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国佛教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梵刹继起,香火旺盛,信众如云,然而在这种繁荣的景象之下,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有的地方香火旺而道风衰、信众多而正信失、梵刹盛而佛法微,如何规范当代佛教的寺院和道风建设,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天下秀”美誉的四川峨嵋山,奇峰峭拔,壑邃云封,清泉飞瀑,古树蔽日,山花掩径,芳草如茵,梵刹棋布。峨嵋山不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有着上千年的佛教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的“西南佛国”,被广大佛教信众尊崇为普贤菩萨应化道场;同时也是道教的“第七洞天”,《五符经》、《抱朴子》等不少道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历史悠久的宗教,传入中国已达二千多年,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火乘佛教,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由于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古老的佛教获得新生,地位不断提高,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蓬勃发展势头。当前佛教信众不断增长,不少名刹道场正在恢复,国内梵刹林立,殿宇辉煌,一派中兴气象。如我们所在的宁波市,目前就有寺院200余所。身处闹市中心的七塔禅寺,在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慧远的判教观,可以从佛陀与信众两个层面理解。佛陀层面,慧远从根本上否定以时间为判教依据的"顿渐五时判教"。慧远根据佛陀慈悲济世的立教本怀,认为佛陀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为追求大乘的信众开示究竟佛法,而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佛陀所说的大乘经教都是平等究竟的。信众层面,慧远认为声闻众和菩萨众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智力"而在"愿力",强调"愿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中出现了"信教热"现象,而"热"的同时也表露出信众宗教认同与宗教皈依的差异性。正是宗教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俘获"了老年信众,非法宗教的猖獗"蛊惑"了老年信众,农村医疗、养老服务的欠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等更是"逼迫"老年人走向了朝圣之路。为此,必须从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加大对非法宗教的打击、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等层面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12)
座落在巴音浩特形胜之地——营盘山上的延寿寺,已于10月初建成。这座寺庙是由本地男女信众发愿修建的。资金完全是来自信众的自愿布施和募捐。为了庄严道场、弘扬佛法、庆贺这一自力更生而建的寺庙,巴音浩特佛教会于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九日),举行了为期3天的寺庙落成  相似文献   

7.
华严寺     
<正>华严寺位于大同城区西南隅,是市内最著名的梵刹。因依据佛教《华严经》而修建,故名华严寺。据《辽史》记载:辽道宗巡视西京(大同),遂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由此可知,华严寺不是一般的佛教寺院,是辽代的皇  相似文献   

8.
"佛教信众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现状"问卷调查发现,大陆佛教信众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尚存在生态环保知识不扎实、生态环保意愿不足、日常生态环保行为有待深化、生态实践活动单一、生态环保宣传缺乏自觉意识等局限。引导佛教信众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应从政府的规范、引导与组织,社会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信众自身的努力和积极参与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正>2月8日是丙申猴年大年初一,全国各地的佛道教信众在这一天纷纷走进寺观敬香祈福,表达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不同于以往,今年各地寺观的敬香活动显得文明而有序,少了一些抢烧头香、高香、大香的人,多了许多烧环保香、供鲜花、敬水果的信众,不仅净化了道场,肃正了仪轨,更形成了一种庄敬身心、爱护环境的文明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4,(3)
正一、引言:当代居士修学的困扰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萌生了更多的精神需求。社会上在家学佛的信众与日俱增。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可喜现象。但是,这些信众能否真正通过修学佛法,解脱烦恼,走向生命的觉醒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发现,这些信众在修学上普遍存在一些困难,其中既有环境的因素,亦有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寺院的管理逐渐步入信息化,甚至智能化。寺务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为僧团管理打造了新平台,也为信众居士参与寺院管理提供了新通道。释迦牟尼在成道后,广收僧俗男女弟子,信众众多,其中正式皈依的俗家弟子称之为居士。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国家和地区,佛教信众遍布社会备个阶层,他们供养僧团,护持佛法,在佛教界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在信息  相似文献   

12.
正利用当时已经发育成熟的社会组织形式来组织自己的道门信众,对于全真道的发展具有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借助会社这种组织形式,对于全真道卓有成效地推进宗教实践而言,如同选择了一条坚定明确的群众路线。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王重阳广泛地利用各种形式的会社来组织全真道信众,坚持走扎根社会中下层信众的发展策略,才使得全真道在最初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据新华社日喀则7月1日电(记者多穷)今天下午,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其主寺扎什伦布寺,为僧俗信众举行“十三尊大威德金刚”灌顶仪式。这是十一世班禅自认定、坐床以后第二次为信众灌顶。下午2时40分,随着清脆的唢呐声,十一世班禅在侍从喇嘛的簇拥下,满面笑容出现在多佳大院。此时,全体信众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向十一世班禅叩头三拜,以示最诚挚的欢迎。十一世班禅登上宝座,通过扩音机向信众咏诵《大威德金刚经》,他还不时解析经文意义,教导信众热爱自己信仰的宗教,清净身心、利乐众生。十一世班禅口齿清晰,声音…  相似文献   

14.
三台县云台观为北方真武大帝道场,也是明代四川蜀藩王府主要修醮之所。通过对云台观纪念真武大帝诞辰而举行"祖师会"的宗教社会学考察,可以看到道教真武信仰在四川地方社会中的广泛流布与持续影响。民间传说中真武大帝所具有的降福、禳灾、护民、降雨、护生等神性功能满足了信众的多方需求,体现出道教在地方社会信众中鲜明的信仰特征。"祖师会"所体现出的时间上的集中性与态势上的群体性,以及在不同信众的性别与年龄上的分布特点,也为研究地域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道教在乡土社会中的发展特点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杜钢 《法音》2009,(12):19-23
印光大师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其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由道德伦常、因果报应与净土法门这三大部分所组成。这些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佛教信众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体现出浓厚的净土宗教育的特色,从而将佛教信众的世俗生活与对净土法门的如理修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契理契机.简便易行,这也使得印光大师的教育主张得到了广大佛教信众的接受和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6)
正戒律作为佛家理论和修学之根本,也是协调国法和教规之关系的入手处。菩萨戒是佛家影响范围最广、对信众要求极高的道德规范和戒律。因此,菩萨戒对于提高信众道德,让信众更深入认识佛法,让信众理解并遵守世间法律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学术史上,聚焦于菩萨戒的尊德弘法作用的研究很少,对菩萨戒的研究也仅仅是散见于对戒律的研究中。一、菩萨戒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动态:(1)介绍整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论及的中国宗教,主要指具有合法地位的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中国宗教的现状,是继承了数千年的传统、近百年的历史而形成的。要适应现代化的进程,就必须改革。改革,就是充分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转变。中国宗教,要以美好理想引导信众,要以善良心灵启迪信众,要以清净操守约束信众。在政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极需要建立一种以共产主义教育为主导的包容多种规劝形式的庞大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各种宗教的改革都面临着一些共同前提,其要点则必须结合实际,其中文化、教育、经济三方面不容忽视,各自的特殊性也要根据历史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处理。  相似文献   

18.
惭愧祖师本是粤东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信仰。祖师原型是唐代高僧潘了拳,来自福建汀州,至粤东阴那山行化,祖庙为梅县阴那山灵光寺,信仰圈主要涵盖梅县、大埔、兴宁等县,清代传至台湾。但现在台湾的惭愧祖师庙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南投县,信众多是来自漳州的移民后裔,族群属性为福佬人。台湾一般信众已不了解祖师的身世,产生了种种附会的说法。祖师塑像为文武装,与阴那山祖庙的塑像迥异。惭愧祖师信仰由客家原乡辗转传至台湾,祖师身世、功能、神性、形象乃至信众族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与台湾南投等地拓垦初期的族群性质及自然环境、现实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也反映了民间信仰因环境转变而移易混化的现象。本文将对此作初步探讨,希图揭示客家文化在台湾传承和变迁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正>中观哲学难以言诠和掌握,为了避免信众因无法恰当理解而放弃信仰,藏传佛教常以较为具象化的方式吸引信众。在绚丽多彩的藏族艺术之林中,绽放着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酥油花。它是一种以酥油作为原料塑造备种备样艺术形象的雕塑艺术,主要作为供品供奉于佛像前,表达佛教徒的虔诚信仰,宣扬佛法的庄严殊胜。  相似文献   

20.
传统信仰与基督宗教的冲突与融会:张店镇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个中原乡镇为例,考察了当地的传统信仰与西方制度化的基督宗教的冲突与矛盾、互动与融会。研究表明,除了在偶像崇拜与祖先供奉的问题上发生矛盾与冲突以外,两者为争夺信众和主导地位而发生的宣传战也是一个重要表现。其融会与互动则体现在"民俗的兼容"、"价值伦理的比附"及"信众的流动"等方面。文章并探讨了教籍多元的问题,认为由于教籍多元现象的存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仍是当地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