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马哲史研究会,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于四月下旬举行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学术讨论会。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地位、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不同看法综述如下: 第一种看法认为,《手稿》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是新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是:(1)《手稿》是包括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在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祥地,它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2)《手稿》是从经济学上剖析市民社会的第一部著作,特别是在异化劳动的理论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系列基本的规定性,如关于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4.
《回到马克思》的阿尔都塞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敬之 《哲学动态》2002,1(9):12-16
张一兵教授《回到马克思》一书 ,是一部从经济学语境出发探求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的学术著作。然而 ,细读该书 ,我们却愈发感到其中渗透着浓烈的阿尔都塞情结 ,现就其中的具体问题 ,求教于张一兵教授。一、从《1 84 4年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解读在《回到马克思》中 ,张一兵认为 ,在马克思《1 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行” ,一条是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 ,另一条是从现实出发的客观逻辑线索 ,不过只有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才“在这一文本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即统摄性的权力话语” ,从现实出发的客观…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最伟大的创作遗产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或范畴,它虽然起着很大的科学和实践作用,但它也和黑格尔的类似范畴一样,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它的全部巨大意义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个问题或范畴就是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而在《资本论》和十九世纪50-60年代为《资本论》做准备的几部著作中,则对异化问题做了彻底的分析。这里首先谈谈《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6.
王文奎 《伦理学研究》2012,(2):11-19,141
我国学术界新近出现的试图从不同角度说明《巴黎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本身是不成熟的或混乱的,从而否定它们的重要历史地位的倾向,是对"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的曲解。"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是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大纲,是马克思主义全部丰富内容的理论起点和立论基础。这可以从"手稿"本身所完成的理论任务或在欧洲思想史上实现的创造性变革、"手稿"的内容及其逻辑结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对应关系以及异化劳动理论的解密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通常认为,《巴黎手稿》①的核心工作是阐述异化思想(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论和《穆勒评注》中的社会关系异化论)。然而,如果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马克思论述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问题所占的篇幅其实更大,占全部手稿的三分之二以上。虽然这些问题与异化是相互关联、不可分离的,但马克思用如此多的篇幅论述这些问题则意味着:探究异化、剖析私有制,其目的是为了推导和论证共产主义;而通过这种推导和论证,马克思又进一步阐  相似文献   

8.
本刊第四期刊登了高尔太同志的文章《异化辨义》后,收到墨哲兰同志写的《巴黎手稿中的异化范畴》,提出了不同看法,现发表,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和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也是立足于两个基本概念:一,人的族类本质概念(它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表现出来);二,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具有经济的、社会的性质,并且同实现人的真正的本质相对立。《手稿》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人的生产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之间的关系(异化是通过私有制度中人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在作这种分析的时候,马克思使用的是费尔巴哈所使用过的方式。需求和匮乏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是费尔巴哈的出发点。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性的匮乏,是从宗教异  相似文献   

10.
异化与自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与自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陈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旅居巴黎时期的著作手稿。这时他的研究开始超出纯粹哲学思辨或宗教批判,转而关注更为现实的经济问题,关注在社会底层经济基础领域发生的事情,关注无产阶级的地位、状况与历史...  相似文献   

11.
五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异化概念的作用的解释,是和对于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期间进一步研究国民经济学文献时所撰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在研究《手稿》时,第一个应该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手稿》的性质(特点)的问题。《手稿》自身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呢?还是不成系统的残篇断简呢?这样的——至少部分或者大体上是这样——《手稿》所展示的是一个统一的学说或者仅仅是一些没有联系的思想呢?任何一位粗读过《手稿》的人,都会说,《手稿》本身绝不是一部完整的东西。因此,也就不能说《手稿》中包含了一种发展了的、统一的学说,这也适用于《手稿》中广泛陈述到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系统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应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参见笔者《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人》一书第79—106页)。《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逻辑上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以人的“类本质”的  相似文献   

13.
夏林 《现代哲学》2005,42(4):51-56
主体性形而上学与传统异化逻辑的对峙是主体-客体对立的必然理论后果,二者之间的张力维持有赖于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也即抽象主体性的支撑。一旦抽象主体性被消解,主体神话被揭穿,异化就自然而然僭越为本体性存在。惟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才能走出主客二分的主体性与传统异化逻辑对立之悖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对传统异化逻辑做了初始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异化、哲学人本学和“马克思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对于马克思所做的批判,是围绕着异化概念做文章。自从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发表以来,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中,还没有任何其他概念,被马列主义的敌人——资产阶级分子和修正主义者,进行过如此详尽的“研究”。这个事实清楚地告诉人们,首先必须联系到当代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所展开的深刻斗争来看待关于异化概念的任何解释。因此,异化概念所涉及的,不是狭义上的语言-历史问题,即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多大程度上还受费尔巴哈或黑格尔的影响,或者摆脱了他们的影响的问题,而首先是阶级的意识形态斗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性"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逐渐引入的。其关键之处是,在马克思那里,发生了从笔记本Ⅰ借用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到笔记本Ⅲ借用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的演变,即从基于应然逻辑的异化概念到基于劳动一历史辩证法的异化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国内哲学动态》79年第四期、第八期和80年第二期共发表了三篇论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推动。韩学本同志的《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念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力图把马克思的异化观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苏联和东欧哲学家对马克思异化观的评价。但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异化思想,在内容上和  相似文献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稿》较之马克思的其它著作有较为丰富的伦理思想,但其仍不是一本伦理学专著。综观《手稿》,其伦理思想,似可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异化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人本价值导向;二是人论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三是关于经济伦理或对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批判;四是其它伦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18.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19.
《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穆勒评注》的交往异化思想是以基始性的主体际性关系为前提的,但实质上它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观之基础上的。就像《44年手稿》的第一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从表面上看是以孤立人的逻辑为基础的,但实质上却是以由自由自觉的劳动所串起来的此个体与彼个体共享人的本质的关系为方法论前提的。由此,马克思劳动异化论的方法论基础不仅不是建立在单个人的基础之上,而且也不是建立在基始性的主体际性关系的基础上的,而是以动态性的劳动活动为核心内容的。正是这种“劳动”,而不是“关系”,才使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具备了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三者都讨论了性、命问题,都把"性"看作为来自天命的,就这方面说,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由于它们对"性"各有不同的解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性自命出》以情释性,提出了"喜怒哀悲之气,性也"的思想。《中庸》则受其影响,也以情释性,以喜怒哀乐的情之未发,处于不偏不倚的中态为性。而《孟子》与《性自命出》、《中庸》不同,主张以社会道德观念(道德心)释性,提出了天赋道德观念的人性善思想。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五行篇》。《性自命出》、告子的以生理心理情感欲望释性,最后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人性恶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