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問題 謝切諾夫在很早以前便提出知觉是反射活动的观点,并且強調了网膜视象和眼肌的紧张在大小知觉中的作用。他說:“网膜中映象的实际大小和使眼睛适应远近距离的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对用一只眼睛看的各种对象的大小的真正表象的基础。謝切諾夫的这种天才思想,为知觉的反射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继謝切諾夫之后,巴甫洛夫进一步把大小知觉看作是网膜視象、眼肌运动的刺激組合与物体的触觉刺激經过多次联系所形  相似文献   

2.
"象"是张载哲学体系中重要的概念,有物象和心象两层涵义。物象表示"气"的形下的显现形式,为感官对象,不仅包括有形,还包括无形之象。心象表示"气"在意识中的显现形式,为思维对象,包括意识内容中的虚、理等形上概念。物象与心象作为同一物"气"的两种不同显现方式,都是"气"之"象",从而统一了形下与形上,是理解张载"气"论哲学体系的关键枢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双眼性的深度运动知觉,结果表明,双眼视网膜象的速度差信息,在深度运动的速度检测中起重要作用;而速度比信息则有助于判断深度运动的方向,人眼感知的深度运动的速度大小正比于双眼网膜象的速度差,感知的运动方向则取决于速度比。提出人类视觉系统具有从二维网膜信息获得三维运动知党的双限性机制,据此解释了双眼视觉的速度检测特性以及所具有的0.2°的方向分辨率,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及日常视知觉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距离、观察姿势对大小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問題 大小知觉是視知觉心理学中重要問題之一,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經常接触的問題。前人研究表明,大小知觉总是与知觉对象的距离成一定的关系,并提出所謂大小-距离不变假設(Size-Distance Invariace Hypothesis)来說明这种現象。在一般情况下,对象离开观察者愈远,网膜视象随距离按比例縮小,而观察者所知觉的大小却仍接近对象的原来实际大小(物理大小),也就是說大小知觉保持着一定的恆常性。这是大小知觉与距离关  相似文献   

5.
线,是人类文化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符号形象,是画家心灵最亲近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是简洁、素雅、朴实,而且耐人寻味的艺术语言。严格意义上讲,自然物象中不存在线,线本身就是假定的、程式化的,并为艺术家长期体察自然后的抽象结果。一根树枝、一条细绳、一个物象的边缘、面与面的交接转折等等,都被画家迁想并迹化为线形符号,并且用不同的线条特质表现出来,上升到脱离客观物象并能概括出客观物象的艺术语言要素。观照取象。物理观照下的审美追求,多是对客观实在的物象的自然规律、原理、形质、空间等方面的 “如实”反映,在平面材料上描绘 “…  相似文献   

6.
刘世熠 《心理学报》1960,5(4):28-38
(一)心理与大脑的对立統一 事物矛盾的法則,卽对立統一的法則,是辯証唯物主义的基本法則。它不仅是自然現象和社会現象的基本法則,也是心理現象的基卒法則。 必須首先从辯証唯物主义观点来探討物貭与意識,大脑与心理的关系。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識是意識,物貭也是意識;庸俗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貭是物貭,意識也是物貭。只  相似文献   

7.
易、道相关"舆"象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象、象喻在<易经>和道家文献中的大量运用,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更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破解其中的象喻是探得这些经典文献的理蕴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必须的.道家文献与 <易经>在相关于"舆"象的象征意义上有很多相互关联之处.本文在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的认识基础上,对<易经>中的<坤>、<姤>、<剥>、<大壮>、<乾>等卦与道家文献的相关车舆之象的象征意义进行相互阐发,并据以对<易经>与道家文献中涉及到车舆之象的文句进行诠释,以此探讨道家文献与<易经>在内在思想上的异同关联.  相似文献   

8.
绘画所表现的是一种人化的艺象,是人对审美物象的诗性记忆。因此,这种审美的艺象也就无须再用写实的方法去表现它,装饰元素必然因此而成为再现这种艺象的首选,成为绘画艺术中最具审美表现力的功能形式。当前,现代绘画正以多元和包容的时代特征,别开生面地实现着对物象世界的多样化表达,绘画形式和审美观念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迁之中。由此,也就有必要以全新的时代视角和情感诉求更新对装饰元素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9.
《周易·系辞传》“象”概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偏向于以具象的、具体的物为思维活动的支点,这在文字的构成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在哲学的表达上则惯用具象的字句,表现抽象的概念,而构成这种所谓"形象思维"的要素不外乎"言"、"意"、"象"三部分,其中"象"在《易》中更是重要与关键的一项内容。然而历来之易学家对"象"皆有其见仁见智之看法,或有两汉易学之泥象,视'"象"为神意的代言人;或有王弼易学之扫象,视"象"为传"意"的工具而已;或重视'理"与"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如朱熹认为"理"是"象"的形上依据,"象"则是"理"的外显形式。故今回归原典,据集中讨论…  相似文献   

10.
空间营造是中国传统绘画从古至今的重大命题。其中,空间是绘画内容方面的命题,经营位置是绘画形式方面的命题,但很显然,内容和形式只有和谐才能符合"物我为一"的宇宙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内容和形式和谐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家用心灵的眼睛观察宇宙万物,把造化自然在画面上进行全新的经营和组织,用全面的节奏来规定各部分,营造出既源于自然物象又超越具体物象的似象非象的玄远空间,把自然时空和心灵时空融为一体,满足了心灵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视错觉层级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应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研究视错觉取得了全新的结果。通过对视系统的不同水平(光学成份、网膜、皮层成份和认知成份)进行层级分析的结果表明,视错觉是视系统正常加工和处理外界图象信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毛娜 《美与时代》2003,(8):13-14
中国的造型艺术从幻象到视象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启始于秦汉,完成于元末,由秦代写实造型的幻象至元末图形符号的视象,历经近两千年,是历史文化演进中本质上的转变。这种视、幻象的转变应归于历史范畴中的艺术运动与艺术思潮,它的发生、发展与完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我们唯有从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诸方面的研究入手,分析其特有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形神观的诞生.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理论的运用使人物画最终走向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形"是可见的、表象的,是物象外在的面貌;"神"是不可视的、本质的,是事物的精神内涵.形是神存在的依托,如张彦远说到:"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如果没有"形似"为依托,那就更不用谈什么"全其骨气"了,即无形则无神.神是形的灵魂,潘天寿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一书写到:"然有形无神,系死形相,所谓‘如尸似塑’者是也.未能成画."  相似文献   

14.
张强 《学海》2001,(1):103-109
道有着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老子生活时代,道从德中分离出来,成为探讨宇宙本体的哲学范畴.为解析道的内涵和外延,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在这一命题中,老子除了讲解道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讲述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万物的本根,老子在表述"道之为物"时特意提出了"象",并试图从物象入手来解释世界的模式及变化."大象无形"阐释着宇宙的发生与"象"之间的关系,它体现着老子以"象"追究宇宙发生论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5.
闪光融合频率在紧张作业工人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書茂 《心理学报》1965,10(4):37-43
所谓闪光融合频率,是指实验者利用仪器的调频装置。将仪器产生的闪光调节到被试分辨不出闪光,只戚觉看到的光呈一片融合的连续光时的频率,此频率卽称为闪光融合频率,又称为临界融合频率。 远在一百年前,塔尔伯特(E. B. Talbot)及伯拉图(J. Flateau)(1834年)卽研究了闪光融合频率的性质。后来一些学者不断把它用于临床医学。近年来,不少学者利用闪  相似文献   

16.
绘画材料的质感与肌理是绘画形式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绘画的重要审美内容。在传统绘画中,画面内容与材料质理之间的正常的逻辑关系表达了"物"、"象"、"意"三者的契合,并因此带来相应的审美愉悦。而在现当代绘画中,往往突破"质理"与"物象"之间的正常逻辑关系,产生因突破审美惯性而带来的审美心理落差,从而引发特异的审美体验。材料的质理有着丰富的多样性,通过媒介材料的不同状态,不同运用方式,都能产生不同的质理美感。材料质理的借代是物象与其本质质感属性关系的解构与重组。材料通过对质理的"借代",使"本源物象"具有了"对象物象"的质感属性,从而使"本源物象"产生新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可感可知的物象到难以把握的玄妙幽微之象,涵纳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万象,因此是一个涵咏丰富、包罗万象的审美符号.意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从心理诗学的角度来探讨意象这一范畴,进而发现中国古代诗学的生成机制与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引 言 人眼作为光接受器,对于可见光谱内的不同波长的辐射有不同的视亮度或感受性。随着光照水平的变化,人眼的这种光谱感受性又有明显的变化:在明视条件下,正常人眼最敏感的部位在黄绿区内;在暗视条件下,敏感峰值向短波段推移,在蓝绿区。这种现象称为朴金耶(purkinje)位移。它是由网膜机能的双重性所决定的——明视觉主要是锥体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20,(5)
正中国人的思维活动是以表象为基础,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任何字母文字都不具备的象思维模式。《易经》作为象思维之大成,为中国人的象思维模式的形成起了定格作用~1。而圣经中充满了"意象化"的特殊表达方式,即从客观的"物象"或"表象"来传递象征体的本义。那些看似林林总总、杂乱无章的叙事,通过这种"象"背后的世界观形成了其神学意义上的逻辑,成为井然有序、源于耶和华的启示。汪维藩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基督徒而言,中国传统思维更有助于揣摩上帝的性情与智慧,更有助于寻觅上帝的踪迹与作为。象思维圣经诠释理论,是汪维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以客观现实为原型进行表现,是一种表意的媒介.如果把艺术构思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胚胎阶段,那么意象则是艺术真正形成的重要阶段.艺术胚胎向艺术意象的发展,是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