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信     
《佛教文化》2012,(6):2-3
现代僧人的当下生活这一专题特稿非常有意义。天台寺的琴声非常吸引我,音乐走进出家生活,是美好而深刻的叠加,音乐乃至艺术都是修行的方式,其实艺术和佛教从未分家。不能说出家修行是枯燥的,但是音乐,或艺术的进入,能让修行者在研习佛法中获得灵感。因为音乐同样直指内心。  相似文献   

2.
禅定:为内心制造的疾病找出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习禅定是一种关注内心的途径,为自己所制造出来的疾病找出药物。佛教禅定是佛教徒宗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佛教徒修行的过程中,通过禅定,可以得到精神的安宁,体悟佛教高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相似文献   

4.
华程 《佛教文化》2013,(4):72-77
“我们做爱心社就是让社会大众认同佛教,身教胜于言教。当然这也是在落实佛教的慈悲精神。很多人觉得只有打坐念经才是修行。其实我们的工作也是一种修行,我们要在每个人的心中建一座宏伟的大雄宝殿。”  相似文献   

5.
净慧 《佛教文化》2011,(5):10-10
平常讲生活禅,总离不开两句话:“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人生所面对的一切,无非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怎样处理我们的心念,也就成了人生的最大问题。何为“生活禅”?  相似文献   

6.
珍惜今天     
一位智者说:“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一个——它们就是今天。”人的岁月不如说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组成的。对每一个今天的荒废其实就是荒废生命。佛教常常言及的“活在当下”,就是让人常常活在今天。在修行上,佛教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说:修行不是等着去上殿,等着到禅堂打坐,等着去念经。修行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工作、生活。只有把握了这个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时觉照、念念自知,我们才不会空过。其实不只是修行,做任何事都应从当下,从今天做起的;等待,永远是一种空想,一种妄想。  相似文献   

7.
释永信 《法音》2019,(10):50-52
正禅的本质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超越。禅起源于印度,汉语音译为"禅那",乃静虑、思维修之义。经过在中国千余年的传播与发展,禅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与文化符号,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是心灵超越之法,是通过生命的实践体验到的"内心觉醒"与"内在超越"。参禅,不只是到禅堂里去打坐,我们说的参禅,首先是指过上佛陀教导的精神生活,而禅堂打坐只是修行的一个载体和重要手段。只有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基础上,建立在日常严格的戒律基础上,或参禅打坐,或制心一处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胡思乱想,你  相似文献   

8.
赵宇 《佛教文化》2023,(1):26-35
漫漫修行路佛慧法师,生于1987年,是一个典型的80后,但一米八二的大高个,却让人不敢相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苏人。他在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而人生的转折点也恰在此时出现。“当时学校办了一个宗教班,有一次我看到很多出家人在校园里走动,于是内心产生了一个疑问:他们为什么要出家?”  相似文献   

9.
陈勇 《宗教学研究》2007,(1):198-200
《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世所公认。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包括了佛法修行所需的信、解、行、证、果,可谓大乘佛法修行之宗纲,对修行具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主张显密兼修,但更重视密教的修行,而各教派都有自己的密教修行方法,从而形成了修行方法的多元性和各派自身的特色。无论是显教的修行还是密教的修行,都是在一定的宗教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修行的过程不仅是宗教理论的指导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宗教理论的过程,而这种实践还是修行者亲证、体现甚至发展宗教理论的过程。藏传佛教宗教理论践履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觉悟成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藉清末民初民间儒教的典籍,探讨民间儒教的修行观。指出,"修心、修炼、修道"是民间儒教修行观的轴心思想,三者间在最初阶有次序、层级之分,但进入真实的修行后,三者之间是连续的整体,呈现出民间儒教关照部分与整体,不偏一隅的修行观。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1)
正所有宗教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修行方式。基督教的灵修与佛教的禅修就是这两个世界性宗教分别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两种特别重要的修行方式,并分别构成其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修行方式在远离世俗、默念信仰的神灵、追求心灵的清净与生命解脱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宗教的修行方式、修行目标和宗教体验等角度对这两种修行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既可以解读基督教灵修与佛教禅修的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你难道不知道修行的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内心的投射吗?你的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这个哲理小故事推而广之,还可以这样看:你喜欢别人,别人也就喜欢你;你欣赏别人,别人也就欣赏你;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与人方便其实就是给自己方便。古语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汝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论定原始佛教对于阿罗汉的立场?又如何论述阿罗汉呢?"阿罗汉"在原始佛教的地位中,被视为是最高层次的解脱之目的,同时也是修行最终果位。倘若我们要厘清"阿罗汉"的本身概念,就必须追溯古印度社会当时对于人一生的基本看法与规划。古印度时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称为"四修行处所"(或曰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眼于网络中佛教僧人的修行活动,选择其中最基本的两项——化缘和持戒作为考察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网络对僧人修行的实际影响,分析网络化修行中僧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保证佛教在僧人网络化修行中能够实现出世修禅悟道的宗教性与入世弘法利生的社会性双重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修行"是一种实践活动。道教所谓"修行"说到底就是"修道",力图通过伦理道德实践和养生技术手段来调理身心,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道教修行也可称为"大道修行"。  相似文献   

17.
我们都知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乐,就是这念心能时时放得下、提得起、能真真实实地活在当下。当下这念心能安住,不起心动念,不打妄想,烦恼就会一天天地减少,不再轻易为外境所转。这份心灵上的充实,就是法喜,也就是不随外境因缘生灭的清净与自在。  相似文献   

18.
纯祥 《法音》2008,(1):40-41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出家人的修学生活也丰富了起来。2007年9月10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赴韩国修行生活体验。中韩日三国佛教界互派修行体验僧,是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确定的项目之一,本次是中国僧人第五次组团赴韩国进行修行体验。全团由江西、广东、湖北、四川四省共37位青年僧人组成,以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副主任普正法师为团长。韩国承办此次活动的是曹溪宗及其所属五大丛林之一——全罗南道古佛丛林白羊寺。我们乘飞机于9月10日从北京到首尔,然后坐大巴于当晚抵达寺院,于禅堂中止住。  相似文献   

19.
慧能倡导的禅宗修行方式的变革主要从两个层面极大地推动了禅宗自身的发展。 一、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入世化使禅宗能够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相契合,为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认同。在惠能新的修行理论提出之后,禅宗的修行方式一改传统佛教的出世主义修行态度,变得更加入世化,人文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佛教发展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为禅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惠能将禅修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主张砍柴担水皆是妙道,这种修行观为“农禅并作”的修行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寺院经济基础的改变减少了…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萨迦派最具特色的教法"道果法"依据于基、道、果三者无别的义理而展开,形成"轮回涅槃无二"的不共之见:生死的本性即涅槃,无生死之外的涅槃。从心性论的角度则表述为"明空无二",即内心唯明、唯觉、唯动的功能与无有实体的本性是一体之两面。这种思想以大乘唯识学和中观学为基础,教理并无创见,只在修行实践的方法上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