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道教教义和道教的宗教思维方式对“神魔小说”中二元对立的神—魔形象的影响。文章指出,“神魔小说”大都具有双重主题,即宣传“神仙救世”和“修道成仙”的道教观念。同时,“神魔小说”情节结构的独特性不仅具有文学功能,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宣传道教“济世”与“修仙”相通,“利他”也“利己”不悖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苟波“神魔小说”受道教影响的痕迹不仅在小说的主题和结构上表现出来,同时,也在小说的人物形象中有所反映。正如其名称所言,“神魔小说”的主要形象是一些身份和能力皆有异于常人的“神仙”和“妖魔”。而且几乎每部小说,皆有一个互...  相似文献   

3.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魔小说”作家在布局安排小说情节时,大都采用了天—地—天结构形式,即小说情节以“天界”神仙活动或神仙“创生”神话为起首,以主人公“尘世”活动为主体,以主人公功成圆满,回归“天界”为结局。这种结构方式被众多作家普遍采用并非偶然。通过天—地—天结构,小说作者可以借用神仙的“预知性”来统筹安排材料,使小说情节时空跨度极大却始终有理有序。同时,天—地—天结构也使作者得以利用活跃其间的神仙群来推动故事发展,并丰富小说情节。而天—地—天结构的使用,又是与道教神仙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诸种特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神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道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道教内涵苟波“神魔小说”中处于对立状态的“神仙”和“妖魔”不仅在形象和行为上迥异,而且代表了人性中‘善”与“恶”两极。通过对“神魔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的“神仙”人物实际上是人性中诸种善因的象征,而“妖魔”则是影...  相似文献   

5.
道教想象力对文学的滋润──略论神魔小说和道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想象力对文学的滋润──略论神魔小说和道法的关系刘仲宇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明代有一批描写仙、佛与精怪、妖魔斗争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神魔小说中很多构思,是受到道教的启示。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其中关于斗法的描...  相似文献   

6.
“道教仙传”和“神魔小说”中的“去欲就善”思想苟波道教认为,凡人要成仙,除了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身体锻炼外,还需在精神上合“道”,超越凡境凡念,即在心性和行为中符合道教的伦理要求,这也是道教神仙观念的重要内容。道教伦理从“道”以“静”为本,道“常无欲,...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道教在“三言”、“二拍”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对话本小说中反映出的道教时代特征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陈绘 《中国宗教》2022,(9):84-85
<正>明清时期,佛教道教皆通过与小说戏曲及其版画图像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当时宗教小说版画呈现出“宗教故事情节”与“宗教之物”双主题描绘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是明末宗教对社会“博物”风尚的迎合,也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道教更加大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苟波 《中国道教》2004,(3):19-21
道教从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成仙”与“就俗”的冲突。这种冲突既来自于外在儒释二教的压力,同时又与道教的修仙观念直接相关。而这种冲突的结果又逐渐使三教互相融受,也最终影响了道教的成仙、修仙思想。明代小说中有关吕洞宾的诸种故事实质上反映了这种道教成仙观念的转化。一、明代小说中吕洞宾形象分析在明代以小说为主体的通俗文学中,吕洞宾无疑是最活跃的道教仙真形象。此期作品中的吕洞宾,已与传统自闭山林,修道而不理俗务的传统神仙有着很大的区别。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和凡人情趣。另一方面,在他身上又有着宋元道教大…  相似文献   

10.
鱼凫图腾与道教的三官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官即天、地、水三官。《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记载有五斗米道的“请祷之法”三官手书”;三官崇拜反映了道教的核心观念“不死”与“仙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探讨道教起源的可能。道教起源于巴蜀早期原始宗教,前人于此已有所论及,可惜语焉不详。本文欲蜀的鱼凫图腾崇拜考察其渊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三十六天说”是道教诸多天界构成理论中最重要者。这一理论并非源自刘宋天师道经典《太真科》,而是肇始于东晋,受佛教天界观之影响,在中国传统“道-气”宇宙论的基础上,以灵宝经系“三十二天”为主体架构,同时将纳音理论中的“五方炁数”、道教的“玄、元、始三炁”“三清天(境)”以及上清经系的“九天”“三十六天”、天数“十二”等多种元素融汇其中。这些构成要素在东晋南北朝道经中已经出现,但尚未完成系统性整合。及至唐初,随着四种民天理论的定型以及三清天与三十二天关系问题的解决,“大罗天—三清天—种民天—三界天”的结构才趋于稳定,进而广泛流行并被不断修订。“三十六天说”是不断层累的产物,除主体架构相对固定外,后人在诠释时多有发挥,并在宋元适应性地增加对“玉皇”等新贵神格的对应。“三十六天说”可视作围绕其核心架构形成的一类天界理论的统称。  相似文献   

12.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  相似文献   

13.
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见识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天”。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秀蔽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们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成为历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争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称之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里,飘忽着一个庞杂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间俗神,还有历代帝王加封的真人,无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相似文献   

14.
道教“美—恶”辩证论王知非道教美学的哲学基础,无疑建立在先秦道家哲学之上,而道家哲学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朴素辩证法特征。这就使道教美学带有先天的、“遗传”的辩证因素。道教哲学又十分重视吸收上古的辩证思想因素(如《易》),且在汉魏以后多次与外来的宗教辩证思...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  相似文献   

16.
论文题目作者期/页.道教研究.道教“守一”修持法之源起及其演变萧登福1—1成玄英的死亡思想初探张志建1—13论老庄养生哲学游建西1—17最长词调始于全真道王嚞考左洪涛1—22《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考辨范恩军1—26关公崇拜在越南谭志词1—29“道物无际”———道教生态哲学纲要陈霞1—36麻姑考辨曹红亮1—121论瘟神赵公明是怎样成为财神的张富春1—126略论白玉蟾雷法在丹道修炼中的作用郑庆云1—131《化书》的“社会和谐”思想刍议汪志斌1—136生态学研究的道教视角———兼评乐爱国的《道教生态学》谢清果1—139道教戒律与儒家礼制唐怡1…  相似文献   

17.
正吴真,广东潮州人,中山大学文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库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秘书长,日本金泽大学客员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长期从事道教与戏曲俗文学研究,专著《孤本说唱词话云门传研究》(中华书局,2020年),首次对民间道情孤本《云门传》进行"道教—地方社会—说唱曲艺—小说"的综合研究,发现了道教说唱文学在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演进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0-120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先后盛行,且有并驾齐驱之势。究其思想而言,大致有佛教的地狱说、轮回说和业报说,道教的“三一为宗”说,“长视久生”说,二者对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月5—28日,我所郭武教授应邀赴香港道教学院讲学。该次讲学的主题为“道教宗派史”,郭武教授分“正一道”、“全真道”、“净明道”及“其他道教宗派”四部分,对道教各主要宗派的发展历史、教理教义等进行了深入阐述。郭武教授赴香港道教学院讲学@午火  相似文献   

20.
道教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理、教义体系。“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对这一教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现代价值进行探索,有助于21世纪的道教教义思想发展与建设。人生变幻莫测,在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古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不啻为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道门中人以“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的“道理”来衡量、透视宇宙自然、人生社会,响亮地提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口号。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蕴含着道门中人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认为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