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现存唐代《道德经》诸注看唐代老学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后的各王朝都重视学习《论语》,士大夫阶层也很重视子弟学习《论语》。因为《论语》具有整个五伦五常的封建精神,凡是维持国家涵养德性者都重视这本书,所以不少人对此书作了各自的解释。《道德经》虽然和《论语》不一样,但也被各朝士大夫阶层所重视,并从各自的立场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特别是在唐代,皇帝认为给这个世界的人们遗留下《道德经》的老子(即李耳)正是唐室李氏的祖宗。说实话《道德经》是老子给唐王朝以启示其经世济民的圣典,因此不少人作了各种  相似文献   

2.
自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政治”以后,注释老子《道德经》的著作即纷纷出现。随着道教的出世和玄学思潮的兴起,对《道德经》的注释更日益增多。唐末五代逍士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就谈到有西汉至隋唐的六十家。各家注解,各有侧重,通过注释《道德经》表明各自对《道德经》的理解,从而反映出各自的哲学政治观点。其中曹魏时孙登开始“以重玄为宗”,继为道教学者陆续阐发,成为注释《道德经》的重要流派。而论重玄之道的突出代表,则为唐初道士成玄英。  相似文献   

3.
《醇言》与《道德经》的儒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醇言》是韩国朝鲜时代性理学大师李栗谷注释道家经典《道德经》的著作,该书可以说是开韩国学者站在性理学立场上解读《道德经》之先河。 在当代的栗谷学研究中,《醇言》一书历来不被重视,甚至于少有人提及,或许是认为该书在栗谷思想及其发展中并不占有什么地位,甚或是以为一位性理学大师注释《道德经》,似乎颇有些不伦不类。 可是,栗谷当初之作《醇言》,用意本在于打破性理学严守疆域,自立沟壑,视儒家性理学之外的其他思想派别均为异端邪说的保守封闭状况,所以,《醇言》一书,首先体现了栗谷思想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如果对…  相似文献   

4.
王一清 ,号体物子 ,明万历间道士。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 ,但科举失败。因素喜读道家书 ,遂有绝尘之志 ,乃戴黄冠 ,游历东南各省 ,最后隐居于武当山。他在武当山“阅《道德经》八十余家注释” ,认为那些注释“言多乖劣 ,罔合经旨 ,互有得失 ,罔见全书” ,于是“参详众论 ,以利其器 ,究极玄微 ,撮其精要 ,折衷诸家之说 ,参之未发 ,直而注之 ,目曰《道德 (经 )释辞》”① 。其注写成之后 ,久未刊行。万历丁酉 (1 5 97年 )春 ,王一清于京师白云观中遇宦官段某 ,与之谈道 ,段某遂拜王一清为师 ,乃出资刊行其《道德经释辞》一书。该书后被收入《…  相似文献   

5.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主要有"以老解老""以丹解老""以儒解老""以易解老"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1.几乎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2.丹道理论与王重阳所创内丹道北宗一致;3.受儒家思想影响极为深重。  相似文献   

6.
以《道德经》为参照,以曹锦炎先生的释文为底本,借鉴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上博简《凡物流形》部分简文重新释文、断句、注释,并做白话译文,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凡物流形》的性质及作者,认为其是一篇听课笔录,是《道德经》的来源文献之一,其作者是老子(周太史儋)。  相似文献   

7.
元代赵孟頫,字子昂,号水晶宫道人,晚号松雪道人。著《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诗文妙邃奇逸,情致超凡出尘,读之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世传小楷《道德经》即为其真迹之一。赵氏书法,各体兼工,尤精小楷。书法圆转道丽,人称“赵体”。松雪道人有《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书迹,善结道缘。小楷真迹《道德经》,写于延祐三年间(1316)六十三岁时,松雪道人的小楷,具  相似文献   

8.
正自第一个西班牙语译本~1于1916在阿根廷诞生至今,《道德经》的西语版本~2已达112个~3 (译本80个)。《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传播的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前)《道德经》是诗歌体经文,句式整齐、音韵优美、含义隽永,除了学者和哲学家,自然而然也引起了诗人的广泛关注。1916年,由乌拉圭诗人和作家艾蒙多·蒙特雷(Edmundo Montagne,1880~1941)翻译的《道德经》(El libro del sendero y de la linea-recta)在  相似文献   

9.
浅析黄裳的内丹性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道教内丹学家黄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可知他曾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云游至四川自流井(今属自贡)地区,为当地好道之士所挽留,设乐育堂讲授内丹诀法,十余年后解馆离去,不知所终,黄裳讲道的内容,由其门人笔录而成《乐育堂语录》、《道德经注释》(又名《道德经讲义》)③二书,黄氏亲自撰写的著作则有《道门语要》一书流传于世。黄裳的著作先是在清朝光绪年间以木刻本刊行于四川旧流井地区,民国初年龙腾剑、江起鲲等改以铅印重刊③,于是流传全国。后又多次刊刻,并流传到日本和泰国等地…  相似文献   

10.
正"天地-道-修身-治国"这样一种自成体系的治国理念就在老子那里形成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道德经》讲述"道"、讲述自身修养的部分其实都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故而说《道德经》乃治国之书似乎亦不为过。《道德经》一书充分体现了老子在"道"的基础上构建的自成体系的治国思想。综观《道德经》,"圣人"一词在其中出现了30余次,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道德经》第五章)等。过常宝认为"道家的理想是成就自己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自我  相似文献   

11.
李英华 《中国道教》2007,3(2):25-26
关于《道德经》的注疏,历代不绝。白玉蟾对《道德经》的注释颇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宝章》,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瞓以楷体抄录,清时收入《四库全书》。《道德宝章》的突出特点是以心性学说解释老子之道,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2.
张岫峰 《中国道教》2000,(5):43-44,52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完整地展现了老子的生死观。“死而不亡者寿” ,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精辟地概括了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这一理论的提出 ,涉及到养生观、人生观、以至宇宙观的重大问题。“死而不亡”即“身殁而道犹存”。 (见王弼注《道德经》)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 ,“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 ,不可能长生不老 ,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消失了 ,而他的学说 ,他的思想 ,他的精神 ,都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讲 ,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转引自陈国庆、张爱东注释《道德经》)笔者赞同这一…  相似文献   

13.
书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经》,不仅在中华民族传承的历史中愈益生辉,而且早在唐代就被译成梵文流传国外。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在我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上个世纪初,《道德经》在世界上已有七八十种外文译本,几乎每一种语言都至少有一种译本。  相似文献   

14.
《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是与《道德经》、《南华经》和《参同契》并列的道教圣典。它被定为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之一,而纳入《玄门功课经》中。其重要性,张伯端《悟真篇》一语中的,他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的注释本甚多,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中所载书目就有39种之多。《阴符经》现存注本,见于《道藏》的有二十余种,见于《藏外道书》的有十余种。下面以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中的《阴符发秘》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究《…  相似文献   

15.
<正>《道德经》同《论语》一起,被誉为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日本老子研究家金谷治(1920-2006,三重县人,东北帝国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专业毕业。后任东北大学教授,名誉教授等)先生著《老子》(东京讲谈社,2017年1月16日第45刷)一书,自1997年4月出版以来,至今已再版45次,为《道德经》在日本的普及  相似文献   

16.
书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经》,不仅在中华民族传承的历史中愈益生辉,而且早在唐代就被译成梵文流传国外。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在我国具有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对老庄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阐发,著有《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和《庄子内篇注》等重要著作。在佛教史和老庄注疏史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地位。憨山作书一般都会有序跋等短文明确说明其著述过程及成书时间,但《庄子内篇注》却是个例外。许多学者在考察憨山《道德经解》与《庄子内篇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有学者提出《庄子内篇注》当在《道德经解》之前已经完稿,而于1620年"重述"。憨山大师虽然很早就开始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庄子》进行疏解的工作,但是《庄子内篇注》在《道德经解》之前完稿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庄子内篇注》的真正完成时间当在1620-1621年间。  相似文献   

18.
夏恩克·塔帕博士(Dr.Shanker Thapa)所著的《尼瓦尔佛教:历史、学术和文学》(Newqr Buddhism:History,Scholarship and Literature)一书(尼泊尔龙树出版社,Nagarjuna Publication Pvt.Ltd,2005年)之第一章,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增加了一些注释。  相似文献   

19.
2004年9月12日,中国无神论学会、《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举办了关于《道德经浅释》一书座谈会,与会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国际部和《科学时报》的记者编辑等20人。座谈会上大家对于《道德经浅释》所产生的“熊良山现象”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很多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以下刊载他们的部分发言:李申:今天我们召集这样一个座谈会,起因是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道德经浅释》,作者是熊良山。这本书被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的…  相似文献   

20.
正言简意赅的《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余字,但是2500多年来,对它的考证、训诂、研究、诠释之作却汗牛充栋。它有过数以千计的注释者,除了最著名的河上公、王弼之外,竟然有多位皇帝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