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走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探索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创新是学者们关注较多的话题。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其中,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的“自己讲”、“讲自己”的观点尤其引人瞩目。张先生在此方面的系列观点,对于增进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哲学的自主性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张先生关于“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哲学转生规律”以及“和合学”的论述尚存在诸多待改进的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讲”、“讲自己”的哲学史观,对于提高中国哲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天舒 《哲学动态》2023,(10):115-123
<正>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和合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退溪学会理事,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新人学导论》《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和合哲学论》《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和合生生论》《和合学与人工智能——以中国传统和现代哲理思议网络》《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中国哲学元理》《周易思想研究》《帛书周易注译》《宋明理学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李退溪思想世界》《戴震哲学研究》《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张立文文集(韩文版,共38辑)》等。  相似文献   

3.
肖永奎 《哲学动态》2015,(4):107-108
<正>2014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孔子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张立文教授执教五十五周年暨‘和合学与中国哲学创新""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召开。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媒体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会议肯定了张立文教授对于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围绕着学派、和合学与中国哲学创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和合"一词随着"和合学"的创立而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而不同"不能简单理解为"和"与"同"的对立,"同"也有正面的价值,"和合"与"和同"是相互关联的。积极意义之"和合"作为"和合"的一般意义,直接阐扬"和生""和处"等正面价值,有"多元素和合"与"互动型和合"两种构成形态,两者又可以相互融通。"和合"自宋代以后,也在混合杂糅的消极意义上被使用,因此,明辨是非应当是"和合"的先导。可以说,传统和合观内容丰富,"和合学"的完善需要考量"和合"的多重蕴含。  相似文献   

5.
汉语哲学是中国哲学追求本真自我的一个面向,其工作是基于哲学与语言的文化通约性、语言的世界观内涵与哲学功能,通过"让哲学说汉语",来建构中国哲学"自己讲自己"的哲学范型。汉语哲学登场的方位、景观与状貌需要从中国哲学的当代转进来辨识。哲学话语构造和语言哲学分析是对汉语哲学展开研究的两种基本进路。汉语哲学有望为中国当代哲学创建树立一个良好典范。为此,它还应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学是指研究在自然、社会、人际、人自身心灵及不同文明中存有的和合存有,并以和合义理为依归,以及既涵摄又度越冲突、融合的学说。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是纵横得新意式的自己讲、讲自己。其理论思维具体体现在思维逻辑自身所具有往圣的承择性、时代的融突性、思维的包容性、逻辑的结构性、和合的天下性中。和合学理论思维的内在逻辑进路是:源自中华文化往圣的核心话题的理念是和合学理论思维的源头活水;任何民族的理论思维都是在融突和合中寻找自身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是时代融突性的使命;世界各民族在开放包容的实践中创造各自文明,是思维包容性的体现;各民族理论思维都是逻辑结构性的开显;各民族的价值理想世界,即是和合天下世界。和合生生道体的理论思维形态的智能价值体现为传统与现代、形上与形下、本无与崇有、负阴与抱阳、明体与达用、认识与实行、能知与所知、天理与人欲、中国与世界的和合。这种和合并非是西方追求存在就是"一"为宗旨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蕴涵致广大、尽精微的多元形相与无形相的和合体。  相似文献   

7.
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学是指研究在自然、社会、人际、人自身心灵及不同文明中存有的和合存有,并以和合义理为依归,以及既涵摄又度越冲突、融合的学说。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是纵横得新意式的自己讲、讲自己。其理论思维具体体现在思维逻辑自身所具有往圣的承择性、时代的融突性、思维的包容性、逻辑的结构性、和合的天下性中。和合学理论思维的内在逻辑进路是:源自中华文化往圣的核心话题的理念是和合学理论思维的源头活水;任何民族的理论思维都是在融突和合中寻找自身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是时代融突性的使命;世界各民族在开放包容的实践中创造各自文明,是思维包容性的体现;各民族理论思维都是逻辑结构性的开显;各民族的价值理想世界,即是和合天下世界。和合生生道体的理论思维形态的智能价值体现为传统与现代、形上与形下、本无与崇有、负阴与抱阳、明体与达用、认识与实行、能知与所知、天理与人欲、中国与世界的和合。这种和合并非是西方追求存在就是"一"为宗旨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蕴涵致广大、尽精微的多元形相与无形相的和合体。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出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我们认为针对旧实践美学可以有三种进路,即"照着讲"、"接着讲"和"对着讲"."照着讲"由于太机械,所以遭摒弃.目前中国学界对待实践美学主要的就是"接着讲"和"对着讲"."接着讲"的理论形态就是所谓的"新实践美学","对着讲"的理论形态就是所谓的"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都对旧实践美学的局限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但新实践美学局限于旧实践美学内部的改造、发展和完善导致它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旧实践美学的固有缺陷.与旧实践美学"对着讲"的后实践美学完全冲破了旧实践美学的局限,并在自己的理论建设上取得重大成果.杨春时的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建构,在众多的后实践美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美学走出古典,获得现代性内涵的美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道"乃老子思想之核心,亦为老子幸千学之最高范畴,然老子"道"之指称却义充满模糊性、多义性,此亦是"道可道,非常道"之要因.无疑,道之"多义性指称"为后人创造性"解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窃以为,老子之"道"亦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自然,此"念"固然与笔者"和合"的主观解读意向有关,但终其要旨仍归于老子之"道"本身确实蕴涵、孕育着和谐之思.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开头就说 :此书“是‘接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 ,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冯先生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又说 :“新的现代化的中国哲学 ,只能是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 ,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 ,使那些似乎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 ,这就是‘接着讲’与‘照着讲’的分别。” (冯友兰 :《中国现代哲学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99年版 ,第 2 0 0页 )张立文教授也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0 0 0年第 2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哲学 :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的文章。笔者受冯、张两先生的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