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哲学动态》今年第二期刊登了张时伟同志《什么是真理》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值得认真讨论。一、什么是客观真理? 真理一词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种是客观真理,那是指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种是主观真理,那是指人的正确认识,即科学真理。从哲学史上看,从来就有许多哲学家是这  相似文献   

2.
不能否认价值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发表了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文,把“价值真理”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期发表的薛克诚同志的文章对“价值真理”提出了异议,认为承认了价值真理,就没有了客观真理。 我认为,薛文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真理首先必须是客观真理。真理是科学性(即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理之所以是真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真理?五十年代,学术界有三种回答:第一、客观真理就是物质世界;第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第三、真理是认识中的客观内容,它不能与客观事物混为一谈,也不能等于正确的认识。今天,问题的讨论是深入  相似文献   

4.
该会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发起,于1995年4月19—25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讨论会对真理的本质、作用、发展规律以及当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有没有“主观真理”? 有的论者认为,从真理的存在形态考察,既有客观真理存在,也有主观真理存在,主观真理是相对于客观真理而言的。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相对于人来说具有其先在性,将这种规律、关系以“是什么”这样的事实判断揭示出来,观念地反映出  相似文献   

5.
五、社会认识中的真理苏联学者认为,理解社会认识本质的中心问题是,在社会现象的认识中是否存在着客观真理?如果存在,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认为这种特点具体表现在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和党性、真理和价值、真理和理想、真理和方法等问题之中。 (一) 真理的客观性苏联学者认为,客观真理有不依赖人、也不依赖人类知识的内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它的一体化,这个问题在哲学界是有争议的。何畏同志在《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体化到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及其统一,我曾作过初步探讨(参见拙作《真理在本质上是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8期)。《国內哲学动态》今年第6期发表尹瑜新同志《要正确运用“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一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异议,但我不能同意尹文的观点。现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求教于尹瑜新和哲学界的同志。尹文认为,“真理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的提法是把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在同一对象上同时用于形式和内容两种不同的涵,这里的抽象只是就真理的形式而言的。我认为,真理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抽象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抽象性。当我们提出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8.
“把真理定义为客观事实”这是对列宁关于客观真理问题论述的歪曲、误解,此论的提出者所提的几个论据都是错误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的结果。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10.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我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一文中所坚持的观点。方昕同志发表了《“两重反映论”这种论点能成立吗?》(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向题并未明确表态,只对我所说的“两重反映”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感到  相似文献   

11.
需要真理     
最好是用批评者自己的话来回答他的哲学批评。J.O.扬在他的《实用主义与哲学的命运》一文中说:“真理的概念太有用了,不能撇开不问。”“诚然,……哲学家就必须放弃一切发现客观真理的希望。……哲学家作出的回答应和任何断言一样,都是与社会共同体的理论有关的。哲学家不应逞能,  相似文献   

12.
信息哲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弗洛里迪  刘钢 《世界哲学》2004,(5):101-107,113
编者按: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在国际哲学界已经得以确立.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弗洛里迪的两篇文章《什么是信息哲学?》(本刊2002年第4期)与《信息哲学的若干问题》(Open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v of Information)可被视为信息哲学诞生的标志性与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6,(5):92-99
传统观点、当代学者列奥·施特劳斯以及中世纪对《迷途指津》的解读,其共同点在于认为迈蒙尼德关注的是"元哲学"问题:即哲学与托拉(理性与启示)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迷途指津》关注的是古典哲学问题:人类的完满和真正的幸福由什么构成?人怎样或者应该如何处理其形式与质料、理智与肉体之间的张力?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寓言是被先知-统治者所充分了解的作为控制真理传播的工具,这似乎不如皮纳斯关于寓言是"表达先知自己对真理不完整理解的手段"的观点更切中肯綮。《迷途指津》中的寓言是表达人类形而上学知识的片面和局限的媒介,该书正是表达人在试图掌握不完全理解的真理时的知性体验。  相似文献   

14.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周抗同志和方昕同志的观点是对立的(见《哲学研究》1978年第8、10期)。前者认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没有阶级性;后者从文章内容看,至少认为社会领域的真理有阶级性。讨论这个问题是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继续。真理是什么?有没有阶级性?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在真理内容及其检验标准问题上就会有分歧。  相似文献   

15.
自开展真理的标准问题讨论以来,哲学界着重研究了同实践、真理有关的许多问题。其中关于真理的定义、形式与内容的研究有所深化。目前,这些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进行,但是几种不同的看法已经比较明朗。  相似文献   

16.
实用主义者否定客观真理承认或不承认其理的客观性,这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哲学上两大阵营,过去和现在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个问题是与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相联系着,所以任何一派哲学都必须解答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个重要问题,实用主义者则是把否认客观其理作为它的反动哲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哲学科学》杂志辟专栏讨论真理问题,引起学术界对至关重要的认识论问题的注意。已发表的几篇文章(作者为и.T.卡萨文、C.Б.克雷姆斯基和л.A.米凯希娜)无疑深化了真理的哲学概念。但与大多数著作一样,这些文章仍拘泥于对真理作认识论解释。苏联哲学一向仅就人的生命活动的认识领域分析真理。从一定程度上说,这顺应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真理概念;从更高的层次说,则顺应了俄国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取  相似文献   

18.
车玉玲 《世界哲学》2007,(5):95-101
"真理"这个神圣的称谓一直是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与生命存在之意义所在。然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却从真理存在的前提、内容与运思方式上等,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真理观念,而强调真理的"主观性"、强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的真理观。随着真理自身神圣性的丧失,附着其上的意义与价值也失去了。20世纪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哲学、又不同于现代哲学的真理观念,即从信仰与主观体验的角度诠释了真理的含义,力图恢复真理自身与人之存在的神圣性,以此抗击虚无主义对现代人精神领域的冲击与损害。  相似文献   

19.
两年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学术界和广大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大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最近,哲学界对其中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如什么是实践,是大家争论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为了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创造一些条件,本刊从本期起开辟《实践问题讨论》专栏,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20.
周抗同志发表在1978年第8期《哲学研究》杂志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的一个条目(《真理的阶级性》)的同时,对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周文第四节集中谈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真理为什么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基本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说的内容分为反映阶级性和反映科学性即真理性这样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部分。对于这种“两重反映”的论点,读后有若干不解之处,特提出就教于周抗同志。 一、周文承认“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被政治和经济所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