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思邈(581—682)唐代道士,著名养生家、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及长,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年十八立志学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深研养生之术。静帝时,征为国子博士,不就。隋大业中(605—618),曾游蜀中峨嵋。隋亡,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友善。唐武德中(618—626)以修炼、行医闻名。太宗即位,召孙思邈入京师,时孙思邈年事已高,而听视聪了,太宗叹为“有道者”,授予爵位,不受。后再入峨嵋炼“太一神精丹”。显庆四年(659)拜为谏议大夫,仍不就。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病请归。永淳元年(682)卒。享年一百零二岁。是历史上记载确凿的年寿最高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道教词典     
《中国道教》1989,(4):58-59
寇谦之(365—448)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因难徙家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北魏南雍州刺史寇赞胞弟。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十八岁师成公兴,从之入华山、嵩山学道七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  相似文献   

3.
(?)谦之     
(365——448) 北魏著名道士。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徒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南雍州刺史寇讚胞弟,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孙。十八岁即倾心慕道,初修张鲁之术,无成。传遇成公兴(《魏书·释老志》称为仙人,《殷绍传》称游遁大儒),先后在华山、嵩山从其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天师道自张陵以后,农民领袖常用以组织和发动起义,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而北魏立国之初又崇道抑佛,因此,寇谦之便乘机改革天师道。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  相似文献   

4.
葛洪     
(283—343或363) 东晋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侄孙。出生江南豪族,十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十六岁起,广览经、史、百家,以儒学知名。从西晋方士郑隐学道。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顾秘任洪为将兵都尉;因破石冰有  相似文献   

5.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博览群书,大量阅读儒、道、佛家书籍,但最终仍回到了儒家经典。在此过程中,《易经》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唯物论者。  相似文献   

6.
张陵     
(34——156) 五斗米道创立者。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传为汉留侯张良后裔,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少即研读《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5)曾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市)令,后隐退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  相似文献   

7.
司马承祯     
(647—735) 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为陶弘景三传弟子。少好学,不求仕宦,致志学道。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后隐于天台山玉霄峰,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赞美之。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奉召入宫,问以阴阳术数及理国之事,答称“阴阳术数”为“异端”,并谓“无为之旨,理国之道  相似文献   

8.
马钰(1123-1183),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师从王重阳后,王重阳为之改名钰,道号丹阳子,又称山侗。在全真教中,王重阳创其始,至丘处机而达鼎盛。而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的就是马钰。马钰在全真教中的作用与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一马钰在王重阳逝世后,赴长安打开局面,开创了陕西基地,奠定了全真教在整个西北地区的基础。王重阳在1167年(金世宗大定七年)七月创立全真教,1170年(金世宗大定十年)正月在回陕西的路上仙逝于南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全真教创立仅两年多,陕西的局面尚未打开,全真教能否兴…  相似文献   

9.
施肩吾     
(生卒年不详) 唐代道士,字希圣,号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睦州(今浙江桐庐)人,有诗名。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不待除授即东归。诗人张籍称其为“烟霞客”,“新得科名到处闲”。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今江西南昌)之西山学仙,尝贻徐凝书云:“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仙圣扶持,虽年迫  相似文献   

10.
司马承祯 (647—735)是唐代并名的道教养生理论家。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载:“少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为陶氏三传弟子,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逝世于太山逍遥谷。其后司马承祯遍历名山,隐于天台玉霄峰。武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赞美。及将归还,遣麟台监李峤饯行于洛桥之东(《旧唐书·司马承祯传》)。景云二年(711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祎到天台迎司马承祯入宫,问以道术。  相似文献   

11.
王秉韬,字含谿,清军镶红旗人。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二十四年(1759)选授陕西三原知县。历任河南光州(今潢川)知州、山西五台、榆次知县,保德知州、安徽颍州(今阜阳)、江苏淮安知府,广西左江道台、奉天(今辽宁沈阳市)府尹、河南布政使,官至河东河道总督。性耿直,历官所至,以勤政廉明著称。  相似文献   

12.
提起赵云,人们常爱说“虎将赵云”,这是《三国演义》描写的赵云的形象:一身是胆、勇冠三军。实际上,赵云不仅骁勇神武,而且精通谋略。诸葛亮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只是文学家的虚构,赵云却真的演过一出“空营计”,巧退曹兵,化险为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出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直逼汉中。刘备据险固守,不与交锋。一天,曹军在北山下运粮,黄忠领兵前去截取,没有按约定时间回来。赵云担心黄忠有失,带领数十轻骑出营接应。正巧曹军大队人马杀来,敌众我寡,力量悬  相似文献   

13.
老子曾作过周的史官,后去周遂隐。这是史书、经书均已肯定的,且在学术界基本没有什么大争议。周始祖弃,自幼“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帝舜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一带),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于是周族一直以农耕为主,在黄土高原上生产、生活。至弃的十三代古公蚮父(太王),为躲避戎、狄等弱小游牧部落的侵扰,几经周折,最后率领族人迁徙至岐山下的周原一带(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至弃的十五代姬昌(周文王)时,周吸收了商的许多有益文化,制定了很多巩固与发展本族的具体…  相似文献   

14.
清同治年间,登封中岳庙道士卢本固(1831—1929)云游四方,最后栖居于郑州卢医庙中。卢医庙在郑州商代古城西南,因庙中供奉着神医扁鹊而得名。扁鹊(前407—前310)名秦越人,渤海郡莫(今河北任丘)人,他学医长于桑君,周游列国为民治病,因家在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故称卢  相似文献   

15.
杜光庭(850—933) 唐末五代道士,字宾圣(一说圣宾),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作长安(陕西西安)人。原习经史,工于词章。唐懿宗时入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县境)为道士,师事应夷节,为陶弘景第七代弟子。既得茅山上清大法,也受过龙虎山天师道的法箓。僖宗时召为麟德殿文章应制,中和元年(881)随僖宗避难入蜀,遂留成都。后事前蜀王建父子,官谏议大夫,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对道教斋戒、醮仪、应验多所论述。一方面将道教斋醮仪式统一起来,加以规制化;另一方面将“表奏”、“词章”、“疏”、“启”、“颂赞”、“咒”、“愿”加以文饰,对醮仪敷衍以艺术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称。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相似文献   

17.
裴休(786—860),字公美,河内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县)人。一说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见《清凉山志》卷六),当是指他的祖籍。两唐书本传称,裴休祖宣、父肃。裴肃在唐贞元中(785—805)曾任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越州刺史,浙东团练观察使。任职期间曾率州兵平定栗锽发动的山越造反军,因此作《平戎记》,奏上唐德宗,受到嘉赏。裴肃有三子,裴休是他的次子,三子皆登进士第。  相似文献   

18.
家世出身公元363年(前秦苻坚甘露五年),有一天,东莱太守寇修之家里,产下一对双胞胎,大的取名寇赞,次的取名寇谦。寇修之原是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因为战乱,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就定居在那里。寇赞表字奉国。成年之后,在后秦姚氏政权时期,曾做过襄邑(今河南睢县)令。刘裕北伐,灭了姚泓,任命寇赞为安远将军、南雍州刺史。雍州本来在关中,只因“五胡乱华”,东晋偏安东南,秦、雍一带官民百姓,多数南迁,大部分集中在中原。刘裕长安退兵以后,又有一大批人迁出  相似文献   

19.
王远知     
(530—635) 隋唐道士,一作“远智”,字广德,系本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后徙扬州(今江苏江宁南)。少好学,弱冠师事宗道先生臧矜。后隐居茅山,修陶弘景上清经法,南朝陈宣帝闻其名,召入重阳殿讲论,甚见嗟赏。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镇扬州,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招迎,乃出山谷,旋复还山。隋大业七年(611)  相似文献   

20.
楼观派     
道教教派之一。显于北朝及隋初,至唐尤盛。元代并于全真道。据《楼观本起传》谓:“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令尹之故宅也(故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梁谌传》载:三团魏元帝咸熙(264—265)初,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至晋惠帝永兴二年(305),老君命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梁谌“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