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佳琳 《法音》2022,(6):22-26
<正>目前,讨论禅教合一的文章已相当丰富,其中或深或浅地都会涉及到永明延寿。在这些研究中,多数注重延寿作为唐末、五代、宋初佛教高僧的身份,突显其圆融的思想特质;但是很少关注他的另一重身份,这就是禅宗“五家七宗”最晚出现的法眼宗第三代祖师。若此,如果仅仅以圆融的特质来概括延寿的思想,不足以彰显其思想的多维性、复杂性,以及其对宗门复归性努力的贡献。本文在梳理永明延寿思想中传统禅宗资源的基础上,阐述永明延寿通过回归达摩禅法(所谓“禅尊达摩”)、反思其时禅宗流弊,进而推动禅宗实现新发展的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宗与教之间有同有异,同则说明两家都是佛法;异则显示两家各有方便施设。禅宗发展到法眼文益禅师时代,陆续成立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家宗派,形成了五家宗风。宗风是由心印与纲宗构成而体现在机缘中的一家禅法面貌与风格,而要辨别宗风,只有依据具有"血脉相通"而"建化不类"、"举动皆集"而"无一不该"等特点的纲宗。五家纲宗,有的出于创宗者自觉建立,有的则由后人总结出来。文益禅师在参详总结前此四家纲宗、反省批判当时丛林禅行的基础上,通过"借教立宗"的方式,借助华严六相圆融思想建立起了一家纲宗,成功创立了法眼宗。法眼宗的创立,使得宗门中的禅教关系重新达到一种互相增益的健康状态,但这种关系很难保持,很容易走向"以教夺禅"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永明延寿与禅教一致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明延寿生于唐昭宗天复四年 (904年), 卒于宋开宝八年 (975年), 浙江余杭人。延寿为禅宗法眼宗创始者文益的再传弟子, 他以禅宗命家, 强调万法唯心, 以心立宗, 力使经教纳入禅宗范畴,进而倡导祖佛同诠, 禅教一致。在中国佛教禅教关系演变史上, 永明延寿是继宗密之后影响最大的人物。正是在延寿之后, 禅教一致说日益成为强劲思潮, 并进而影响了宋以后中国佛教的格局与走向。永明延寿为什么要阐扬禅教一致理论? 他是怎样阐扬禅教一致理论的? 延寿禅教一致理论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篇短文拟就这几个问题作一简要的说明。一、佛教发展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4.
论法眼宗对佛教经典的汲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法眼宗对佛教经典最为看重,并以熔铸经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法眼宗通过汲取楞严三昧、金刚般若、圆觉了义、维摩不二、楞伽妙谛、华严法界等教乘菁英,铸成其“法眼”,形成了法眼宗独特的诗禅感悟。  相似文献   

5.
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创立了适应禅僧的道场,奠定了禅宗的修行空间与物质基础。沩仰宗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以沩仰宗为肇始,相继出现禅宗的五家七宗,形成了禅宗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沩仰宗由唐代沩山灵佑与仰山慧寂师徒共同创立。当时师徒唱和,默契圆融,相得益彰,禅法与众不同,因其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后人称之为沩仰宗。这是禅宗“一花五叶”的第一叶,其后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相继出现,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创立了适应禅僧的道场,奠定了禅宗的修行空间与物质基础。沩仰宗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以沩仰宗为肇始,相继出现禅宗的五家七宗,形成了禅宗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沩仰宗由唐代沩山灵佑与仰山慧寂师徒共同创立。当时师徒唱和,默契圆融,相得益彰,禅法与众不同,因其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后人称之为沩仰宗。这是禅宗"一花五叶"的第一叶,其后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相继出现,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许颖 《管子学刊》2012,(1):93-96
中国佛教史上禅净双修三种传统模式在近现代的转型时期均得以重建.以禅摄净模式以虚云为代表,理论上坚持禅宗的唯心净土观,修持上以禅宗的看话融摄净土念佛.导禅归净模式以圆瑛为代表,教法上融通性相,教禅双弘;教行上禅净双修,导归净土.以净统禅模式以印光为代表,反对宗教混滥、禅净混融,主张诸宗归净,倡导净土念佛.  相似文献   

8.
张琴 《中国宗教》2020,(4):64-65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向。至晚唐五代,以教外别传的南禅宗奇崛突起,此时的佛教中国化则呈现出十六罗汉信仰流行、禅宗门风多样及禅教圆融的特点,这些在诗僧兼画僧的贯休(832-912)及其罗汉画中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先生基于宗密的禅教一致论,提出了以慧能禅与天台相匹配为最高的新禅教一致论,其基础在于以存有论为核心的哲学立场。但牟先生此理论有三点可质疑之处:判教标准转移、教内之教外别传与牟式禅教一致论之不足。经过质疑之反思,牟先生仅关注佛教义理的判教标准被拓展为兼顾佛教义理与修行证悟的新标准,并依此判教,得出禅宗较之天台宗更为圆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宗密将禅宗撮略要旨、顿悟本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华严宗,同时又将禅宗置于层层升进、圆融会通于高明之境的华严宗判教的审视之下。宗密判禅宗各派为禅三宗,一代佛教为教三种,以禅配教,将禅宗各派纳入了华严判教的考察范围。宗密认为,空宗与性宗具有十个方面的差异。无论是禅三宗,还是教三种,都有顿有渐,顿、渐既可以就佛的经教言论而论,也可以根据众生的具体修行来说。宗密认定北宗、牛头、洪州等宗为"傍出",而自己承嗣的荷泽宗为禅门正传。他同时继承华严教理和南宗禅法,成为华严教理与禅门宗旨相互融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逐渐由原来“不立文字”、“离经慢教”的内证禅转变为“不离文字”、“以教说禅”的文字禅。禅宗的这种转变,与儒道语言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文字禅“因言显道”、“见道忘言”的提法就分别与儒家“文以明道”、道家“得意忘言”的观点渊源有自。当然,文字禅在兼采儒道的同时又运用佛教的二谛思维使儒道矛盾的语言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调和。  相似文献   

12.
池成月自来     
宗门修行在花开五叶之前虽各有禅风,但较无所谓体系,及至法门大兴,各宗乃竞相标举自家立宗处,接引学人的法门亦逐渐风格化,而由于禅特重知见开悟,宗风的不同主要就体现在机锋转语、公案问答上,这些被传述下来的机锋、公案也就型塑了后世对禅宗的主要印象。以这种印象来看禅宗其实是偏颇的,因为看不到行者的“基本功”,然而,公案机锋对不参禅者毕竟有无尽的吸引,它使禅宗急速扩散,渗入生活,但流风所及,宋元之后乃“谈禅者多,印证者少”,这种发展表面上符合了六祖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禅的流弊后世所以如此之深也正缘于此。  相似文献   

13.
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佛教教育吕建福传统佛教之培育僧材、续佛慧命,主要靠早期寺院的译经讲学及唐以后建立的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最早虽由禅宗大德所创,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但后来佛教寺院凡规模较大者,无论宗门、教下,几乎无不实行丛林制度。这是因为它改变...  相似文献   

14.
纪华传 《佛学研究》2004,(1):261-270
明本特别重视禅宗中的“心”,通过“一心”会通诸宗。在批评传说为永明禅师撰的“禅净四料拣”基础上,提出“禅即净土之禅,净土即禅之净土”,认为禅与净一体而异名。又从禅教差别、禅教融通和以禅摄教等方面,对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等教宗进行会通。明本的融合性思想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本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把禅宗看作是高于诸宗之上,在此基础上融摄诸宗。他的融合性思想反映出元代禅宗地位的下降,在面临教宗、净土等的挑战和攻击下,明本等禅僧不得不被动地给予回应,为禅宗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两宋之际中国禅宗禅风的演变方向方面,为了克服禅宗祖师禅广泛流行所导致的公案文字禅和默照禅的各种流弊,由强调"直下承当"的机锋棒喝的机用教学法过渡、演变到强调要"起疑情参话头"的看话禅的教学法是中国禅宗教学方法自身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大慧宗杲则是促成这种禅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宗杲提倡的看话禅具有一种"广大融通法门"的特征,他特别提倡的"无"字话头甚至具有融通禅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佛、道、禅均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由于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风采,引动了千万人之心,社会上兴起了阵阵“禅宗热”。然而,观览书市上种种谈禅之书,或“禅外说禅”,泛泛而论;或大量翻译日本学者的论禅之书,未触中土禅法特质。如何把禅宗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放到中外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禅宗的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因为禅宗主张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祖师就说过担水劈柴皆为妙道,行住坐卧皆是禅定,所以在禅宗那里,禅是活泼泼的,禅是不可说的,一个禅字,看似将人坠于云云雾雾之中,不得其法。 其实,禅宗的禅虽然没有定式,但也不是无章可循。古来祖师大德都重视禅的修习,使用各种机锋棒  相似文献   

18.
慧能从承认一般人现实地存在迷妄的事实出发,在对于佛教经教的处理上,不主张废弃佛教的经教文字,而认为主要关键在于,要以禅宗的自性本源融通般若教理,要以佛教的经教教理启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落实到自性本源中实践、实证,并最终在作为自性本源的当下、现前一念中,打破迷妄,获得觉悟,自证本源。慧能主张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慧能的教学精神是非常平实的。马祖道一继承了慧能的禅思想,但马祖道一更强调从自心本来是佛的理论前提出发,与慧能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的教学精神不同,而是更为有意识地摆脱经教的正面说教,更为有意识地强调着眼于超越教、渐的本来无迷无悟的自心自证境界,因而在教学精神上更为突出禅宗顿法相对独立于教、渐的超绝性,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大开后世机锋棒喝的先河。从教学精神上来说,慧能是从如来禅过渡到祖师禅的核心和关键人物,而马祖则是使祖师禅得以大肆开展的关键人物。本文认为,慧能与马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类似于孔子与孟子在儒家,老子与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永明延寿强调万法唯心,力图“一心为宗”,进而提倡祖佛同诠。但是,他受到宗密思想影响,针对当时佛教,特别是禅宗片面强调自修自证,有些禅师乱讲佛法,所以,提倡禅教一致思想。其实禅和教表现的方法不同,但本质上也没有不同,禅教一致的立场,仍然是禅宗的角度。《宗镜录》的核心内容是“一心”,以“一心”统一了中国佛教中禅教与诸宗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熙 《宗教学研究》2013,(1):114-119
承古所立“三玄”法门引发了惠洪的非议,祖琇又起而驳斥惠洪的观点.惠洪捍卫作为临济纲宗的“三玄三要”,并对之加以论述,又以契嵩关于宗门心法一脉相传、为大乘佛教正宗之说为据,进一步用“三玄”来融会禅宗各派宗旨,与其借语言文字来传达宗门旨要的文字禅密不可分.祖琇则持禅教一致、儒释一致的观点,借助唐代以来盛行的新春秋学,辩称承古“三玄”具有救治时弊、教导学人等方面的功用,体现出重建禅林秩序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