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人移居新加坡时,儒家文化也随之而至.新加坡华人的历史有多长,该地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就有多久,而且自开阜180多年来,还掀起两次规模颇大、影响颇深远的儒学/儒教复兴运动,第一次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第二次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两次儒学复兴运动,分别发生在殖民地时代和独立建国时代.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情境,两段儒学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与新加坡之间、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以及新加坡与东南亚之间,呈现了不同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20世纪,儒学的现代命运始终是中国思想界最为困扰的问题之一。一次又一次文化论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一讨论还会继续下去。 无论是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说,还是从其实质内涵和功能作用来说,儒学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地位都是不容置疑的。 把儒学定性为封建意识形态并不是全盘否定它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封建意识形态和“封建遗毒”、“封建糟粕”不能划等号。因此在预计儒学的未来前景时,我们不认为它有重新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以至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唯一的定盘针”的可能,但却认为它的一些思想富有积极合理的价值,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今后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仍将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认为,现代新儒学所能贡献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说到底就只有所谓“儒家人文主义”,其渊源要到传统儒学中去找,它不过是其现代发掘者和阐释者而已。此外,民主、科学等等则均非其所长。儒家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该著分为经解篇、观念篇、人物篇3部分,分别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经典诠释与释义、中国传统经典观念的分析、重要人物的学统影响等方面来展现作者的思考,重点讨论了仁义礼智信与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变化与前景、当代中国哲学的叙述脉络与融通取向等专题,既有从学理上对儒学经典的阐述和辨析,又有从西方诠释学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时代发展所作的反思,试图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中为儒学价值的当下叙述找到更为合适的方式,更对20世纪以来对儒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学者的学术思想及人生道路进行考察,从个体角度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流变进行了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4.
1998年7月3日,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在该院举行了“当代儒学主题计划”第三次小型研讨会。笔者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概述如下。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儒学的重新崛起和儒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正> 2003年12月6—8日,为纪念湖北籍现代新儒学大师徐复观百年诞辰和推动对20世纪儒学发展的研究,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徐复观与20世纪儒学发展”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8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在会议中,学者们围绕徐复观和20世纪儒学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7日上午,与会学者前往徐先生故里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镇徐坳村祭扫了徐先生墓园。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现将会议论文及讨论要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未来的21世纪里,人类和每个国家的生活水平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的各个方面也将发展到空前的程度。为了迎接这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要把培养新人做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儒学是人类最悠久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学说之一。儒学的价值观对21世纪新人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作用。对越南来说,这种作用更有意义。1、儒学是越南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元一世纪,汉人把儒学传到越南来。此后,在越南领土上的一些地方先后创办了培养儒学人才的学校。一些聪明的越南人很快就掌握了儒学知识。他们在中国内地参加了各级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对中日现代化的作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秀璈 《学海》2002,(1):137-141
一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讨论经历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 80年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占有主导地位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但到了 90年代却逐渐形成了一个复兴儒学的运动 ,出现了所谓新儒学。新儒家出于民族主义感情和对现代社会弊病的认识 ,提出中国应该从儒学中寻找现代化道路的基点 ,即从儒家文化中创造性地转化出现代化来 ,并且在儒学中找到医治现代弊病的万能良药来。新儒家高喊儒学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就是现代化 ,企图用儒学化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决定论 ,其理论的实践依据就是日本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近代以来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文化转型 ,学术界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多次大讨论 :一是鸦片战争之后 ,中西方文化发生了第一次大撞击 ;二是“五四运动”时期 ;三是2 0世纪 80— 90年代。在历次争论中均有激进与保守、“西方”与“国粹”之争。这三次大讨论促进了我国对文化的研究 ,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主张 ,如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彻底重建论、西体中用论等等。进入 2 1世纪以来 ,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讨论 ,主题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与发展问题。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儒学遭遇到空前的危机与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的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中 ,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 ,儒学的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怀疑、批判、解构、重新诠释后成为现代思想学术形态 ,或获得创造性转换 ,以至汇入多元的世界文化大流之中的历程。 2 0世纪与 2 1世纪之交 ,儒学不仅是“文化中国”、“全球伦理”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角色 ,对 2 0世纪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既是历史性的课题 ,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当代透视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究竟有无积极功能?它在构建未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究竟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这是自8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有关传统文化反思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场长达十几年的讨论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纷坛,莫衷一是。偏激者或以为效力于封建社会的儒学于当今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当彻底清除之,方可言中国的现代化;或以为儒学乃中华民族历史赖以绵延三千年而不曾中断的精神命脉,当今中国的种种社会弊病实乃儒学之不昌明所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非复兴儒学不可。未来中华民族的观念文化,亦必当是儒学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指出:自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中叶,中国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临终前他又说,中国文化一定会在21世纪大放异彩。我以为把这两句话综合起来,就是儒学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所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只靠儒学是不行的,但儒学中的积极因素却能对西方的现代化起到纠偏扶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台北鹅湖杂志社、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9月9日至12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位学者,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30余篇。这是近年来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的一次规模大、品位高的盛会。会议主题鲜明、研究重点突出,反映了当代新儒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本届大会主题为“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2005年正值…  相似文献   

13.
儒学生存形态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学在从先秦至 2 0世纪的发展中 ,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儒学在未来的生存形态 ,在于根据儒学的特质和中国人生活世界的变化 ,重建人生儒学 ,进一步发展文化儒学和形上儒学 ,做好社会儒学、政治儒学资源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山东历史学会和历史研究所在济南召开了一次纪念孔子并讨论孔子的哲学思想的会。接着湖南社会科学研究所也召开了一次纪念王船山并讨论王船山哲学思想的会。达两次会的规模都相当大。在会上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有些是资料性的,有些是理论性的。理论性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的问题。在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写一部反映中国儒学产生、发展、演变全貌的多卷本通史巨著,是儒学研究者多年来的愿望。最近,这个愿望由于七卷本《中国儒学史》的出版而得以实现。七卷本《中国儒学史》是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大型中国儒学通史,全书分先...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晚期,部分来华传教士发表了数份针对儒学的传教宣言,由此引起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传教士儒学观的讨论,针对其中传教士有"耶儒融合"倾向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1885年上海亚洲文会在华的孝道调查活动的报告,不予认同;传教士的儒学观呈现出宗教中的"东方主义"现象,也反映着近代西方中国观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儒学的现代意义已经有许多学者讨论过,特别是儒学对于现代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本文打算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儒学中当然有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部分,但它是否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甚至对今日人类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呢?我认为,它无疑是有的,而且可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学者大都认为5至8世纪为中国儒学初传日本时期,称这一时期的日本儒学为“早期儒学”,但对这一时期中国儒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中日儒学的差异却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日本学者中最有代表的是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认为,这一时期的“儒教毕竟只是儒教,是中国思想,是文字上的知识,还没有进入日本人的生活。”(津田左右吉:忡国思想和日本》,岩波书店,1939年版,第89-90页)他还认为,初传时期的“儒教思想,对日本人的政治实践也几乎未曾发生影响。”(同上书,第163页)与日本学者相反,出于对津田左右吉等人否认中国儒…  相似文献   

19.
一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本位思想文化在历史上发生了几次转型,影响较大的有西汉神学化的儒学、宋代理学化的儒学、明代心学化的儒学、清代经学化的儒学和现代西学化的儒学。在这几次大的转型中,西汉董仲舒的儒学本质上是外儒内法,兼涉黄老刑名,实际上是对先秦学术的整合;宋代  相似文献   

20.
“东方传统伦理与21世纪”讨论会综述陈延斌(徐州教育学院221006)以“东方传统伦理与21世纪”为主题的第4届中、韩、日伦理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0月13日至17日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举行。这届讨论会由中国伦理学会、徐州市社科联共同主办,徐州市伦理学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