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苏联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其发展虽迟于西方一些国家,但基础并不薄弱,它有良好的研究传统,有对语言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还有自己的语言学理论,即功能理论和其他理论。六十年代后半期以来苏联连续出版了一些颇有影响的著作。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理论和实验结果。1966年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在莫斯科举行了首次跨学科的专题讨论会,介绍苏联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在这次讨论会上报告的将近30篇论文反映了苏联心  相似文献   

2.
《学海》2022,(1)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大变革时代,因地理位置的偏离、人才的匮乏和内驱性的不足,白话文学在澳门几无自发产生的可能。同时,文化上与内地同根同源,文学发展与内地息息相通,又构成澳门白话文学产生的必然性。陈子褒在澳门倡导白话文、编写白话启蒙读本、推动启蒙教育,是晚清白话文运动在澳门的响应,为澳门白话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20年雪社成员冯秋雪发表澳门第一首新诗。20世纪30年代是澳门白话文学的初创期,澳门本土有白话诗、文、戏剧和小说的发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澳门白话文学全面兴起。澳门白话文学产生在澳门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转型体现在"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及"文化下移与文体变革"等方面。知识分子的流动和市民对新思想的接受,对澳门新文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相比同时期的内地和台港,澳门新文学的产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我曾在苏联列宁格勒学习了五年。1985年9月至1986年9月,我有幸第二次去苏联学习。在这一年里,我不仅见到了五十年代的苏联老师和同学,还新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利用各种可能条件,较广泛地接触了苏联心理学同行,了解苏联各个领域的情况。通过一年的学习、访问,我对苏联心理学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文仅就苏联心理学近廿多年来的进展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愿与同行们讨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年轻的苏联哲学家热衷于逻辑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唯科学主义倾向。弘扬理性是欧洲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道路,但在苏联,唯科学主义倾向的出现有独特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形成宗教哲学、宇宙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哲学派别,共同之处是重视集体轻视个人。以此为基础在30年代形成苏联哲学。不能简单否定苏联哲学。苏联哲学有三个阶段:一、20年代,这时哲学尚有独立研究的部分可能;二、30、40年代,哲学彻底意识形态化,扼杀一切创造性;三、50—80年代,出现60年代人~①哲学家,他们彻底抛弃30、40年代的苏联哲学。50—80年代苏联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座右铭是"人可以也应该靠自己的头脑生活"。其背景是苏联社会正努力从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的价值,具有人道主义性质。带有人的面孔的社会主义是60年代人哲学家的理想,而且对他们来说,人的面孔比社会主义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苏联心理学界大致在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才开始从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学者们首先研究的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对象、范围、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联系问题。 1973年在苏联“心理学问题”杂志第四期上,刊登了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鲁巴兴的文章,题目是“技术进步与管理心理学问题”。该文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管理活动的一般特征;2、自动控制系统条件下管理活动的特征;3、管理的社会心理问题;4、管理的教育心理问题。文章的重点在第二个问题。该文一开始列举了  相似文献   

6.
近10—15年来,哲学解释学(释义学)在西方风靡一时,在西方哲学和社会各流派中,它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这种情况引起苏联哲学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哲学解释学已经成为苏联哲学界研究和批判的重点对象之一,而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理解’则已成为苏联哲学界进行正面探讨的理论课题。苏联哲学界对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和“理解”问题的关注起始于70年代初。到了7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哲学刊物发表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多起来,有关的专著也陆续出版。80年代以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对“理解”的哲学理论问题进行正面、专题研究的著作已经出版了7—8本之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8.
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斯大林认为,全体苏联人民“在道义上政治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1957年以后,我国有些人对斯大林的上述看法,全盘加以否定,认为只有阶级斗争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就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今天看来,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是有错误的。但他的错误不  相似文献   

9.
汉斯·昆(Hans Küng)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了一系列大部头宗教哲学著作,很快为广泛的知识层阅读,由此成为当今最有影响的宗教哲学家,并被许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汉斯·昆于1928年出生在瑞士,1948年至1955年在罗马格利高里罗马教皇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1954年被授予牧师职,1955年以后,又在巴黎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势头强劲的思潮出现在文化领域.这股思潮率先出现在了建筑、电影和美术等领域,后来又发展到哲学、文学等领域中.这个庞杂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理论被冠之以"后现代主义"的名称.历史学通常被认为是最后一个被卷入"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学科.70年代,西方史学受其影响,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研究方向,以及历史实践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渗入到历史学领域后,历史学更为深刻地反思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尤其是在史学认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的根基——历史客观性问题提出了挑战,使现代史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直到90年代末,国内史学界才稍稍有人关注后现代主义,并陆续有所介绍,此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引起了史学界的热烈讨论.本文试图通过概括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颠覆性阐述,以及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的热烈讨论,来展示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联哲学界将苏联七十年的哲学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一)十月革命胜利至三十年代;(二)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三)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种分期法,主要是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第一个时期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过渡时期;第二个时期为确立社会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为发达社会主义时期。下面仅就苏联哲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林氏刊物与海派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王毛 《美与时代》2005,(12):85-86
林语堂于20世纪30年代所创办的小品文刊物<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给海派文学注入了新质.在其影响下,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出现了大批风格类似的文学期刊,这些期刊连同林氏刊物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阵地,海派文学的发展由此进入繁荣期.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20~30年代传统逻辑在中国有过一阵子兴旺,接着却产生了种种曲解,乃至全盘否定。50年代传统逻辑又热闹起来,但不久就被“修正”、“改造”到前提假推理形式必错。这离根本不讲逻辑已为时不远了。数理逻辑于20年代已传入中国。30~40年代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50年代初却也视为伪科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传统逻辑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大普及,数理逻辑基础知识在逻辑工作者中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不过随之而来对传统逻辑、数理逻辑的误解,也日益增多。1989年各刊物上发表的逻辑论文,有一些对传统逻辑、数理逻辑提出了似是而非的批评:这些批评又  相似文献   

14.
苏联历史理论视野中的价值及其问题的生成、发展和终结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价值立论、70年代的价值定论和80年代的价值嬗变三个阶段。价值问题自身发展的脉络与苏联社会的发展演进同向共生,见证了社会主义苏联向资本主义俄罗斯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苏联,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学和道德的作用、科技革命进步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等问题成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苏联伦理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科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问题,1959年、1963年至1964年《共青团真理报》先后两次举行全苏学术讨论会,讨论了科学与道德、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从70年代开始,伦理学界十分重视科技革命与道德关系的研究,研究范围也有所扩大,涉及到生态学与伦  相似文献   

16.
形式逻辑教材中的主要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前旧中国水平最高的逻辑书,当推1937年出版的金岳霖的《逻辑》。但是50年代初,新中国的大学里容不得金岳霖《逻辑》占一席之地,新中国的逻辑教材以苏联斯特罗果维契的《逻辑》为样板,1951年苏联《哲学问题》发表的《逻辑问题讨论总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中国净土宗研究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20世纪最后20年以及21世纪。其研究内容可分为史学研究、理论研究、文学研究和艺术研究四个方面。史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文学研究亦取得了一定成绩,艺术研究最为薄弱。但总体而言,净土宗研究的现有成绩与其历史影响极为不符,有待研究的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18.
逻辑实证主义在二战后才被引入日本哲学学术界。在此过程中,赴日参加“美国研究研讨会”的美国哲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第一代分析哲学家出生于20世纪20和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一定影响,其中一些人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高质量的原创著作。第二代分析哲学家出生于20世纪40和50年代,他们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开始教学,并继续发表分析哲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多年来,分析哲学一直被称为“科学哲学”,大意是指科学的哲学。它经常被批评为“非哲学”。然而,分析哲学改变了哲学讨论的风格,并使形成一种足以以可理解的方式表达哲学思想和论点的语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卢盛忠 《心理学报》1981,14(1):109-116
一、苏联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发展概况 苏联劳动和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25年至1936年。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初至1959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959年到现在。 第一个时期可以叫做“心理技术学”时期。“心理技术学”这个名称是1903年德国心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十年代初,以爱森斯坦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批判,苏联电影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与诗意现实主义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追求华美的形式,而是在当时革命斗争的语境下寻求一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史称"建国后十七年",最初十年,中苏关系友好的社会语境带来了苏联的美学风格和革命斗争思想,在这种感染下,新中国文艺与电影工作者们拍摄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血有肉的"人民"电影,史称"十七年"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华语电影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创作,但本文仅从典型环境、人物形象、题材风格等几方面谈论针对"十七年"电影美学品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