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一条真理。但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经过一个怎样的过程,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性的作用,尚有不同的意见。现将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关于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问题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近十几年来,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提法特别流行,不论在哲学专著、大中学校教材、各种报刊文章里,还是在人们的日常谈话中都经常出现,其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了哲学范畴,而渗透到了治政、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是这个提法究竟是否科学?如此广泛地采用这个提法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最初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提出来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物质变精神”,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就  相似文献   

3.
现代信息利学证明,人类从物质到精神的反映,是借助于信息作为中介完成的,信息是人类社会、生物等不同领域联系的一种重要的中介。过去人们研究认识,只讲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而没有探究物质与精神、意识之间,有无中介环节。现在看来信息就是这个中介环节,是联系实践与认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媒介。外部世界对于人的影响在人的头脑中反映成为人的感觉,人接触的事物现象可以类比为信息源,感觉起着检验信息的作用。感官是人类感受信息的器官,它产生的反应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传输系统,即通信系统,大脑则起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个时期,哲学界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再次展开了讨论。杨献珍同志在《学术月刊》一九七九年第六期上发表了一九七五年写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一文,并希望年富力强的哲学工作者,能好好学习《反杜林论》中《先验主义》、《世界模式论》两章,掌握好恩格斯传给我们的武器,象恩格斯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化哲学主体性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上海市哲学会于1991年11月举行了两次小型研讨会.一些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志就当前继续研讨主体性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会同志认为,主体性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这不是“一阵热”、“一阵风”就能把问题讨论清楚的.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这个课题有必要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哲学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于今年初在广州再次举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六十多位哲学理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的“两变”命题是科学的命题。对“两变”命题的意义和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既不要随意“拔高”,也不能低估。大家除了从“两变”命题与哲学基本问题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上进一步探讨了“两变”的含义外,着重就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哲学学会于6月28日召开理论研讨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就“进一步解放思想”这一问题展开探讨。研讨会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当前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种结合、符合和统一是一个过程,因此,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社会主义去指导,解放思想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具体地讲,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全面深化,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所未有的,要完成此任务就  相似文献   

8.
由福建省哲学学会、泉州市哲学学会、中共晋江县委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社会主义”理论讨论会,于1991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晋江县召开.来自全省各地6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供论文47篇.会议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学会高等院校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哲学组、《讧汉论坛》编辑部,曾多次召开会议,就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  相似文献   

10.
今年四月,广东哲学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召开了关于“生活方式”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就生活方式的含义、制约生活方式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在我国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夫于生活方式的定义,初步提出了下面十二种不同的看法:①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享用物质的、劳务的消费品和使用他个人支  相似文献   

11.
苏联目前对社会科学各门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正在进行改革。他们认为,学校的理论教育必须联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现时代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为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作出贡献。现有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现据1985年末苏联《哲学科学》等杂志刊载的有关制定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新大纲草案的文章,重点介绍莫斯科大学教师进修学院于1985年2至6月制定的哲学新大纲草案,以及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该草案提出了以下哲学课程结构(供讨论): 导言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哲学(题目1) 第一篇哲学史奴隶占有制形态的哲学(题目2) 封建主义形态的哲学(题目3) 资本主义形  相似文献   

12.
西安讨论十五大精神的哲学内涵97年底,陕西省哲学学会在西安召开研讨会,讨论中共十五大精神的哲学内涵,70余人与会。会议主要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一、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有的人认为,这个基础即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另有人则认为其基础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哲学学会于去年十二月讨论了“两个过渡”问题。关于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问题没有分歧意见。关于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问题有两种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建成社会主义之后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理由有三:一,根据党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一个是建成共产主义的八条(三要五消失)。如果建成社会主义就意味着进入共产主义的话,就混淆了两个阶段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四平市委党校发起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法研讨会。会议在北京召开,50多位党校教育工作者与会。哲学学科组讨论了哲学教学法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哲学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一些同志主张,应以哲学课的教学过程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有的同志认为,哲学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哲学教学法是指遵循哲学教学原则、围绕教学目的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式;狭义的哲学教学法主要是指哲学课堂教学以及辅导中的具体方法。也有的同志主张应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哲学教学法。与会同志认为,研究哲学课的一般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教学法本来属于分科教学法,但它又涉及到哲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它又具有横断科学的性质。哲学教学法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揭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公布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理论界不少同志开始探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报刊上对此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和活跃了。这场讨论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侧重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什么的问题上;后一阶段则侧重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本身上。当时讨论的重心则是“综合经济基础论”和“单一经济基础论”问题。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就是主张迄今为止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几种生产关系并存,其中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为主,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基础。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应该是以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为领导,包括其它四种经济成份的综合。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月9日至10日。英国剑桥大学举行了一次意识问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哲学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灵致动家(psychokinetic powers)等多方面著名学者约二十人。会议的目的就是鼓励著名科学家对意识经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识问题是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较为令人满意的阐述,甚至没有致力于意识问题研究的专家。尽管许多科学家对意识问题有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一般是不愿意公开讨论自己的见解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一般科学家都不愿贸然步入自己专业之外的领域,去思考一些难  相似文献   

17.
《光明日报》开展“干部道德建设”问题讨论震铭光明日报社与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于1996年3月初在《光明日报》开辟了“干部道德建设”专栏,约请社会各界人士就干部道德建设问题展开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提高对干部道德建设重要性认识讨论中认为,由于...  相似文献   

18.
1987年4月14日——16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召开了题为《哲学与生活》的讨论会。这次会议旨在讨论苏联哲学的现状,分析影响哲学发展的消极因素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找出解决问题,推动哲学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哲学改革、提高哲学水平的具体措施。与会者认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问题是哲学脱离生活,多年来,缺乏有重大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尤其夸克模型和夸克禁闭假说的提出,揭示出微观领域一些不同于宏观领域的特殊现象和性质,引起人们作出不同的哲学解释,从而导致了一场关于物质无限可分论的重新讨论。这场讨论以查汝强、何祚庥为一方,主张物质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的第二组会议论文以及邬焜教授的回应文章。这组论文既有对邬焜教授创立的信息哲学的理论内涵和贡献的述评,也有对其信息哲学体系中的信息本体论、信息及其载体的关系等根本问题的分析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