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处魏晋更替之际,嵇康、阮籍表现出诸多相同点,最突出的一点是对个人精神自由的强烈追求。理论上,他们推崇"心"、"神",强调超越名教束缚,任运自然本性,落实到诗文作品中,他们反复描写的是一种超尘越俗的自由之境。这对于中国美学在中晚唐之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自由之境可以说是此后中国美学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2.
大味必淡——试论弘一大师书作的美学意蕴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杰 《法音》2002,(4):33-36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上两偈是禅宗五祖弘忍下的上首弟子神秀及禅宗六慧能关于佛性的诗体把握。者认为慧能之所以能胜于神而得五祖付法,成为禅宗六,其根本在于对佛性的彻悟,对“淡”性的最高境界“空”的刻体验。让我们再来静聆弘一大师释子自道:“世法惟恐不浓,世法惟恐不淡。欲深入字法,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放下,放至无可放处,‘淡’性然现前。淡性既现,三界津津有味之境界如同嚼蜡矣。”凡熟知弘一大师书作者皆知其书风以“淡”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庄子》中充满了"中国艺术精神",确实是"美学"。《庄子》中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充满了美学意蕴。这是因为,庄子的"道"其实就是美,他的"体道"就是审美,而他的"与道合一"就是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一在标榜艺术终结的后现代语境中,西方传统的美学面临着衰落。当代西方美学重新思考审美功能,其美学的转向是以重新考量美与生活的关系为重点,而道德乃是其中的难点:美与善如何能够在人生中获得统一迄今仍然是美学致力于解决的难题。在西方美学的当代转向中,美学家对传统美学的批判集中在对康德关于审美无功利性这个作为其美学基石的观点的颠覆上。当代美学家批判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6.
划道道一词由叶秀山先生从西方引入中国书法艺术,并将其融入书法美学理论,它不仅作为人本源性的表达,还可被认作是中国书法的缘起。它与中国书法美学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形式(线条)与时空上,还体现在生活世界中对他人的模仿与表演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出了中国书法美学背后的意蕴——人生命存在的活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2006年3月18日2时48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顾问,江苏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省教务委员会主任、南通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天主教海门教区主教郁成才因病医治无效,在南通逝世,享年89岁。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自选自圣主教之一的郁成才主教,长期以来,以一颗诚朴执著的爱国之心,践行于他所信奉的天主教事业,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演绎了爱国爱教的人生主题。追忆郁成才主教的人生轨迹,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他不同寻常的人生亮点。亮点一:执著坚定的爱国观作为信仰坚定的宗教领袖,郁成才主教是…  相似文献   

8.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伟大的艺术遗产,是中世纪美学思想和神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文章通过探究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外观与结构,并以该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美学意蕴及内涵。  相似文献   

9.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精神最集中的凝结,充分体现了独特的伊斯兰美学模式。本文从清真寺的朝向、清真寺本身建筑形体几何结构到清真寺抽象纹饰艺术等的形式美出发,阐释了清真寺实质上是真主的象征的论断。对构成清真寺形式自然物质因素(形体、声音和色彩)及其组合规律的出神入化的运用,是它淋漓尽致的表达伊斯兰美学模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他仿佛总是骑着黑骏马从莽苍的草原而来,沉郁苍凉的古歌伴随着他的每一步跋涉回响、飘荡——这是张承志作品带给我们的基本印象.当我们的身心浸润进张承志的每一部作品时,都不能不感受到那充满生命光色的浓烈氛围,不能不感受到一个同命运共振的灵魂的澎湃激情,从而使得生活于现实中的、那许多游弋无定、渴求自由的智慧心灵获得自如的舒展. 这就是张承志,一个从第一次执笔起就恪守"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原则,曾以"阿拉丁夫"(蒙语——"人民的儿子")作为笔名的张承志;一个"从来不让黏腻污脏沾上自己的笔尖"(《芳草野草》)的张承志;一个以三块大陆为立命之地,并充分地书写草原的广袤、粗犷、明亮,黄土高原的苍茫、雄浑和黄河的奔腾、激越的张承志;也是一个执拗地坚持认为"文学应当是作家心中最后的堡垒.一个作家很难做个完人,但是他至少对自己的文学要做到真诚"(《又是青春》)的张承志.可以说,因为有了他,中国当代文学又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张玉能,男,祖籍江苏南京市,1943年出生于武汉市,196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蒋孔阳教授,致力于西方美学。毕业后先后任华中师大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术系主任,教授,图书馆馆长。1996.10-1997.10,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访问学者,师从安东尼·格拉夫教授。现工作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指导组组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张玉能对席勒美学研究彰显其审美人类学思想,对实践美学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并认为美学的本根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人格和谐发展的人。他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对人类充满着深切关怀的美学家。  相似文献   

12.
在魏晋美学中,陶渊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他用平淡冲和的形态展现了魏晋风度的美,以他自己的生命境界展示了魏晋玄学主题的深度.他真正以平常的心态融入大自然中,把审美理想建立在平凡真实的生活之上,追求生命过程的本真与完满,实现了审美式的超越,摆脱了一切羁绊,超越生死的束缚,从而使自己的生命精神达到了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正《美学人生——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学者的学术之路》,在我国战疫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出版了。该书由《美与时代》杂志编辑,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美学家汝信先生为之作序,称赞本书的出版是我国美学界的一大盛事。本书特点:一、规模宏大,体例新颖。全书分三卷,共200万字,16开本2200页,收录了从朱光潜到21世纪美学新生代等我国四代95位美学家的人生和学术资料,超过以往各种美学家评传辞典类书籍。  相似文献   

14.
永嘉学派刘安节、刘安上兄弟上溯至《易》,以实践重新弥合道与器的裂纹,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将格物致知的内省与外拓并重。通过引入庄子的思想资源,同时又摒弃其相对主义方法,结合儒家思想,形成了刘安节、刘安上斋心沐形的独特理论。斋心与沐形的合一,使得世俗成为无功利审美的对象,相较于之前的学者通过内省获得仁乐而言,对于刘安节、刘安上来说,仁就是乐本身。  相似文献   

15.
原始社会所确立的线的艺术形式被延续下来,这是中国画用线艺术的渊源所在.真正的艺术是个体全人格中善的情感真实无伪的表现.情与理的统一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这一意识对于人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方法同样起着主导作用.这也正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观念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我开始接触美学是1970年代末. 1973年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当时改名为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并留在学校秘书科工作.1977年从秘书科回中文系任教,不久,适逢恢复研究生教育,我们系老一辈文艺理论家廖苾光先生复出招收研究生,我当时是文艺理论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受领导委托,协助廖先生教学的有关工作,自然也跟本专业的研究生一起聆听廖先生讲学.那时廖先生讲的课程有中国文论和黑格尔美学等,由此我初步接触了黑格尔美学.  相似文献   

17.
<正>毋庸置疑,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 1906-1998)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之一。通过《艺术语言》、《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心灵及其他问题》和《哲学、其他艺术和科学的重释》等一系列著作,古德曼在分析哲学、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的广阔哲学背景中,对艺术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并最终构造了一套精致的"艺术语言",不仅肇始了"艺术(美学)的认识论转向",而且导引了此后20年艺术哲学的分析大潮,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尊崇为分析美学最有建树的"四大家"之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与浪漫是马克思美学的两个重要特征。在对马克思美学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种解读各有佐证,针锋相对。为了澄明这两种解读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美学的旨趣,从马克思"真正现实"和"真正本体论"的双重维度诠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争,力图在"个体生活"与"类生活"构成的生活底蕴之上论析马克思美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文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是当代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思想在当代西方衍生发展的新形态。冯宪光是中国较早涉足这方园地的理论拓荒者之一,从最早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思想的评介,到借鉴西马文艺学、美学中的优秀成果来反思中国文论及美学建设,进而大力倡导人民美学,为构建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做了大量准备性和积累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