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的主力——青少年能否适应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挑战与竞争.能否立足未来社会已成为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依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及相关的理论都表明,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术进而形成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关键。因为人际关系的状况如何,对青少年身心健全发展以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社会竞争激烈,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飞速地发展,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拍打着我们开放了的国门,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要立足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之林,关键是要有适应于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人才主要是靠教育来培养的,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所以,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其创造才能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健全的艺术素质,是我们现代美术教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青春期的适应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对369名初中生从初一到初三的应对方式、压力、社会适应进行了四次调查,通过纵向中介模型考察应对方式、压力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一时期的积极应对方式能够直接提高初三时期的积极适应水平,直接降低消极适应水平;初一时期的消极应对方式会通过提高后期的压力间接提高初三时期的消极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家庭社会资本在家庭收入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影响中的中介作用,选取了418名农村小学3-6年小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家庭经济压力问卷、同伴提名法、学习成绩、孤独感问卷和家庭社会资本问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经济压力与学业成就、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2)家庭经济压力通过家庭社会资本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学业成就(中介效应值为–0.14);(3)家庭经济压力通过家庭社会资本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中介效应值为0.03);(4)家庭经济压力通过家庭社会资本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同伴接纳(中介效应值为–0.07)。研究得出,家庭收入完全通过家庭社会资本来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累积风险观的观点,考察了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因素对社会适应的累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5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 1年后实施追踪。以前后测中一直处于留守状态的285名儿童为分析对象,其他样本作为对照组仅参加社会适应比较。结果显示:(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前测、后测社会适应得分均较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即时/延时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式均为线性模式;(2)控制性别、年龄的作用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对社会适应的即时/延时预测作用均显著(β=-0.42/-0.23, ps <0.001)。即时预测中,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后半条中介路径有调节效应,随着资源水平提高,压力的中介能力降低;延时预测中,后测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中介模型中的主效应及前半条中介路径同时有调节作用,随着资源水平提升,延时主效应及后测压力的中介效应同时减弱,至高分组时两类效应均不显著。可见,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是留守儿童低社会适应的重要近端环境因素,且部分通过诱发压力来实现;心理社会资源对其社会适应有重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颖  程玉洁  邹泓  王莉 《心理科学》2012,35(6):1376-1382
采用问卷法,对2157名中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学业压力与人际冲突是中学生所遇到的最主要的日常生活事件,低年级经历的事件显著少于高年级,女生经历的事件显著少于男生;(2)中学生日常生活事件显著负向预测积极适应,显著正向预测消极适应;(3)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在日常生活事件和社会适应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问题趋近、问题回避的作用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7.
曾守锤 《心理科学》2011,34(3):631-635
对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状况以及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在压力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中是否起调节作用进行了探索。给334名流动儿童和237名城市儿童及其家长施测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CBCL)。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层次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在压力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表明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的研究设计探讨母亲养育压力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选取上海市两所公办幼儿园202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1)母亲养育压力与男孩的外化问题行为可以相互预测,与女孩外化问题行为相互预测不显著;(2)母亲养育压力与幼儿社会能力可以相互预测;(3)母亲养育压力不能显著预测幼儿内化问题行为,但内化问题可以显著预测母亲养育压力。母亲养育压力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且在幼儿外化问题行为上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上述求助的内容看,主要与社会适应问题密切相关。前来咨询的学生以高一年级的学生居多。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状态,即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状态。当个体出现适应不良时,会有许多负性情绪表现,如彷徨、失望、忧虑、怀疑、悲伤、恐惧及绝望等,负性情绪过于持久强烈会导致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10.
适应是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映,如对光等物理刺激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适应等。J.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由于人是社会的人,因此个体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环境;由于人有意识,因此人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与外部世界取得平衡,而且要取得内部心理世界的平衡,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我们生活的社会明显丰富化与工商业化,引起了我们生活脚步的加快和生活环境的竞争,这使我们每个人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律,去适应各种变化。与此同时,人的压力感也就产生,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能促使我们去表现自我、发挥潜能和抒发情感;但也可能导致自身体力消耗、精神恍惚和心灵冲击,甚至带来意外事故与疾病。因此,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无论压力带来的是愉快舒畅,还是愁闷烦恼,只要能学好疏通生活压力的方法,我们就更能够享受压力带来的好  相似文献   

12.
未来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的主力——青少年能否适应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挑战与竞争,能否立足未来社会已成为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依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及相关的理论都表明,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术进而形成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关键。因为人际关系的状况如何,对青少年身心健全发展以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校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社会生活节奏之快,各方面竞争之激烈,令没有思想准备的当代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紧张、焦虑、挫折等因素给他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以至于难以适应而陷入极端的痛苦、畏惧、失望、甚至绝望之中,并因此而导致对社会的不满、对他人的暴力、对自身的残害乃至自杀等现象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对459名初一到高二学生施测自恋、自尊以及社会适应问卷,以探讨中学生自恋的年龄特征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自恋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年级差异显著,初三学生的自恋水平要显著低于高一学生。由于年级差异的效应值很小(G2=0.025),要谨慎分析该年级差异。(2)自恋与中学生自我报告的社会适应良好呈显著正相关。(3)自尊在自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经历急性压力、创伤或者更多不同形式的慢性压力时成功应对、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对心理弹性机制的研究有心理社会及生物学两种研究取向.探索了心理弹性的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神经生物、分子遗传学因素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过程,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河南和陕西两省3812名4~9年级农村学生为研究样本, 考察其在抑郁、自尊、问题行为、幸福感、未来压力感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探讨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倾向值匹配之前, 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未来压力感知、抑郁和幸福感3方面的适应状况均比非留守儿童差, 在师生关系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感知到的未来压力及抑郁水平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经过倾向值匹配处理后, 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仍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未来压力感知也高于非留守儿童, 但其他方面的差异不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对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适应差异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的外出务工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会变化对人们心理健康、适应、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分析现代社会变化的特点与心理的内在关系。结论:社会变化为人们心理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遇,给心理适应带来了新的难度,对心理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讨论:在促进社会发展时要根据心理卫生的要求扬优抑劣,努力优化人们的心理素质,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8.
建军 《天风》2011,(7):46-47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休闲娱乐的时间相应增加。面临社会竞争强大压力,拼搏的人都想释放一下压力,放松一下筋骨。那教牧传道是否也可以娱乐呢?让我们来听听同工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已成为中国宗教界最关注的课题。我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在不断进步,作为中国宗教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考虑同社会适应的问题。中国天主教,从历史来讲,是外来的宗教,更要考虑同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天主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认为首先要了解的是自己宗教所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痊置,及与社会主义社会政府的关系。概括一句话讲,天主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如何处理好政教的关系,从而达到政教关系协调,社会稳定。在…  相似文献   

20.
成人学习不良社会适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嵘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569-575
近几年,学术界对成人学习不良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不断增多。在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的总体思路后,文章从受教育程度与社会适应、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情绪状态与压力以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对该领域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最后,针对提高成人学习不良社会适应能力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