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红安 《学海》2007,25(2):160-163
建国后,中国农业通过建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劳动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力,但是高级社与人民公社时期,农业劳动组织激励机制丧失,这使得我国农业经济乃至农村社会发展出现了危机。以农户家庭承包为基础的新型农业劳动组织建立后,激励机制得到了恢复,从而在一定时期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组织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的缺失弊端又暴露了出来。本文认为,新形势下农业劳动组织应该在保持农户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强农户之间的社会联系,形成新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
谷政  卢亚娟 《学海》2015,(4):95-101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江苏三个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农户为实地调查对象,有约70%农户能认识到天气变化。江苏的农户主要通过自己感知的方式认知天气的变化,约90%的农户认为气候变化表现为温度上升。农户趋向于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规避气候灾害,而较少依靠外部力量。江苏各地区大部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保险服务基本上持满意态度。提出加大对农户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强化对农户的有关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引导,提高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天气保险基础理论和精算技术的研究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青 《哲学动态》2005,(10):70-71
"明治哲学与东亚近代哲学的转型"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8月6~7日在延边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日本哲学学会及延边大学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提供后援.出席会议的中国、日本、韩国学者们围绕"明治哲学与东亚近代哲学的转型"这一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组织内部集体抗争中的高风险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仕政 《学海》2007,(5):40-50
组织内部的集体抗争及其参与兴趣是以往社会运动研究很少涉及的领域.那么,一个组织内部如果发生集体抗争,哪些人最有可能参与?本文把那些有意参与的人称为"风险人群",将其中态度最为坚定的那一部分称为"高风险人群".本文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入职渠道、组织内部控制、组织内部交往、在组织内的社会经济地位、工作满意度等角度研究了"高风险人群"的特征,以及他们参与集体抗争的兴趣与上述组织过程和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入职渠道的市场性和组织的国家属性越强、个人年收入水平和工作满意度越低、与下级同事的交往越多,参与集体抗争的意愿越强.  相似文献   

5.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克庆 《学海》2007,(3):73-77
本文把慈善组织的发育置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探讨了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发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慈善组织的发育是中国市民社会成长的重要标志。但在当前市民社会发育不足的背景下,在构建以政府责任为主、以社会化服务为辅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慈善组织的发育受制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政府应当在慈善立法、弘扬慈善文化、组织管理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珏 《道德与文明》2010,(4):135-139
改革开放前单位组织的集体道德行动逻辑有着明确的可预见性.文化多样、利益多元的"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呈现出不同于单位制度时代的道德行动逻辑,调查数据表明,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具体表现在道德行动方向多元、道德行动动力不足及道德行动能力欠缺上.当代中国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在传统伦理"路径依赖"与市场经济"自然法则"的双重挤压下现实地呈现,在个体德性与"伦理场域"的相互关联中辩证地开展,在社会现实的伦理需要和伦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健康地运行.  相似文献   

8.
秦汉以后的祭祀活动分别在宫廷、官府、民间3个层次上进行。民间祭祀活动一般由"社"、"会"组织实施。本文探讨民间群体性、公共性祭祀活动,对民间祭祀组织"社""会"进行考察梳理。  相似文献   

9.
郭星华 《学海》2001,(1):116-119
"秩序情结"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一种深层心理状态,即使在当代中国的年轻一代里也是存在的."秩序情结"对我国的社会转型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平稳进行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的一面是对社会转型的速度有一定的阻滞作用.此外,虽然儒家思想与传统伦理道德仍然是主流,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这种格局既是社会转型的结果,又是社会进一步转型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此论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小说中以凡男遇女仙为特征的类型故事的神话学起源、特征以及道教"仙境"说、"修仙"观念和"地仙"说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1):24-30
文章主要分析了道教在中国古代"梦幻"故事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道教的"出世"人生理想和"去欲就仙"的宗教观念对形成这类故事的文学特征方面的重大作用.因此,这类小说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理想主义传统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7,(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普惠金融与"草根创业"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阐述了普惠金融与农户创业融合的机理,分析了二者融合的困境及成因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政府、中观金融企业、微观创业农户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改善信贷环境、提升创业融资能力"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6,(4):124-133
在农业"去过密化"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有其内在合理性。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作物所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与劳动力的配置使用、副业生产和家庭经济分工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合理性的"经济生态系统"。更加重要的是,这个"经济生态系统"与当地的人口流动和居住模式具有微妙的亲和性。农业产业化在某种程度上为当地的城镇化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得这种城镇化模式既不同于"工业城镇化",也不同于"土地城镇化",而是一种承接"地气"又富有"人气"的"梯度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林桂榛 《周易研究》2005,19(2):52-57
近代科学在欧洲的产生,乃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学术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大规模分离.而汉以来"独尊儒术"的实现,<易>作为儒家主要经籍以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宏大叙事与终极关怀,影响了经学时代中国学者的学术兴趣,导致他们将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了以史学为主的"人事"中而非自然事物的研究对象与形而下的研究路径.两个相对独立的历史进程与历史体系或无何可比性: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只有在产生近代科学的欧洲自我历史进程与历史体系中才能得到解释,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亦复如此.至于将中国科学落后的原由单一性地归结于<易>或儒家经学,这未必符合历史的因果真相与思维的有效推理.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经济主体缺乏诚信,交易行为则难以进行.企业诚信的实现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生长的环境,政府在培育诚信的生长环境这一公共资源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使得伦理要求制度化,帮助他们的企业建立伦理自控机制,明确并落实伦理责任,以实现诚信.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比较早地由政府通过立法,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帮助企业建立伦理自控机制,明确伦理责任,切实有效地维护诚信的生长.美国于1991年11月1日颁布并开始实施的"组织的审判准则"就是这样一项法规.它不仅对美国国内企业诚信的维护起了推动作用,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欧洲诸国、加拿大、南非等)企业诚信的建立也起了促进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组织的审判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的内容和影响,说明政府在运用法律,建立企业内在自控机制,落实伦理责任,实现诚信中的作用,以期对中国经济伦理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如何从渔猎时代进入到农业时代,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分析神农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农业时代时所采取的“神而化之”措施,力图证明:社会的转型无疑是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开始,它必将引发社会信仰的创新,二者相结合,则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农户经济理论再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郑杭生  汪雁 《学海》2005,(3):66-75
本文在对五大著名的农户经济理论简述的基础上,从“理论逻辑”和“理论边界”两方面对各种理论在方法论和理论假设的适用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述评;文章指出,要对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对农户经济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应采取“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视角,联系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结构,综合性地运用各种农户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8.
李向平 《法音》2008,(4):12-16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既有的结构、制度、组织先后呈现了分化状态,社会成员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新格局已经逐渐凸显.从而要求各类社会组织及其成员,逐步形成一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彼此协调的机制,进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佛教也在此社会变迁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彼此协调的社会认同机制,尤其是在非国家、非市场空间里的社会建设功能,亦随之而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9.
农户林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水发  李周 《学海》2011,(2):102-108
农户是林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主体。规范和推进林地使用权流转应当充分尊重农户的流转意愿。本文基于农户微观视角,运用江西铜鼓县和靖安县77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林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差异因素、农户是否以非农收入为主、流转是否容易以及林地地块数量因素对农户的林地使用权转出意愿有显著影响。而流转是否容易、农户是否以非农收入为主、户主年龄、林地地块数量因素对林地使用权转入意愿影响显著。本文还提出了尊重农户意愿、保障农户收益、提高农户的非农收入水平、加强政策引导、稳定林权、完善流转市场及相关机制、考虑地区差异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应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在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前,对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检测,选择与现存患儿相同HLA配型的胚胎进行受孕,孕育一个组织配型相同的脐带血干细胞供者.在某种意义上说,该项技术的应用是创造人来获得移植组织,由此引发系列伦理争议.讨论孕育"救星同胞"这一医学实践内在需要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