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诚 《法音》2010,(1):15-25
<正>一、目连救母报亲恩,佛说兰盆垂后世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佛典中记载了一个孝子救母的感人故事。千年之后,这个故事开始在中国流传。又过去了一千多年,这个故事在中国佛教徒中仍  相似文献   

2.
明生 《法音》2011,(11)
(2011年11月2日)大乘佛教虽然诞生于古印度,然而其发扬光大却在中韩日三国。因而,充分发挥大乘佛教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教化人们开启佛教智慧,探求生命本质,认识人生宇宙的真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7,(4)
本刊综合报道: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宝塔地宫内发现4牧佛指舍利和一批等级很高的唐代珍贵文物。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约10公里处,相传建寺于东汉末年,寺内埋有古印度阿育王分送的  相似文献   

4.
凌海成 《法音》2002,(4):20-28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古印度拘尸那城附近的娑罗双树林间涅磐,荼毗后获舍利四斛八斗。附近八国闻讯,竞相前来迎请舍利归国供养,几至干戈相向。后经香姓婆罗门劝喻,遂将舍利均分成八份,由八国迎回,各自起塔供养。  相似文献   

5.
俗语佛源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自东汉末年至东晋以前,佛经翻译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当时的佛经大部分是直译,文词晦涩难懂,大大限制了它的流通范围。由魏晋南北朝以来,学术思想的风气一反两汉质朴,普遍趋于形而上的追求,佛教学术,在此时日益发达。自初唐以后,禅宗大兴  相似文献   

6.
戴斌  李婧 《中国宗教》2023,(6):78-79
<正>由于西夏王朝地处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因此其佛教壁画具有多元融合的艺术特色,不仅保存了中原、西域、吐蕃的艺术风格,还汲取了古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不同艺术元素融合,形成了西夏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自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佛教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渗透到东方的哲学、伦理、文学、音乐、戏曲、美术、建筑、医学、科学等领域,从而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和巨大魅力的佛教文化。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文化也成为灿烂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不仅在亚洲产生影响,而且远及西方。  相似文献   

8.
任杰先生自1976年至1997年,陆续将藏文大藏经中九部古印度论师及两部古代藏族高僧的中观学论著译为汉文,结集为《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印行。其内容有:龙树菩萨《缘起心要论颂》、《百字论颂》、《大乘二十颂论》、《转有论颂》、《未觉能觉论》,提婆菩萨《中观破迷执论》,月称论师《中观入智论颂》,清辩论师《中观略义颂》,黑论师《中观缘起论颂》,以及古代藏族高僧甲曹杰《二谛建立及正见文大宝鬘》和章嘉若比多吉《藏文正字学·智者生源·中观法类》。  相似文献   

9.
佛教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其主要思想分为上座部和大乘两个流派。文章研究大乘佛教中金刚乘部分至高无上的坛城之尊金刚萨埵的造像,重点研究金刚萨埵寂静单身相的造型,从度量尺、造型和色彩分别代表的意义来研究金刚萨埵在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弥勒图像渊源于古印度,流经西域,盛极于中土。其图像的演变经历了"仙佛模式"、"交脚弥勒菩萨"、"倚坐弥勒佛",最后定型于"布袋弥勒"的形象。那么弥勒图像为何最终定型于布袋弥勒?本文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两方面,对弥勒图像的转型与定型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过去现在因果经》里说:一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宫里突然出现了奇异的祥瑞景象——百鸟群聚和鸣,四季的花小同时盛开,最令人惊奇的是——水池里竟然开满了大如车盖的莲花。就在这时,释迦牟尼的前身菩萨化成一头六牙白象投胎到王后摩耶夫人的腹中。《普曜经》里说: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也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法眼答慧超     
[垂示]云:声前一句,千圣莫传。未曾亲觐,如隔大千。古印度外道有声论,佛破之曰:“声是无常之物,妄识所作。”中国的禅僧却不如此否定声,却是要追究到“声前一句。”其实古人提出了声的问题,是非常伟大  相似文献   

13.
当铁鸟飞翔、马车奔驶的时候,藏人会散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佛法将弘扬到红皮肤人的土地上。公元8世纪时,来自古印度乌杖国(今巴基斯坦境内)的莲花生大师作出了上述的预言。我们除了惊叹他预言的准确性外,更为藏传佛教在欧美的发展而欢欣鼓舞。用“遍地开花”这个词语来形容藏传佛教传教的战果,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统计的数据确实令人鼓舞。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4.
禅是以心注一境、观心静虑为其特征的一种修炼的行为,它虽然发端于古印度,并成为印度民族的特性,可是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整个东方社会,可以发现类似于禅的观念并不仅仅是印度一家,实际上在古代许多地区和国家,以及一些民族的身上都能见到这种情况,所以实行坐禅的思想观念是全人类所具有的共通  相似文献   

15.
《中观庄严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劲松 《法音》2006,(8):16-22
一、引子一般认为,佛教中观学派在古代印度曾发展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分别是:由清辨(Bhavaviveka)所创立的顺经部行自续中观派、由寂护(Santiraksita)所创立的顺瑜伽行自续中观派以及主要由月称(Candrakirti)所创立的应成中观派。这三派都共同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大师龙树、提婆的根本中观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魏道儒研究员主编的《世界佛教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以14卷、800多万字的规模,对佛教自古印度创始到20世纪在全世界传播而形成的长时段传播历史,以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科际整合的方法论角度,以历史学和哲学方法为主导方法,整合宗教学(包括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比较学宗教、宗教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正佛教源于古印度,佛经最初所使用的语言是巴利文和梵文,传到中国后,分别翻译为汉文、藏文、蒙古文、满文、傣文等多种语言,为中国人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经典的契机。佛教传到中国后,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思想、习俗又有了新的发展。譬如在建筑、绘画、石窟雕刻艺术等方面都具有佛教中国化的特点,藏传佛教地区的佛教建筑更具有藏族地区和中原文化结合的艺术特点,在唐卡艺术以及藏医学领域也具有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6)
正辩经,源自于古印度,是佛教达到树立宗旨、辨明经义、扶正祛邪、训练因明等目的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过程中,充分参与了当时古印度诸国间最高规模的"无遮大会",与当时佛教和外道各派的顶尖人物辩论大道至理,最后以高妙的智慧及卓越的风度折服群英而获"大乘天"之尊号。辩经的传统随古印度高僧传入我国藏地后,成为了藏传佛教各派重要的僧才培养手段;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中,则多采用具有儒家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佛教认为,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大乘义章》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顾名思义,"辩经"就是辩论经义。这种佛教僧人的学习方式源于古印度,佛典中记载,佛陀当年也与各种外道进行过辩论,只是对于辩经的具体过程,缺乏史料的  相似文献   

20.
二月三日至四日,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因明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同志一致认为,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的发展,是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因明,即古印度思辑学,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公元七至十一世纪,印度近百部因明著作传入我国内地和西藏。至今,西藏所存的许多因明译本,在印度原文已失的情况下,已成为全世界罕见或仅见的珍贵文献。我国唐朝以来,汉、藏僧伍学者对因明进行翻译、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