2008,1(1):73-81
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9,(4)
高扬理性与结构,贬抑情感,是现代政治理论的共同特征,西方学术界已经意识到此中偏颇而有"情感回归"之倾向。中国政治社会理论与经验中存在着一种情感互动,补充着西方的情感政治论述。相较于现代情感研究主要关注消极性情感与情感控制,传统中国的情治更多建基于积极性情感,建构出一套政治制度与社会规仪,具有普遍性的功能,形成了不同于现代理性化、结构化的政治合法性类型。作为理想类型概念,情感合法性回应了传统中国政治中大量的情感政治事实,将统治活动抽象为情感活动,即情感的体认、交流沟通与反馈。情感维度能够让我们体认出传统中国政治的特征,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中某些特定行为背后的象征意涵。尽管现代社会结构与自我观念使情感转向工具性与碎片化,消极性情感大行其道,但是,积极性情感及其政治社会建构仍然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宫廷绘画,是汉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汉代政治生活的一个维度,在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上体现出鲜明的"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征。在绘画内容方面,它的主题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也有羽化成仙、帝王个人生活等内容。因此,汉代宫廷绘画在"追古"的同时,还要"表今",促使以儒家为主导的政治道德观从中央流布到民间,进而在民间深深扎根,形成汉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认知闭合需要是为某一特定问题找到确定答案、结束模糊和混沌状况的需要,是个体之间的稳定差异的反映。本研究检验了Webster和Kruglanski的《认知闭合需要量表》的5维度结构是否适合中国被试,结果得到的4个维度与《认知闭合需要量表》5维度结构相对一致。对4个维度结构的进一步检验表明,认知闭合需要结构中的"对模糊的不容忍"和"心理封闭"两个维度与信息寻求倾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2015年中国300强企业慈善捐款达60.03亿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动机的质疑呈整体上升趋势。企业耗费巨资履行社会责任反遭遇感知伪善,无疑与其初衷背道而驰,而现有理论不能充分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自Wagner等学者2009年在营销顶级期刊开启感知品牌伪善相关研究以来,学者多从社会学借鉴感知个体伪善研究中言行不一的分析框架,把企业社会责任单维化,显然不能反映由多样性利益相关者所决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类型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所以应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揭示感知品牌伪善的形成机制。根据利益相关者特征划分企业社会责任类型——技术性和公共性,进而引入其中间机制——合法性理论和感知道德资产理论,最终验证企业社会责任类型的交互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类型与宣传的交互作用对感知品牌伪善的影响。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影响,这一成果将指引企业正确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和社会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清代道德生活经历了从磨合时期到稳定时期再到裂变时期三个阶段.其磨合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民族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民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其道德生活的磨合,在其根本上并不是对私人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而是对公共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其稳定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利益矛盾.在全社会都关注和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下,此时期的思想文化被强势地赋予了同质性,且清代人在各有其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清代道德生活的裂变是稳定时期道德生活日积月累的结果,它表现在观念上是道德认同乃至整个社会认同的危机,在行为上则是伪善的流行甚至公开背离清朝政府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腐败和贫富差距是造成这一裂变的主要原因,它们使利益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使社会危机不断深化,也使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大同思想的来源和基础是康有为思想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为了追寻理想的文明形态,康有为发掘出儒家传统的"人为天生"说和天人维度,作为构建大同文明的根本原则。他将天人维度中的价值原则发挥至极,消解了人类生活的伦理政治维度,构建起独立、平等、君子的大同世界。"人为天生"学说是理解三世说与《大同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孔子之"信"可从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两方面来理解.个人生活中的"信"的总的特点可概括为"直",它既是对于社会交往的一种基本要求,适用于非血缘的、身份大体平等的关系类型.也是一种个体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信"由低到高大致可分为"言必信,行必果"、"忠信"和"信义"三个层次.政治生活中的"信", 既是要求政府应通过合理的政策以取信于民,也是要求为政者须具备"信"德.要将孔子的"信"沟通到当代的诚信研究,既要求变革学术界流行的源自西方启蒙哲学的阐释规范,也应分清孔子之"信"的适用领域与层次,并恰当理解经济活动者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考查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特点, 并探讨亲职压力、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使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对孤独症、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以及脑瘫5种残疾类型儿童的369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其各维度在不同残疾儿童类型中差异显著, 孤独症儿童家长在总分及各维度中均最高, 听力残疾儿童家长均最低;(2)亲职压力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亲职压力与生活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整体相关显著;(4)社会支持在亲职压力和生活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信仰"本义是相对于"知识"而言,指自愿把某些尚未得到理性或经验证明的观点当真理,特指对宗教神学的信奉,与科学理性精神相对立,后来也转指对"知识"的信奉。宗教信仰中的信仰是本义,政治信仰中的信仰是转义。政治信仰是政治观,宗教信仰是世界观,二者领域不同,但关系复杂(既非并行不悖,也非截然对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信仰建立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之上,其科学无神论世界观与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为支柱的宗教有神论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1.
公共道德简单说来就是指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由于中西文化在公私问题上都曾存在的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的混合问题,因而对公共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的理解和研究也就变得异常困难.制度伦理研究制度的正义问题,是我们研究公共道德的第一个基本理论维度;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公民道德则包括日常生活中公民对制度规则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他者(陌生人)应有的态度、行为两个基本的层面,是我们研究公共道德的第二个基本理论维度.道德理论研究的这两个维度,也是我们推进伴随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道德文化建设的两条基本路径.我们有必要把道德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公共道德的培育上来.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族群冲突的宗教维度日益凸显。这与宗教的"神"性、组织性、跨国界性,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运动,宗教民族主义运动,宗教歧视性政策与行为,宗教精英以及宗教国际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元素密不可分。然而以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的视野来看,宗教在很多时候只是国际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宗教团体三个层面中的冲突各方用以进行内部动员和利益争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只是族群冲突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3.
民居建筑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民风民俗及审美理念。晋商大院作为北方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还兼具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通过对晋商大院整体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具体研究,分析晋商"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蕴、"合和"的审美情趣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用自编成人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重庆市75名不同职业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总体评价上存在文化程度的差异;生活质量中的四个维度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物质生活状况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文化程度的差异;时间管理倾向和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时间管理效能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性视域内,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建构意在克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社会共同性缺失和私人社会的兴起。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理论本义是"共同性",它是实现人之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个性存在与类存在相统一的共同生活。在思想渊源上,"共同性"奠基于启蒙所建构的内在性。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双重维度上深化了启蒙。第一个维度是批判性的,即坚持内在论立场,彻底终结现代性的内在与外在、政治与自然的辩证法,把启蒙的核心价值推进到解放的层面;第二个维度是建构性的,即从内在性生成主体性,以主体性(无产阶级)作为共产主义的存在论前提,把资本主义现代性扬弃为全球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政治?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理解不一。本文拟把研究情况介绍如下。(一)政治是否是永恒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政治是否是永恒存在的?这是贯串在政治概念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政治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不仅阶级社会中存在政治,在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同样存在着政治。其理由是:(1)政治与经济紧密相联,有经济就有政治,政治同经济一样都不只是阶级社会才有的范畴。(2)政治可以区分为两类:阶级政治和非阶级政治。阶级斗争是阶级政治的本质,而非阶级政治的本质则是社会民主。与阶  相似文献   

17.
究竟什么叫幸福?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这是人生观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下,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感受,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幸福就是在为实现崇高的理想的奋斗过程中,人们意识到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满足感,并包含有积极的道德评价因素。“幸福”虽然表现为人们的意识和感情,但它又具有十分现实的社会内容。它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传统等制约,其中社会的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因此,不仅幸福实现的程度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而且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从属的阶级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就是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8.
情绪是古代西方伦理思想的重要主题,但并未得到充分讨论。沙漠教父本都的伊瓦格里乌斯有关情绪的讨论既继承了斯多亚学派"关注自我"的哲学实践,另一方面他又从基督教沙漠修士的独特角度做了重要的改变。伊氏从恶念出发处理灵魂的情绪,着重于审查恶念以从根源上处理思想中的罪。恶念已非斯多亚学派意义上的最初波动,它包含认知与情感双重维度,被赋予一定能动性,因而与情绪的界限变得模糊;不过出于某些其他原因,伊氏坚持认为恶念是否引起灵魂的波动完全不由人,但在赞同恶念之前人尚有能力做出选择。伊瓦格里乌斯有关情绪的伦理讨论反映了古代西方理性主义伦理的式微。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然而目前高校中的德育处于低效和边缘化的困境,高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生活。道德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只有与社会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才是具有实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即理念匹配、"教""学"匹配和知行匹配。渗透式德育、价值澄清德育、体验式德育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匹配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政治伦理的现代视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传统政治伦理的致思取向和研究视域 对政治伦理的研究,自古以来就受到政治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关注.由于政治伦理这一问题涉及政治和伦理两个概念,因此,在政治与伦理的关系上,一直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和伦理是对立的,二者互不相容,它们之间没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认为,政治的内容就是"法"、"术"、"势",道德不仅无用,甚至有害,可以为了政治的目的不择手段;在西方,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马基雅维里是政治和理论"对立论"的典型代表,把他称为政治上的"非道德主义者"、"邪恶的导师",认为他向人们推荐了一种政治上"不道德的实践".[1]西方现代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应该是一门能对政治现象进行充分定量,像数学和逻辑学一样精确说明各种政治关系和规则,从而排除政治中的"价值观念"、"价值喜好"的科学;还有一些政治家认为,在政治生活中,对伦理规范应持实用主义的态度,允许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采取一切非伦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