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利或人权问题是近现代以来东西方学界关注的思想热点之一,其研究领域不仅局限于政治学、法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还扩展至自然科学领域。然而,不论是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天赋人权观,还是当代的社会关系的人权维度,都不足以为权利的论证确立普遍的理论根基,也不能自洽地解释人权理论的复杂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本文认为,完整的人权概念必须依靠社会本质与社会关系两个维度共同来界定。前者确立人的应然人权,后者确立人的实然人权。应然人权向实然人权的转化表现为权利的申张,实然人权对应然人权的限制表现为权利的经界。权利的申张与经界不仅是理解人权的线索,也为解读儒家人权观提供了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民本与人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的民本与君主制相联系,而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的设定,从政治体制上说,民本思想中没有第一代人权的观念;但就民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第一代人权的某些因素。儒家伦理与西方的人权不仅有着时代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出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二者应该相互补充,《人权宣言》中写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及“人类一家”等思想,即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互补的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经过批判继承,吐故纳新,不仅可以同第一代人权的观念相契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第二代人权以及人权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更多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在17、18世纪的西欧启蒙运动中,儒家思想作为"理性"的化身,启发了欧洲启蒙主义哲学,著名的《法国人权宣言》就包含了儒家思想;1948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也包含有儒家思想。但是,在中国本土,近代以来为了吸收西欧人权思想,思想界的主要工作是批判以至于清除儒家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儒家研究者和中国思想界的不少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也是人权的思想,比西方还要丰富。从"概念认识论"的方法论看,这些观念其实并不是人权思想;如果把这些内容等同于人权,不仅是对儒家思想和人权思想的误解,也十分不利于人权建设。儒家思想对于当代世界人权建设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鉴于当今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生态等各类问题,可以运用儒家思想重构人权观念,把人权置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思考,形成第四代人权观念。  相似文献   

4.
人权,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的范畴,表征着人类对自由、平等、安全和幸福的共同追求和美好憧憬。但由于社会经济水平、文化历史传统诸多因素的制约,人权内容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各国家、各民族人们实际享有的人权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本来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但这种差异性却成了一些西方国家歪曲别国形象、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对伊斯兰人权横加指责、肆意污蔑,这除了其别有用心的目的外,对伊斯兰人权观基本精神的无知或掩盖也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后启蒙时代的背景下,人权的"普遍性"问题和西方学界的理性主义批判融合在了一起。理性主义的式微使人权无法在哲学上被论证为"普遍性"的,同时道德直觉论承担了人权实践的解释和补充作用。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建构论开始批评道德直觉论的不足,并提出了人权的"主观普遍性"理论。为了避免产生过于激进的人权观念,德沃金和哈贝马斯分别从司法传统和共识的角度,对"主观性"的人权理论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林育川 《现代哲学》2007,1(1):37-44
在毛泽东的权利思考中,他很少使用“人权”这一概念,绝大多数时候使用的是“人民的权利”,这一细节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毛泽东的人民权利思想是批判性地发展西方人权理论的一种尝试。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面临的救亡危局极大地影响了毛泽东的权利思维,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西方人权理论的局限性,并进而提出了明显异质于西方人权理论的权利思想。作为西方人权思想的一种替代性方案,人民权利思想以强调阶级属性、非精英主义、集体主义和权利真实性的特质,完成了在反思以天赋人权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人权基础上的一种权利建构。而由毛泽东主导的权利实践的成就和失误都可以从这些特质中找到其根源。以史为鉴、推进当前中国的人权建设无疑应当从清理这一时期的权利理论与实践开始。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海内外流行一种说法:——直到19世纪末,由西方传来卢梭《民约论》等学说,中国知识分子才开始追求民主,讲究人权,似乎民主和人权是西方“舶来品”。民国初期,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中的“国粹”派曾把它们作为洋货一样来抵制。晚近又有人说这是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学说,不适合中国国情云云。 其实这些都是曲解和误解,毛病出在不数典而忘祖。在民主和人权制度方面,西方一些国家虽较早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其中当然不无缺陷。但说到思想、主张和学说,中国也  相似文献   

8.
2006年3月11~12日,由台湾华梵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儒佛会通暨文化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华大举行,会议主题是人权的哲学反省。来自台湾华梵大学等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以及荷兰、比利时、法国、美国、韩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权的哲学理论与实践、多元文化与人权、佛教的“平等”概念、儒家思想与人权关怀等前沿课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其中,本次研讨会的两大主题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关于中国文化与人权理念的会通问题众所周知,“人权”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哲学本无对现代“人权”直接的关切与陈述。但许多学者认为,这并不…  相似文献   

9.
人权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当今德性伦理对规范伦理批判的背景下,人权作为规范伦理学的重要观点也遭到了质疑。以往那种从规范伦理学体系建构的人权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德性伦理视角则从人的关系性的本质以及生存境遇等方面对重新理解人权有所启发。人权既需要普遍性和规范性的道德建构,同时也需要从情景本身出发考察人的道德能力以及对人权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人权理论既要承认个体自主的权利,也应认可集体自决的权利,即集体人权,因为集体自决权无法回溯为个体自主选择权。由于人权理念就其最原初的本意而言是指个体权利,故作为集体人权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体自决权的运用就不得与个体人权发生冲突。在现代社会,集体自决权最重要的载体是国家,而以国家为载体的自决权被称为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自然而然就等同于集体自决权,即等同于集体人权。国家主权若要真正合乎集体自决权的概念,就要像作为集体人权的集体自决权那样,不与个体权利发生对立与冲突,而是反过来必须为个体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关于异化概念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现今捉摸不定的西方社会里,许多概念常常被滥用,“异化”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在最常见的、而多数是含含糊糊的解释中,“异化”这个词,常常被理解成了一个哲学概念、道德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异化是有学识的人,为了用“科学”方法来表达他们所面临的、但并不赞赏的状况,表达他们在这种状况下的烦闷心情而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使用异化概念的人们的头脑中,常常有一种与理想的状况相脱节的表象,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追述了从1960年代以来的西方的,主要是美国和英国反对邪教的民间组织活动,也部分地涉及了其它欧洲国家的反邪教活动。文中思考了邪教运动在西方萌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西方政治制度和宗教观念与人权观念支配的社会中开展反邪教活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遭遇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5,(5):96-102
拉兹是当代西方政治性人权观的代表人物。从权利的利益论出发,拉兹依据人权在国际实践中限制国家主权的功能,把人权看成是二战结束以来人们针对国家拥有的普遍权利。尽管拉兹的政治性人权观表征了当代西方人权理论的重大发展,但他对人权的论证并没有能够充分阐明全球化时代的人权。为此,应对他的人权观进行修正,并把人权理解为每个人依据人的尊严而拥有的限制国家权力的普遍权利。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西藏达赖流亡集团在国际舞台上大肆叫喊“西藏人权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所谓的“西藏人权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当代达赖集团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而捏造了所谓“西藏人权问题”,其实质是推行“藏独”。西方世界推行对华的“人权外交”,妄图用西藏问题制衡中国。本文从追溯“西藏人权问题”的由来及其演变入手,深刻揭示其炮制“西藏人权问题”的险恶用心。“西藏人权问题”是历史上“西藏问题”的回声,两者在分裂祖国的企图上是一脉相承的———西藏人权问题的由来“西藏人权问…  相似文献   

15.
超越启蒙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启蒙心态(the enlightenment mentality)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转化力的意识形态,是现代西方崛起的基础。实际上,作为现代特征的,人们关注的所有主要领域,比如科学技术、工业资本、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等,都从启蒙心态中受惠或汲取养分。而且,我们追求的那些被视为属于现代意识的价值,比如自由、平等和人权等等,如果不是在结构上,就是在起源上,与启蒙心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转向"与新目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思想史上,恐怕没有哪一种理论或学说的命运像目的论那样富有戏剧性。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目的论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呵护下,俨然成了权威的解释模式。到了近现代,随着自然科学和科学主义精神的发展,目的论又几乎成了所有理论中最“臭名昭著”的理论。然而,在当今心灵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领域的自然化运动中,目的论不仅被“平反”了,而且成为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有关概念的使用频率趋高,其地位不断攀升,至少成了各种竞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理论。最低限度上,在相应的领域中,几乎再没有人把经过重新阐释的新目的论看…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人权?目前我国学术界观点莫衷一是,表述多种多样,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关人权定义不下30余种.本文仅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作一评析.以促进人权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进一步研究.1.“人权就是人的权利”.认为这一定义“原则上不涉及人权的本质、制度与政策,能同国际社会的共同看法相协调,也可以在国际交往中避免不必要的障碍和困难.”,其实,这正是这个定义的致命弱点.我认为,人权的定义是人权理论的一块基石,是一定人权观的集中体现,它不能不反映或涉及到人权的实质等问题.事实上西方社会对人权的看法和对人权的规定,也不是象有些作者所想象的那么中性,《大失败》的作者布热津斯基就明确地认为,“人权是现今时代最有吸引力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反映出对人权的理  相似文献   

18.
人们刚接触“人权”这个名词的时候,一个十分自然的想法,便是要求给出一个有关人权的清晰的定义。然而,一大堆有关的论文和著作中.从抽象的、一般的“人”的概念中所引申出来的人权定义,并未能使人们把人权这个概念弄得更加清楚,反而更为糊涂了。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人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政教关系的概念 在具体探讨政教关系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关系的概念。从根源上说,政教关系问 题的产生和 政教关系学 说的确立都 主要发生在 西方。随着 基督教传入 中国,有关概 念和学说也 被引入。在 西方语言中,  相似文献   

20.
西方近代以来,在以人文主义反对神本主义的过程中,“自我”这个概念被不断加以强调和强化,遂成为西方近代社会价值观的基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保持“自我”的人格,也日益广泛地被接受为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实,中国古代儒家讲“成仁成圣”,佛家讲“自识本心”,民间讽刺某人得意忘形为“不知王大哥贵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