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求。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明白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2.
上帝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我们被呼召在孩子的生命中有份。每当我们与孩子一起谈话,讨论,研究,以及为这些事祷告时,就能与他们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并深入孩子的心灵去塑造他们的性格。 每个做父母的都曾有过金色的童年,孩提时的不同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定型是很重要的,孩子天生好动,有新鲜好奇感,做父母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要鼓励他们进行不断的尝试,当他们做得好时,要适当赞赏及肯定他们,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赞赏,才会感觉家庭和社会爱他和接纳他。事实上  相似文献   

3.
秦昱 《天风》2014,(4):34-35
一个孩子向我求助,电话里,他倾诉着自己被大人误会、被大人误解的委屈。我不禁感慨,这样的孩子实在需要主的爱,而这份爱是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4.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然而怎样爱孩子,并不是每个作父母的都明白的。爱要适度,千万不要陷入爱的误区。爱孩子的心理误区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虽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人人都想获得成功,不愿承认失败。事实上,失败也有它的价值,对于学生们来说更是如此,只要父母正确引导,孩子也可以在失败中成长。  相似文献   

7.
和婴儿聊天     
有的父母也许会想,和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好聊的?岂不知,和婴儿聊天大有学问。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初生婴儿喜欢听父母的声音。虽然他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但从父母的声音中,他能明白父母的存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父母与他交谈,不仅仅是观察和扶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而且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8.
每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诚实正直的好孩子,可现实生活中偏偏就有一些孩子爱撒谎。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您家的孩子不撒谎呢?我觉得您应该切实做好以下五点: 1.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往往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谎当成玩  相似文献   

9.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  相似文献   

10.
道德杂谈二则杨树森使廉──爱子之爱法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普天之下,无有不爱其子女者。然而,其爱法则大有讲究。《世说新语》上有个陶母退鱼的故事。陶侃青少年时代做桥头捕鱼单位的管理员(鱼梁吏)期间,叫人送了一堆鱼干给母亲。陶母原封不动退回,并公开修书一封...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者弗洛伊德指出了儿童大约在3~5岁之间对父母会产生一种性的情结,叫做俄狄蒲斯情结,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会产生恋父情结),当他发觉自己不能占有、独享母亲的爱时,会产生焦虑感及对父亲的嫉妒感,可又当他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性冲动,而感到自己卑劣、无耻时,就慢慢地把这种情结压抑,沉到无意识当中。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亲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冲突,给予及时指导,使他对母亲的爱正常化,与父亲的冲突缓合,那么孩子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危险期,将来与父母亲保持一种良好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选取65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和亲子依恋安全性问卷,考察了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并探讨了头胎子女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二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能力感高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能力感;(2)头胎子女的母子依恋能够调节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对于高母子依恋组的被试而言,有无二胎无法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组的被试来说,有无二胎能显著正向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父子依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对高母子依恋群体而言,有无二胎不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群体来说,家庭中有二胎会促进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选取65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和亲子依恋安全性问卷,考察了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并探讨了头胎子女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二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能力感高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能力感;(2)头胎子女的母子依恋能够调节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对于高母子依恋组的被试而言,有无二胎无法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组的被试来说,有无二胎能显著正向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父子依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对高母子依恋群体而言,有无二胎不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群体来说,家庭中有二胎会促进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亲子小单方     
作为父母,爱孩子应该讲究爱的方法、爱的战略,切忌无原则地溺爱。  相似文献   

15.
泛爱与乏爱     
近年来,培养孩子有爱心和感恩之心一直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而一份对“问题儿童”的分析发现,孩子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是父母(教育者)给予他的爱的方式不恰当,主要为两种方式,即“泛爱”与“乏爱”。  相似文献   

16.
笑话!当今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中的太阳,哪个父母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当然,你清楚知道你的孩子今年几岁、爱穿什么、爱吃什么,但是你知道你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乐意干什么吗?教育子女,首当其冲是要知子、识子。对孩子认识越全面越能使你的教育起到预期的作用;对孩子认识的越细致越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年轻父母对子女不再有长辈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靠体罚孩子而达到家教目的的做法,已被大多数父母放弃。但是,一些年轻父母因望子成龙心切,或有意或无意,采取讽刺、挖苦、揭短等手段,使孩子在精神上造成了程度不同的伤害,我们姑且称之为“精神虐待”。 虐待的具体表现 一是对孩子实施精神控制。一些家长为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校考到高分,除了学校  相似文献   

18.
学会感恩     
回忆曾经走过的路,有快乐也有悲伤,有委屈也有挫折,有幼稚天真的幻想也有远大的志向和高远的目标;回首再看,我的人生之路充满爱,如歌的岁月构成了人生精彩的篇章,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因为是他们给了我机会和力量,使我感受到快乐,走向自信。  相似文献   

19.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20.
时下,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自尊的人来看待的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断,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据某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父母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