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所处的特殊环境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决定了必须从内容、途径和方式等各方面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无神论教育。  相似文献   

2.
鲁迅校本《岭表录异》是在武英殿聚珍本的基础上校勘而成。该校本体现了鲁迅对岭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本质和边疆少数民族传统宗教自然观的准确把握。该书之中的"铜柱"条记载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及其文化,整体上把握住了古代铜鼓的形制、族属、起源及其承载的南方边疆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产生于巫风傩俗盛行的南方边疆远古部族社会的古代铜鼓,具有象征"社"稷疆界的神圣意义和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的宗教文化社会功能,古代铜鼓宗教文化在南方边疆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领土与国家权力的严格重合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特征.现代意义的国界与古代意义的边疆之内涵差别,体现了现代民族国家国际体系不同于与传统国际关系的特征.在现代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冲击和压力下,为了抵抗外来威胁、保持国家统一,清朝末年采取了的一系列边疆建省举措,使中国传统"大一统"框架内的边疆意识和边疆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实现了从边疆向国界的转化.国家主权在边疆地区得到更确实的体现,这是一个使疆域"领土"化的过程,也是从传统性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化的体现.国际体系的压力导致了国家内涵的改变,但中国的统一内涵并没有丧失.  相似文献   

4.
<正> 白族是云南边疆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均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其所以发达,和他拥有一批知识分子有关,这些知识分子善于学习兄弟民族的先进思想,特别内地汉族的先进思想,并在边疆进行教育、传播,从而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和团结。在这些知识分子中高氏家族占有重要地位。在高氏家族中高(夭明)映又是一个在学术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高(夭明)映身为边疆少数民族,又是世袭土司,却对内地儒学(理学)和佛学深感  相似文献   

5.
赵玲 《法音》2004,(5):38-42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中国三大语系佛教之一。佛教自唐代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以来,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对傣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伦理道德对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提升,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极为宝贵的资源,是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它积极参与并维系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代表民族地区政治权威的少数民族上层对以汉族为主体新生政权持有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国家对民族地区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推行。为此,组织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到内地参观就成为疏通民族关系,打破民族隔阂的重要途径。本文选择20世纪50年代彝族上层人士的一个群体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新政权利用游览观光大城市和观光后的宣传教育来改变少数民族上层政治态度这一现象,试图探讨观光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及国家对民族地区治理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边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自战国秦汉以来西南地区相继建立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本文通过对夜郎国、句町国、罗甸国、罗氏鬼国、自杞国、景龙金殿国、南诏国、大理国及其宗教的考察,认为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政权的方国内流行原始宗教、神学宗教,这反映出西南各族群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指出当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可以追溯至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时期,说明西南各族群宗教信仰源远流长,也反映出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西北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长廊,许多民族及及其文化就在此产生、发展、消亡,其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在西北地区开展政治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做好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形成良好的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边疆安全与发展问题是与国家兴起俱来的问题,更是中国持续推进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各项事业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当前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围绕西部边疆问题,从国家战略高度,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协同研究治理,已势在必行.对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问题的研究,需要从国际关系、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民族、宗教等多学科融合的视角,由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开展跨区域、跨层次的多部门合作,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由于道教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使得阿昌族文化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浸润。阿昌族聚居区的玉皇会便是中国西南边疆多元文化空间的一个典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的傈僳族及其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傈僳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本文考察傈僳族传统宗教的巫师,傈僳族宗教信仰系统的神灵及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特色傈僳族民间流传的祭歌、创世史诗,记录反映了傈僳人古朴的宗教信仰认为傈僳族丰富的祀神祭歌,不仅在民间文学领域具有研究价值,对宗教学的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存在于云南境内的清真寺,从其建筑外观上看,大致呈现出传统殿堂式、阿拉伯式、少数民族式三种建筑风貌,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元素常常能够贯通融合,交相辉映。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样一种建筑艺术背后蕴涵的是处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回族的多元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由汉族和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結合而成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少数民族共有3,800多万人,他們除了一部分住在沿海和內地外,大部住在祖国的边疆。从很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民族就在祖国广闊的土地上,劳动生息,长期相处,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人民革命的偉大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統治,开辟了各族人民团結进步的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年来,在  相似文献   

14.
海金华 《天风》2022,(3):17-19
基督教自19世纪80年代传入云南以来,在信仰上扎根本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三自爱国运动,至今在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上不断进步,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处于我国西南边境,它是一个多少数民族的边疆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不均衡,坝区和山区、内地和边境差距相当大,甚至有人把云南比喻成"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它的民间美术往往带有"历史化石"的性质,因而它在民族艺术发展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云南民族美术史对于促进我国民族艺术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也有利于剖析云南民族美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为巩固国家边防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直接影响了滇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等的发展。在纳西族文学发展史上,改土归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土归流的出现不仅使纳西族学习汉文化,打破了土司的垄断,在文学创作上也冲破了木氏作家群一枝独秀的局面,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清朝纳西族著名作家,为纳西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改土归流以来的纳西族文学创作发展脉络及改土归流前后创作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改土归流对纳西族作家汉文创作的影响,将对纳西族文学发展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出现了基督教信仰的社会运动。由于基督教所具有的教规和当时在中国所处的特殊政治地位,导致信教少数民族在行为规范、纠纷解决以及在国家诉讼中权位,诉讼选择上都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转变中,最重要的是少数民族教民在国家诉讼中权位结构发生了重构。这种法律文化的重构对这个时期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是一种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坚持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优良方面,加强对本民族的认同,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对于中国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社会和谐与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民族认同之阐释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认同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戎容 《天风》1995,(10):20-25
4月,从春寒料峭的东海之滨来到烈日普照的西南边陲,我们编辑部同工欣然踏上了云南这片蕴育着25个少数民族的博大的土地。海拔数千米的崇山峻岭,是她的特征;自然景色的丰富多彩,更引人入胜。然而,牵挂着我们的,却是数十万少数民族的主内弟兄姊妹。他们的教会,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见证,他们的需求,无不是我们渴想探究和了解的。在热心的云南省两会同工的引导和陪同下,我们开始了两周的边疆之行。迂回穿行于滇东高原,又涉足滇西山谷之间,我们的所见所闻,愿与各位主内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20.
本主崇拜不仅仅是某种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实践经验,更是一种表达信奉者思想、感情和身份认同的日常实践活动。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探讨本主崇拜既是重新认识民间信仰丰富内涵的有效视角,也是尝试超越宗教学研究局限并探究其宗教学意义的新路径,有益于反思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在维系社会秩序和重构文化意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