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琦  董奇  陶沙 《心理学报》1997,30(4):393-399
客体永久性是婴儿早期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心理能力,本研究以208名8-11个月的婴儿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探讨了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机制及其发展趋势问题。结果表明:1)我国婴儿的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支持了爬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作用可能来自爬行经验而不是爬行动作的假设:2)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发展,提示爬行并不是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唯一途径,爬行不能发挥作用时,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得到发展;3)在8-11个月间,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达到了阶段Ⅳ水平,8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客体永久性。从发展速度来看,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在8、9个月间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显著的发展性变化,在9-11个月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一、主体关于主体,皮亚杰有许多独到的论述,他首先讨论了主体是否从来就有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从认识的原始发生来看,作为人们认定无需考察的因素之一的主体,最初并不存在,他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皮亚杰的这一思想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体系的基本理论之一,但未受到我们重视,更未引起争论,只着重讨论了以下问题。主体的认识结构问题有人指出,16、17世纪唯物主义经验论把心灵比作一块“白板”,并未看到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到了18世纪的康德才明确地作出了肯定。然而皮亚杰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研究儿童的心理,从儿童身上探讨认识的原始发生。他在多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发生认识论。这个学说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强调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具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并在认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过滤、整理外  相似文献   

4.
杨旻   《心理科学进展》1984,2(3):16-29
美国心理学家盖尔曼(Rochel Gelman)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中,发表一组论文,依据最近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对皮亚杰的理论概念进行评论,反映出美国当前儿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向,值得注意。盖尔曼的论文(与R.Baillargeon合作)篇幅很长。此处拟作一译述性的介绍,力求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传达原作的基本内容。文章先考察皮亚杰关于前运算思维和具体运算思维的实质的观点,然后考察若干具体  相似文献   

5.
基于客体的注意对客体工作记忆的复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工作记忆对选择性注意具有自动导向作用.本研究采用自然图片为材料考察了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对客体工作记忆积极保持信息表征的复述作用.根据实验中阻止基于注意的复述的方式不同,本研究共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通过不呈现记忆匹配项来阻止基于注意的复述,实验二通过突显将注意转移至非记忆匹配项来阻止基于注意的复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对客体工作记忆积极保持物体表征起着重要的复述作用.  相似文献   

6.
皮亚杰(J.Piaget)和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体系,举世闻名,在皮亚杰一生所写洋洋大观的著作之中,尽管直接有关教育的专著只占很小部分,但诚如国内外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在皮亚杰有关儿童认知发展与智慧形成的创造性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含义。皮亚杰本人也与教育似有不解之缘。从青年时代进入巴黎的比奈实验室,在西蒙的领导下参加测验工  相似文献   

7.
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自觉性等根本属性,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其中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关系就是主体性的突出表现。因此,正确理解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关系,对于正确理解主体的根本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主体对客体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客体及精神客体和知识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现象及其产品是不是客体,关键在于如何规定客体的内涵与外延。什么是客体?陈九年同志认为,“客体是实体化了的东西。‘体’即本体的意思,即客观存在的实体”  相似文献   

9.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毕生从事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一套崭新的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而且还创造了一种研究儿童心理的独特的新方法,即所谓的“临床法”(clinical method)。临床法是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在不同的时期,研究不同的课题,皮亚杰曾灵活地运用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他独树一帜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临床法,随着他的研究工作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于一九八○年九月不幸逝世,终年84岁。消息传来,我们深感悲痛,这不仅是瑞士心理学界,而且也是国际心理学界以及整个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谨表示深切的悼念并向皮亚杰教授的亲属、同事和瑞士心理学的同仁致以诚挚的慰问。皮亚杰为当代具有世界声望的学者,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早在少年时代,他就显露出科学研究的才华。22岁获得瑞士纳沙特尔(Neuchatel)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以后又在巴黎大学学习变态心理学、认识论、逻辑学和科学史等课程。皮亚杰曾在苏黎士(Zurich)、巴黎  相似文献   

11.
虽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得到广泛承认,但是其哲学始终招致了众多的非议和批评.这一方面来自与皮亚杰持根本不同倾向的哲学家,如英美分析哲学家,另一方面也与皮亚杰哲学自身的固有困难的内在矛盾有关.下面拟就现代西方哲学家对皮亚杰哲学的研究和批评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方富熹   《心理科学进展》1987,5(2):59-63
临床法是皮亚杰为首的日内瓦学派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方法。本文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著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应用临床法时研究人员应掌握的技术:如何设计和提出问题;如何诊断儿童作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反应;如何分析说明所获得的结果资料等。文中还指出了应用这一方法时研究人员容易犯的错误及克服办法,最后对临床法的价值和局限性作了扼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皮亚杰思想对当今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首先论述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次介绍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最后讨论了皮亚杰建构主义与当今建构主义的区别,有助于全面了解皮亚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过程分析成同质的和连续的平衡过程,这种平衡过程导致异质的和非连续的平衡状态。所谓平衡状态就是皮亚杰的“结构”概念所意指的东西。平衡概念所涉及的不是关于发展的任何特殊阶段,而是关于从一种状态到一种状态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就作用于这个系统的力或在系统之内的力来说,是具有某种均衡或稳定的系统。不具有维持平衡状态的任何机制的系统,可能是非常短命的。  相似文献   

15.
韩玉昌  赵娟 《心理科学》2003,26(5):903-904,902
1 引言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继承西方哲学中康德的传统 ,在消除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思想水火不相容的对立之后 ,以建构主义的思想回答知识获得的最一般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一问题 ,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就是要解决人是怎样从低级水平的认识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认识的。心理学承担着解释这种“过渡”的任务 ,其手段就是对智慧的分析和刻画。从 2 0世纪 2 0年代开始 ,皮亚杰以结构主义为方法论 ,采用临床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长达 5 0多年的研究 ,以验证和丰富其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儿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客体的注意是注意分配过程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现象.诸多研究发现,这种现象既会受到格式塔客体本身,又会受到自上而下加工过程,如策略和经验的影响.本文在系统回顾二者各自如何影响基于客体注意的同时,还详细阐述了那些着眼于二者如何相互作用,其作用结果如何影响基于客体注意的相关讨论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人们往往较多地关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指导作用,而对于皮亚杰理论在科学方法理论上的观点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则重视不够。实际上,要真正理解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必须从了解这一理论的认识论入手。本文对皮亚杰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皮亚杰与康德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可以说皮亚杰是一个与笛卡儿具有许多共同点的理性主义者,那么宣称皮亚杰是一个康德主义者其意义何在呢?并不奇怪,这是一个极端复杂的问题。适当的回答将需要一些区分和限定。然而我认为,皮亚杰在一些重要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康德主义者,虽然在关键的方面他们也有不同(正如人们可以说德国和法国的新康德主义运动在许多基本的方面接近于康德,但也与他不同)。康德哲学中的某些基本成分完全被保留下来,有的则以修正的形式被保留,还有的被皮亚杰拒绝了。一、康德的转向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英国经验论取得了重要的发生学转换,但由于这种经验论建立在认知的摹本理论基础上,因而它已被证明是不恰当的。对比而言,理性主义否定认知的摹本理论有利于赋予认识论的主体以能动的作用,但不幸的是,理性主义赋予这种认识论主体的作  相似文献   

19.
本书详细地提供了新皮亚杰学派在不同领城对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情况.新皮亚杰学派承认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模式,并试图用这些概念来说明很多新的问题,增加皮亚杰理论未包括的领域.本书的作者是与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的晚期一起工作并在他死后继续在那里从事研究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江卫华 《现代哲学》2000,(3):93-97,108
数学素质教育(Mathematical Eclueation)现在已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理论上则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就不能不涉及人的认知,不能不涉及认知理论。实际上,数学素质教育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教育”下的一种认知过程。所以,数学素质教育与认知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